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884章 盛夏果实
    六月的日头毒辣辣的,晒得安阳城外的石板路发烫。

    叶明戴着草帽,蹲在试验田里查看甘薯长势。

    新培育的短藤品种果然不负众望,藤蔓紧凑,郁郁葱葱地交织在一起,宛如绿色的海洋。然而,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短藤的块茎竟然比老品种大了整整一圈!

    “大人,您看!”张允兴奋地指着眼前的田地,声音都有些发颤,“这块地亩产至少两千斤!比去年又多了三成啊!”

    叶明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正想开口夸赞几句,突然,眼角的余光瞥见田埂上有个身影正急匆匆地跑来。

    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个元宵节时要请他吃甘薯饼的小丫头。

    “大人大人!”小丫头跑得气喘吁吁,小脸涨得通红,“我娘新做的甘薯糕,让您尝尝!”说着,她高高举起一个布包,布包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叶明赶忙接过还温热的糕点,轻轻咬了一口。

    顿时,一股甜香在口腔中弥漫开来,软糯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还带着淡淡的桂花香。

    “好吃!你娘的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叶明赞不绝口。

    小丫头听了,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她骄傲地昂起头:“我娘现在可是糕点坊的大师傅啦!她教了二十多个徒弟呢!”

    就在这时,远处的官道上突然扬起一片尘土。众人纷纷望去,只见十几辆马车缓缓驶来,打头的那辆车上,一面“苏州织造”的旗子迎风飘扬。

    "沈家的车队?"叶明眯起眼睛。

    果然,车队在田边停下,沈清那小子第一个跳下来:"大人!家父派我来送新织机!"

    后面的马车上,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卸货。叶明走近一看,竟是改良过的提花织机,比安阳现有的先进了不止一代!

    "家父说"沈清压低声音,"这是按宫里用的样式改的,千万别声张。"

    叶明心头一热。这等于是把沈家的看家本领都拿出来了!

    "替我谢过令尊。"他拍拍沈清肩膀,"书院新建了'织造科',正缺这样的设备。"

    织造科开课那天,王寡妇带着纺织坊的女工们早早赶来占座。当沈家工匠演示新织机时,这些经验丰富的织娘们一眼就看出了门道。

    "妙啊!这梭子走线的方式"

    "瞧这花板,能织出十六种花纹!"

    "要是配上咱们的七彩丝线"

    叶明听着她们热烈的讨论,忽然有了主意:"王大姐,不如让织坊和书院合作?工匠教学生技法,学生帮工匠改良工具。"

    王寡妇眼睛一亮:"那敢情好!我家小荷正好"

    话没说完,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乌兰带着几个草原少女闯了进来:"叶大人!我们也想学!"

    原来这些是黑狼部送来学手艺的姑娘。沈家工匠有些为难:"这织机精细,没个三年五载"

    "谁说女子不如男?"乌兰一把拉过最年少的姑娘,"这丫头驯马射箭样样精通,还怕摆弄不了几根线?"

    叶明忍俊不禁:"好!只要肯学,都收!"

    盛夏的安阳城热闹非凡。新开的"百工街"上,铁匠铺、木作坊、织造间一字排开,叮叮当当的声响从早到晚不绝于耳。

    叶明正在视察新建的官道,陈瑜匆匆赶来:"大人!出稀奇事了!北山瓷窑那边"

    赶到瓷窑时,老道正对着一窑瓷器手舞足蹈:"天赐祥瑞!天赐祥瑞啊!"

    窑工们搬出来的瓷器,釉色竟呈现出奇特的山水纹理,宛如名家水墨!

    "这是"

    "窑神显灵!"老道激动得语无伦次,"贫道烧了一辈子窑,头回见这等奇事!"

    沈清那小子却蹲在地上写写画画:"不对是瓷土里混入了某种矿物质您看这纹理走向"

    叶明拿起一个瓷盘细看,忽然发现釉色中隐约有"安阳"二字!

    "这"

    众人面面相觑。老道扑通跪下,连连叩首。叶明却若有所思地望向北山——这山里的矿藏,恐怕还有更多秘密。

    七月流火,安阳城举办了首届"工匠大会"。各地能工巧匠齐聚一堂,连京城的将作监都派了人来。

    最引人注目的是书院学生的发明展示——沈清团队的"自动提花织机",草原少年们设计的"便携式纺车",还有农科学子改良的"甘薯切片机"

    评审席上,将作监大匠看得目瞪口呆:"这些真是学生做的?"

    叶明笑而不语。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到了——波斯商队的首领阿里,带着十多个异域工匠风尘仆仆赶来。

    "叶大人!"阿里操着生硬的中原话,"我们,来学习!"

    原来"安阳彩"的名声已经传到西域,波斯王特意派工匠来取经。

    老道一听急了:"这祖传秘方"

    叶明却道:"可以教,但有条件——波斯也得派先生来,教我们玻璃制法。"

    阿里瞪大眼睛:"大人怎知我国擅长制玻璃?"

    叶明笑而不答。交易达成,老道虽然嘀嘀咕咕,还是带着波斯工匠去了瓷窑。

    中秋前夕,叶明收到太子来信。李君泽说皇上对安阳的"工匠大会"赞不绝口,准备在京城也办一场。

    更令人惊喜的是,朝廷正式将"安阳模式"定为国策,向全国推广!

    叶明把信递给周明德:"看来咱们的担子更重了。"

    周明德笑道:"大人该高兴才是。听说皇上还要在安阳设'工部特遣司',专管新技术推广。"

    正说着,其其格飞奔进来:"大人!快去看!玻璃作坊出东西了!"

    波斯工匠指导建造的玻璃窑里,第一批安阳玻璃刚刚出炉。虽然还有些浑浊,但已经能看出晶莹的质地。

    沈清兴奋地举着一块玻璃片:"大人!用这个做温室,采光比油纸强十倍!"

    叶明心头一动:"好主意!明年冬天,咱们的暖房可以种更多蔬菜了。"

    夕阳西下,叶明站在城楼上,望着这座生机勃勃的边城。书院里传来琅琅书声,工坊区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远处的官道上,商队络绎不绝

    十年光阴,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已然成为创新的沃土。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喜欢打造最强边关请大家收藏:()打造最强边关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