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夕阳为紫禁城的琉璃瓦镀上一层琥珀色的光晕,凌霄在毓庆宫散课后与各位伴读分别,独自前往隆裕皇太后所居的钟粹宫。
凌霄整了整衣冠,向隆裕皇太后恭敬地请安后,便轻步踏入钟粹宫的暖阁。暖阁内,檀香袅袅,窗边的西洋自鸣钟滴答作响,映衬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折与档案。
自从前日朝会过后,隆裕皇太后将钟粹宫暖阁腾出来,让皇帝暂时在此学习处理政务。
而凌霄也减少了往日的悠闲时光,开始在这里查阅学习清朝历代皇帝的皇宫秘藏档案。
隆裕太后观察着书案前学习历代档案,处理紫禁城日常政务的模样,"这些日子,哀家看皇上愈发沉稳了。"
"皇额娘谬赞。"凌霄垂首行礼,待隆裕太后继续诵经礼佛,排解愁绪后,凌霄便轻手轻脚地在书案继续前处理自己的事务。这里,是专属于他的政务天地。
案头整齐地码放着清代历代皇宫秘藏档案,凌霄取出一册《乾隆朝实录》,指尖轻轻抚过泛黄的纸页。他逐页翻阅,时而凝神细看,时而提笔在册页边缘批注——先帝们的政务过往,每一桩每一件都关乎着皇室如今的处境与未来。
"咸丰朝的盐税改革"凌霄低声自语,笔尖在纸上勾画着重点,"与如今善后借款的盐税抵押,倒有几分相似。"
凌霄经过对清代历代先帝的密档查看,了解到了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仅做参考,求放过)。
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技术抱有浓厚兴趣,曾聘请传教士如南怀仁、白晋等担任宫廷顾问,在学习数学、天文、历法等知识上有非常高的造诣。能够自己写"微积分″熟练运用几何,还能够书写拉丁文。
康熙皇帝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有间接交流,白晋等传教士作为使者传递过双方的信息,介绍西方的文化和科技,也向欧洲介绍中国的情况。甚至默认这些传教士,将中国尤其是明代的一些古代数术、科技书籍带回西方。
虽然西方的天文仪器、医学知识等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但也严格限制仅为宫廷服务。康熙皇帝还主持编纂了《数理精蕴》等着作也吸收了西方转化的科学成果。
利用借助传教士制衡满汉官员、加强皇权等政治意图,并由传教士长期担任钦天监直到道光时期。
雍正皇帝对传教活动有所限制,但并未完全断绝与西方的联系,宫廷中仍有传教士从事历法、绘画等工作。通过广州等通商口岸,中外贸易持续进行,西方的商品和部分技术仍有传入。
在雍正皇帝的相关手札中,发现雍正皇帝有想过废除"剃发易服″。
乾隆时期,英国曾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试图扩大贸易和外交联系,双方虽未达成预期目标,但使团带来了西方的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乾隆也对西方情况有相对的了解,明白此时世界的局势,了解此时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殖民以及俄国的世界地位。
在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防汉胜于防夷″的态度。尽管乾隆皇帝与洋人(笔友)保持书信往来,了解世界时事变化。
乾隆皇帝以修四库全书为由,在整个天下广泛收集书籍,孤本,善本。能巩固统治为皇室所用的,编入四库全书,其余书籍不是销毁便是收入圆明园锁藏起来,其中便有大量的数学及科技书籍,不乏大量火药枪炮的制作书籍,但这些珍贵的古籍资料随着火烧圆明园而湮灭在尘嚣中。
甚至大兴文字狱,运用八股科举文章,禁锢百姓思想实行愚民统治。
凌霄更是在秘密档案中了解到,大清第一贪官和珅运用类似"现代金融知识″运行资本。
从大清朝建立以来能有名有姓的叛乱就记载有五千多起。
随着密档的解读,所谓的康雍乾盛世,不过是人为的饥饿盛世,人均所占耕地及口粮远不如古代。但也不可否认历代皇帝在拓土边疆,稳固疆域上做出的贡献。
虽然有宫廷画师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活跃于朝廷,只能在艺术、建筑等领域促进中西交流。
康雍乾时期的对外交流主要集中在宫廷和少数领域,且历代皇帝出于维护统治的考虑,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民间与西方的广泛交流主动拒绝变革,以求维护大清统治。
当后来凌霄了解到中华每次的对外战争失败所签订的条约,其中详情在位皇帝都是清楚的,特别是李鸿章签订的条约,外国对李鸿章的贿赂,对外卖国的事实慈禧太后都一清二楚。
凌霄查阅完紫禁城皇帝各种秘辛时,都已经临近凌霄第二次复辟的前夕。这些秘辛让凌霄见识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与腐朽,也见识到了军阀混战下的民国百态。这一切让凌霄坚信能够改变的,只有那一股红色的血脉。
周遭的一切都让凌霄深刻感觉到身不由己,纵使自己主动改变过去未来,但历史的车轮如奔涌的江河向自己扑来。阻止不了自己再次被拥立为皇帝的事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时暖阁外,春日的风掠过御花园的树梢,送来一阵阵花香。凌霄却浑然不知,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案头的种种政务上。
一、民国政府回函
暖阁书案上最明显处,放着一封来自民国政府的公文。凌霄取出这封未拆的信函,上面盖着总统府的火漆印。"袁世凯的回函"他掂了掂信封,心中暗忖,"不知这次又会提出什么条件,是否答应了皇室的要求。"
“民国政府答应,由皇室自行彻查内务府贪污事件。民国大总统同意五月二十日入宫与大清皇太后共同商谈要事。”
凌霄长长舒了一口气,至于这内务府怎么处理?民国政府是否理会插手?最终还是要看这次会谈的结果。
一想到要接待袁世凯,便又有些烦恼,那些顽固的遗老遗少,竟向皇额娘进言,"袁世凯为前清臣子,依照退位优待条件,紫禁城内宫仍然归大清。袁世凯既要进宫,那便以臣子之礼待之。″
凌霄只觉得这些人异想天开,内务府的麻烦还未解决,这是又想给皇室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凌霄很清楚清朝统治已终结,中华民国已建立,国家政体从封建帝制转变为共和制。
此时,逊清皇室与民国政府的关系应遵循《大清皇帝退位优待条件》等约定,体现共和体制下的平等原则,而非延续封建帝制时代的君臣礼仪。
皇额娘与袁世凯双方会谈的礼仪应摒弃过去的跪拜、奏对之类的封建等级礼仪,采用符合时代潮流的近代外交礼仪或对等礼节。
凌霄拿起毛笔,在内务府接待事宜的奏折上进行批注。"以平等身份会面,行鞠躬礼即可,双方平等对坐,体现民国“主权在民”的理念和对共和体制的尊重。″
二、内务府惩处详情
凌霄翻开一份标红的奏折,上面详细记录了十五小朝会上决议惩处的内务府官员名单。"主事明顺、库房总管荣善"凌霄皱眉看着内务府总管大臣给出的处罚结果,"涉事官员共计二十七人,按律当罚俸一年,降职三级。其中三位主事革职。"
凌霄冷笑着摇摇头,"这位内务府大总管真是一点都不敢得罪人,朝会上的决议居然还敢搪塞。″拿着的笔尖在奏折上停顿片刻,又添上一句:"限期查访宣统一朝贪污金额,先帝以上不做查询。"
“要拖着那就拖着吧!等过些日子皇额娘与醇亲王和袁世凯谈好条件,借袁世凯的手在拿尔等开刀。”
三、空缺官员补缺
另一份奏折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推荐人选的名字。凌霄细细看来,依旧是任人唯亲,推荐的人选大多都是与此次犯事的官员沾亲带故。
"内务府广储司郎中一职,推荐翰林院编修张怀素;库房总管"凌霄仔细比对着每个人的履历,时而点头,时而摇头,"张怀素虽出身科举,却无实务经验;郭布罗·敬亭倒是老成持重,但与肃亲王那边走得太近"
自己再怎么更换官员,始终他们都是利益纠缠在一起。但凌霄一想到自己身处的位置"退位皇帝",就没办法将他们彻底抛弃,自己就是遗老遗少的代表。
凌霄只能对比着推荐人选的履历,进行慎重选择,尽量选取远离肃亲王等复辟势力与现任官员纠葛较深所推荐的人选。
四、皇室土地田产
凌霄取出一叠厚厚的清册,上面详细记录着紫禁城周边及直隶各处的皇室土地、田产、山林数量。"直隶良乡县田产三百顷,已核实二百七十顷"凌霄的眉头越皱越紧,"进度太慢,当务之急先把天津等地田产土地核实清点完毕。"
“只有把天津的皇庄清查出来,醇亲王才好在此地建立工厂,与西方各国建立频繁的经济联系(购买设备),保持大清皇室与西方各国高层的关联。”
“才能让那些多余的太监能有些活儿干,将他们绑架在大清皇室这一艘破船上,武装起皇室的力量。也能对外改善大清皇室的形象,通过舆论塑造起凌霄想象中的皇室形象。”
“那些已经被赶出紫禁城,在北京城破庙中安家的太监们,拿着那零星的遣散银两该如何生存呢?都是这个时代的苦命人。”
五、皇室资产清点
最让凌霄头疼的是皇室资产的清点与秘密转移。"紫禁城的珠宝玉器古董才清点不足1/20,但这也是非常庞大可观的数量了紫禁城的金银珠宝,瓷器,古董太多太多了。"
凌霄看着醇亲王呈奏的密报,"利用宫廷采买和清运宫廷垃圾时,从中夹带。部分财物已秘密出宫,但每次夹带数量有限。"秘信上详细标注了出宫路线与接应人员,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最终财物由醇亲王府隐秘接收。
六、紫禁城人员编制
凌霄又翻开一份人员名册,经过小安子和小李子带人仔细摸排,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紫禁城各宫太监、宫女、内务府官员及其下属的数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