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947章 私通倭寇
    数日后,沿海州县贴出告示:朝廷设市舶司专卖硫磺,私贩者斩!同时,水师故意放走几个倭寇俘虏,让他们"意外"得知"官硫磺囤放处"。

    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五十艘倭船果然偷袭乍浦港。

    冲进所谓"货仓"后,却发现堆满浸透火油的稻草!

    "中计!快退!"倭寇头目刚喊出口,四周火箭如雨而下。

    更可怕的是,港外突然出现数十艘改装过的战船——船头装着可抛射石灰包的投石机!

    混战中,倭寇旗舰突然爆炸——原来是混入倭船的细作点燃了劣质硫磺。此战焚毁倭船三十七艘,生擒倭寇八百余人。

    捷报传回京城,龙颜大悦。但叶明接到的圣旨却出人意料:命他就地整顿市舶司,试行"海关新制"。

    "陛下这是要把你留在江南啊。"顾慎打量着敕建市舶司衙门的图纸,"看来清查永昌银号的事"

    "正是突破口。"叶明铺开账册,"你看,银号三成流水来自倭寇贿金。这些钱通过绸缎庄洗白,最后都流入朝中某些大员腰包。"

    他指着几个标记:"更蹊跷的是,倭寇每次行动前,都能准确知道水师布防。朝中必有内应!"

    调查暗中展开。顺着银钱流向,线索指向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物:致仕多年的前兵部尚书徐光启。

    更令人震惊的是,徐府管家竟与日本细作有往来!

    "徐光启是帝师,动他怕引起朝堂震动。"顾慎面露难色。

    叶明却注意到另个细节:所有线索都经徐府后花园的茶室中转。"其其格,今晚随我去探探茶室。"

    月黑风高夜,两人潜入徐府。茶室看似普通,但其其格发现地砖有回声。

    撬开地砖,竟是条密道!密道尽头藏着间密室,墙上挂满沿海布防图,桌上还有与倭寇往来的密信。

    最惊人的是枚玉印——刻着"靖海将军印"!这是前朝抗倭名将的旧印,本该随葬皇陵的!

    "难怪倭寇如入无人之境。"叶明收起玉印,"有这枚印,可仿造任何水师文书。"

    正要撤离,密道外突然传来脚步声。

    一个苍老的声音冷笑:"叶大人,既然来了,就别走了吧。"

    徐光启举着油灯站在洞口,身后是十余名家丁。

    老人虽拄着拐杖,眼中却精光四射:"老夫本不想与你这后生为难,奈何你步步紧逼"

    叶明镇定自若:"徐公身为帝师,为何通敌?"

    "通敌?"徐光启大笑,"老夫是在救大明!倭寇之患根本不在海外,而在朝堂!那些蠹虫一边纵容走私,一边克扣军饷,不如借倭寇之手"

    话音未落,其其格突然吹灭油灯。黑暗中箭矢破空,紧接着是刀剑相交之声。

    等灯光再亮时,徐光启已被顾慎制住——原来北境水师早已包围徐府!

    "你你们怎会"徐光启难以置信。

    顾慎亮出金龙令牌:"陛下早已起疑。只是没想到,竟是徐公您"

    徐光启颓然倒地:"成王败寇,要杀便杀。但倭寇之患绝非杀老夫就能解决。你们可知,明年开春,日本关白将亲率"

    话未说完,老人口中突然涌出黑血,顷刻气绝。

    叶明检查尸体:"齿间藏毒,死士手段。"他注意到老人手中紧攥着半张信笺,上面只有二字:"惊蛰"

    "惊蛰"叶明望向东南海天,"看来更大的风暴还在后头。"

    徐光启的死在京城掀起轩然大波。皇帝震怒之下,下令彻查徐府,竟在书房暗格中发现与沿海十三家商行的往来账册。

    这些商行明面经营丝绸茶叶,暗地里却为倭寇提供补给。

    "难怪倭寇屡剿不尽。"叶明翻看着抄没的账目,"原来有这些'粮台'。"

    顾慎指着其中最大一笔款项:"看这个'海防捐',年年征收,却从未用于海防。"

    账簿显示,仅去年一年,十三行就以修筑炮台为名,向商贾征收白银二十万两。

    但实际用于海防的不足十分之一,余款皆通过永昌银号洗白分流。

    "必须斩断这条黑链。"叶明提笔起草章程,"其一,取缔私征海防捐;其二,设海关总署统管税收;其三,发行官盐盐引,以盐税养水师。"

    新政颁布后,东南商界哗然。

    不少商贾联合罢市,更有甚者鼓噪:"叶明刮尽东南财,要逼反江南!"

    这日,叶明正在市舶司核算盐引,忽闻门外喧哗。

    其其格来报:"大人,有老农击鼓鸣冤!"

    来者是钱塘县老农陈阿大,状告当地米行压价:"说好新米一石二两,临收时只给一两!老汉不肯卖,他们竟放火烧田!"

    叶明细问方知,这些米行皆属十三行旗下。他们一边压价收粮,一边囤积居奇,待青黄不接时高价售出。

    "好个盘剥之法!"叶明冷笑,"其其格,备船!去钱塘!"

    ---

    钱塘江上,运粮船络绎不绝。叶明站在船头,注意到所有粮船都插着"沈"字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是沈万三的后人。"随行的钱塘县令低语,"东南米业半归沈家。"

    叶明却看见蹊跷:"这些船吃水甚浅,不似满载。"

    拦下一艘查验,舱中果然只有表层铺着米袋,底下全是沙石!

    船主哭诉:"非是小人作假!实在是收不到粮啊!沈家把控粮道,农户都不敢卖与别家!"

    叶明当即下令彻查沈家粮仓。这一查,竟查出百万石存粮!足够江南百姓吃上一年!

    "囤积至此,其心可诛!"叶明立即开仓平粜,米价应声而落。

    沈家自然不肯罢休。

    三日后,十三行东联名上书,弹劾叶明"与民争利,扰乱市集"。

    朝中舆论哗然。连一向支持叶明的李文尚书都来信劝诫:"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叶兄慎之!"

    叶明回信只有八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同时颁布《平价令》,规定米价上限,违者重罚。

    新政推行旬日,效果显着。但叶明发现,仍有农户不愿售粮。

    细问之下,老农道出苦衷:"不是不肯卖,是实在无粮可卖!沈家早早放了'青苗钱',今秋收成都要抵债!"

    所谓"青苗钱",即是春耕时放贷,秋收时以粮抵债,利息高达五分!农户辛苦一年,往往还不够还债。

    叶明连夜计算,发现若任其发展,不过三年,江南田地将尽归沈家!他立即奏请朝廷,设立"平准仓",春借秋还,只取一分息。

    圣旨批回那日,叶明亲自下乡放贷。

    农户们奔走相告:"叶青天放赈了!"

    喜欢打造最强边关请大家收藏:()打造最强边关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