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155章 尸易无限(60)
    沈阳文物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小杨站在《四库全书》抄本的展柜前,指尖轻轻划过玻璃。展柜里的抄本用特制的恒温恒湿装置保护着,泛黄的纸页上,清代文人的墨迹清晰可见。台下传来一阵掌声,他抬头望去,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有当年和吴贤一起战斗过的抗联老战士,有渤海国遗址附近的百姓,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文物保护者。

    “今天,我们不仅迎回了《四库全书》抄本,更传承了吴贤先生的精神。”小杨拿起话筒,声音有些哽咽,“吴先生这辈子都在守护文物,他常说,文物是民族的根,只要根在,民族就不会倒下。现在,我们要接过他的接力棒,让更多流失的文物回家,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历史。”

    仪式结束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战士拉着小杨的手,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小杨同志,这是当年吴先生送给我的洛阳铲,他说这是保护文物的工具。现在我老了,用不上了,交给你,希望你能像吴先生一样,好好保护咱们的宝贝。”

    小杨接过洛阳铲,金属的铲头已经有些磨损,但握在手里依旧沉甸甸的。他知道,这把洛阳铲不仅是一件工具,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他郑重地说:“大爷,您放心,我一定会像吴先生一样,用生命守护文物。”

    接下来的几年里,小杨带领东北文物保护队,开展了一系列文物追索和保护工作。他们与国外的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积极沟通,通过外交谈判、民间捐赠等多种方式,陆续迎回了二十多件流失海外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唐代的唐三彩骆驼俑——这件文物当年被日军从西安抢走,辗转流落至美国,最终在一位华侨的帮助下,无偿捐赠给了中国。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小杨还在东北各地开展了“文物进校园”“文物进社区”活动。他带着修复好的文物残片,走进学校,给孩子们讲文物背后的故事;走进社区,教老百姓识别文物、保护文物。有一次,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一个小男孩拿着一块捡来的陶片问小杨:“叔叔,这是不是文物呀?能不能保护它?”小杨看着男孩认真的眼神,心里一阵温暖——吴先生当年的期望,正在一点点实现。

    这年秋天,东北文物保护队接到一个重要任务——对丸都山城的高句丽古墓群进行全面普查和修复。丸都山城是高句丽的重要都城遗址,里面保存着大量的壁画和墓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战争的破坏,很多古墓已经出现了坍塌、渗水等问题,急需修复。

    小杨带领队员们进驻丸都山城,开始了艰苦的普查工作。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设备穿梭在山林里,仔细勘察每一座古墓的情况。遇到陡峭的山坡,他们就手脚并用地爬上去;遇到狭窄的墓道,他们就弯腰钻进去,用手电筒照亮墓壁上的壁画。

    普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冲刷着山体,不少古墓的墓道出现了积水。小杨担心雨水会损坏壁画,带领队员们冒雨加固墓道。他们用防水布覆盖墓口,用沙袋堵住渗水的缝隙,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却没有一个人叫苦。

    “吴先生当年在雪地里保护遗址,咱们这点苦算什么?”小杨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对队员们说,“这些壁画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咱们就算拼了命,也要保护好它们。”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普查工作终于完成。队员们共勘察了三十多座古墓,发现了十多处新的壁画遗迹,还出土了一批高句丽时期的陶俑、青铜器等文物。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更加艰巨,小杨邀请了全国着名的文物修复专家,一起制定修复方案。他们采用传统的修复工艺,结合现代科技,一点点清理壁画上的污垢,修复壁画的裂痕,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壁画重新焕发出光彩。

    修复工作完成那天,小杨特意带着队员们来到吴贤的骨灰撒放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下。他拿出一瓶酒,缓缓倒在地上:“吴先生,我们完成了您的心愿,丸都山城的古墓和壁画都保护好了。您放心,我们会一直守护下去,让更多人看到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

    就在小杨和队员们为文物保护工作忙碌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处大型的渤海国时期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这个发现让整个考古界都为之震动,因为它不仅填补了渤海国手工业发展的历史空白,还为研究渤海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小杨立刻带领队员们进驻遗址,开展发掘工作。发掘过程中,队员们出土了大量的陶窑、骨器作坊、金属冶炼遗址,还有不少制作精美的陶器、骨器、金属器。其中,一件渤海国时期的鎏金铜带銙尤为珍贵,带銙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图案,工艺精湛,代表了当时渤海国金属制造的最高水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个手工业作坊遗址,小杨决定在遗址上建立一个遗址博物馆。他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还邀请了着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出既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又能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遗址风貌的博物馆方案。

    经过两年的建设,渤海国手工业作坊遗址博物馆终于建成开放。博物馆里,不仅展示了出土的文物,还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了当年手工业作坊的生产场景。游客们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回了渤海国时期,能亲眼看到工匠们制作陶器、冶炼金属的过程。

    开馆那天,小杨站在博物馆的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想起了吴贤当年的话:“保护文物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保护,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这一切,都是吴贤当年所期望的。

    然而,文物保护的道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这年冬天,东北遭遇了罕见的暴雪,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出现了严重的倾斜。小杨得知消息后,立刻带领队员们冒着暴雪赶到遗址。

    雪下得很大,能见度不足五米。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行走,每个人的脸上都结了厚厚的冰霜。他们用铁锹清理石灯塔周围的积雪,用绳索固定灯塔的塔身,还找来专业的地质专家,制定加固方案。

    “一定要保住石灯塔!”小杨大喊着,带头爬上灯塔旁边的脚手架。雪花落在他的脸上,融化成水,又冻成冰,但他丝毫没有在意。他知道,石灯塔不仅是渤海国遗址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吴贤精神的象征,绝不能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倒下。

    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石灯塔终于被成功加固。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雪雾照在灯塔上时,小杨和队员们都露出了疲惫的笑容。他们站在雪地里,看着完好无损的石灯塔,心里充满了自豪——他们又一次守护住了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杨也渐渐老了。他的头发开始变白,眼角也出现了皱纹,但他依旧每天都要去遗址或博物馆看看。有时候,他会坐在石灯塔下,给年轻的队员们讲吴贤的故事,讲他们当年保护文物的经历;有时候,他会在博物馆里,给游客们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他的心里就会充满温暖。

    有一天,小杨在博物馆里遇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当年送给他洛阳铲的那位抗联老战士。老战士已经九十多岁了,由孙子推着轮椅来参观。看到小杨,老战士激动地说:“小杨同志,没想到还能见到你。这些年,辛苦你了,把咱们的文物保护得这么好。”

    小杨握住老战士的手,眼眶湿润了:“大爷,这是我应该做的。要不是吴先生,要不是你们当年的牺牲,我们也保护不了这些文物。”

    老战士看着展柜里的文物,感慨地说:“真好啊,这些宝贝都还在。咱们这代人经历了太多战争,能看到这些文物好好的,能看到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就算死也瞑目了。”

    小杨知道,文物保护的事业没有终点。虽然他已经老了,但还有更多年轻的文物保护者在接过他的接力棒。他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让那些珍贵的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天傍晚,小杨坐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下,看着夕阳渐渐落下。余晖洒在灯塔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他想起了吴贤,想起了那些为文物保护牺牲的战友,想起了这些年一起奋斗的队员们。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和吴贤一样,都献给了文物保护事业。他不后悔,因为他守护的,是民族的根,是历史的魂。

    远处,年轻的队员们正在遗址上进行日常巡查,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坚定。小杨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只要还有人在守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下去,那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着光芒,而他和吴贤的故事,也会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流传下去。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晨光里,年轻队员小林正用无人机勘测手工业作坊遗址的新发掘区。无人机的镜头掠过刚清理出的陶窑残基,屏幕上清晰显示出窑壁上的烟熏痕迹——这是渤海国晚期制陶工艺的重要证据。她操纵着遥控器,突然看到地面上有个熟悉的身影,赶紧操控无人机降落,朝着石灯塔的方向跑去。

    小杨坐在石灯塔下的木凳上,手里摩挲着那把老洛阳铲。铲头的锈迹被岁月磨得发亮,握柄处的木纹里还嵌着当年渤海国遗址的泥土。听到脚步声,他抬头看到小林,笑着招手:“来得正好,刚收到北平的消息,英国那边又有三件流失文物要归还,其中有件辽代的玛瑙杯,据说和咱们之前在丸都山城发现的玛瑙饰件是一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