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非洲急讯牵家心,联盟初建破万难
清晨七点,生物钟准时唤醒李渊。他轻手轻脚地走出卧室,刚到客厅就看见苏瑶正对着平板电脑皱眉,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屏幕里是驻尼日利亚团队发来的实时农田监测画面——成片的玉米叶卷成了筒状,原本饱满的穗子耷拉着,土块一捏就碎,连扎根较深的杂草都蔫了半截。
“凌晨三点又补了次灌溉,但蓄水池的水只够再撑两天,”苏瑶抬头时眼底带着红血丝,声音有些沙哑,“尼日利亚分部的负责人说,当地气象局预测未来一周都没有降雨,要是再没解决方案,至少三成的玉米会绝收。”
李渊接过平板,指尖放大画面,盯着玉米根部的土壤看了许久。他想起去年去尼日利亚考察时,特意看过当地的地质报告——这片种植基地位于萨赫勒地区边缘,土层薄、保水性差,往年这个时候虽也干旱,但总有零星降雨缓解旱情,今年却反常得彻底。
“把技术部的老张和农业研究院的陈教授叫到公司,半小时后开紧急视频会,”李渊一边穿外套一边叮嘱,“另外,让林薇查一下最近从中国发往尼日利亚的货运航班,看看能不能协调优先运输灌溉设备。”
刚交代完,卧室门“吱呀”一声开了,李阳背着书包走出来,揉着眼睛问:“爸爸,妈妈,你们怎么这么早?今天不是周末吗?”话音刚落,穿着小熊睡衣的李悦也跑了出来,抱着苏瑶的腿仰着头:“妈妈,我昨晚梦到非洲的小朋友了,他们说玉米长得好高,还邀请我去吃烤玉米呢。”
苏瑶蹲下身,温柔地摸了摸女儿的头,声音放软:“悦悦的梦真甜,不过现在尼日利亚的玉米遇到点小麻烦,爸爸和妈妈要去公司帮它们‘喝水’,等问题解决了,咱们下次带悦悦和哥哥一起去看真正的玉米地好不好?”
李阳立刻挺直腰板:“妈妈,我也能帮忙!我昨天在科学课上学了‘滴灌技术’,老师说能省很多水,说不定能帮到非洲的玉米!”他拉着妹妹的手,小大人似的补充,“悦悦可以画一幅‘下雨的画’,说不定老天爷看到了就会下雨呢!”
看着两个孩子认真的模样,李渊心里一暖。他揉了揉李阳的头发:“好啊,那阳阳把你学的滴灌知识写下来,等会儿视频会的时候,爸爸念给非洲的叔叔阿姨听,说不定真能用上。悦悦的画也很重要,画好了咱们扫描发给尼日利亚的小朋友,让他们知道有中国的小朋友在为他们加油。”
半小时后,鼎盛集团顶楼会议室里,视频会议准时开始。屏幕里,尼日利亚分部的负责人站在田埂上,身后是焦急的当地农户,有人手里拿着枯萎的玉米穗,对着镜头不停比划,虽然听不懂豪萨语,但从他们紧锁的眉头和泛红的眼睛里,能清晰感受到他们的焦虑。
“陈教授,您看这种情况,除了紧急灌溉,还有没有其他补救措施?”李渊看向视频另一头的农业专家陈教授,他是国内顶尖的抗旱农业专家,去年曾参与“金线计划”的土壤改良方案设计。
陈教授推了推眼镜,指着屏幕里的玉米田:“从叶片卷曲程度看,玉米已经出现中度旱情,但还没到完全不可逆的阶段。除了补水,现在最关键的是保住根系——可以组织农户在玉米行间覆盖秸秆,减少土壤蒸发,同时喷施保水剂,增强玉米的耐旱性。另外,要立刻停止追施氮肥,避免玉米因缺水导致肥害,等旱情缓解后再补施磷钾肥,能帮助恢复长势。”
技术部的老张立刻接话:“公司仓库里有现成的保水剂和秸秆覆盖膜,之前为应对突发情况备了一批,刚好能运到尼日利亚。我现在就联系物流,争取今天中午前把货发出去,预计三天能到。”
“光有物资不够,”苏瑶突然开口,“当地农户可能没接触过保水剂的使用方法,得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我查了一下,咱们在肯尼亚的技术团队离尼日利亚最近,有三个经验丰富的技术员,今天下午就能飞过去,刚好能和物资同步抵达。”
会议进行到一半,林薇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货运清单:“李总,刚才和航空公司沟通好了,今天下午两点有一班飞往拉各斯的货机,他们同意优先装载咱们的灌溉设备和保水剂,不过需要咱们派专人去机场对接装机事宜。”
“我去吧!”市场部的年轻员工王磊突然站起来,他去年曾驻过尼日利亚,熟悉当地情况,“我现在就去仓库清点物资,保证按时送到机场。”
李渊点头同意,又看向视频里的尼日利亚分部负责人:“等技术员和物资到了,先选一小块玉米地做试验,确认效果后再大面积推广。另外,统计一下受旱情影响的农户数量,后续公司会根据损失情况提供种子补贴,不能让农户白忙活一场。”
视频会结束时已近中午,李渊刚走出会议室,就接到了国内农业科技联盟的电话。联盟秘书长在电话里语气急切:“李总,咱们之前筹备的‘金线计划合作联盟’,今天有五家企业突然提出要退出,说是担心尼日利亚的旱情会影响项目收益,还怕后续有更多风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渊皱起眉头。“金线计划合作联盟”是上周刚启动的,整合了国内二十三家农业企业,涵盖种子研发、机械制造、物流运输等领域,原本计划下周举行成立仪式,现在突然有人退出,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
“我知道了,”李渊沉声道,“你把这五家企业的负责人联系方式发给我,我下午亲自和他们沟通。另外,通知其他联盟企业,下午四点召开线上说明会,我会详细说明尼日利亚旱情的应对方案,以及公司对联盟项目的风险保障措施。”
挂了电话,苏瑶递来一杯温水:“是不是联盟那边出问题了?我刚听林薇说有企业要退出。”
“嗯,有五家担心风险想退出,”李渊喝了口水,语气却很坚定,“不过也正常,企业追求收益无可厚非,关键是要让他们看到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金线计划’的长远价值。下午的说明会,我准备把尼日利亚的实时情况、应对措施,还有未来三年的非洲市场规划都讲清楚,让他们心里有底。”
下午四点,线上说明会准时开始。屏幕里挤满了联盟企业的负责人,有人脸上带着焦虑,有人则在低头记录。李渊开门见山,先播放了尼日利亚旱情的画面,接着详细介绍了应急方案:“我们已经协调了货运航班,今天下午就会把保水剂、灌溉设备和技术人员送到尼日利亚,预计三天内就能看到缓解效果。另外,公司设立了两千万的‘风险保障基金’,如果后续因自然灾害导致项目损失,基金将优先补贴联盟企业的投入成本。”
他点开非洲市场分析报告,指着图表说:“大家看,虽然尼日利亚出现了旱情,但非洲其他地区的种植基地都长势良好。东非的有机蔬菜已经进入采摘期,欧洲的采购商已经下了三千万的订单;南非的有机水果也即将上市,预计能带来两亿的销售额。从长远来看,非洲有机农业市场的规模至少有千亿,现在遇到的只是暂时的困难,只要我们携手应对,后续的收益一定远超现在的投入。”
话音刚落,一家种子企业的负责人就提问:“李总,我们最担心的是技术适配问题。比如我们研发的耐旱种子,虽然在国内试验效果很好,但到了非洲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要是种子不适应,我们的投入就白费了。”
“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考虑到了,”李渊回答,“我们在非洲设立了三个农业试验站,专门负责测试国内种子的适应性。你们的耐旱种子,上个月已经送到肯尼亚试验站,目前长势很好,比当地传统种子的耐旱性强三成,等收获后会出具详细的试验报告。另外,技术部会派专人跟进每个联盟企业的项目,确保技术落地时能根据当地情况调整,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
另一家物流企业的负责人接着问:“李总,现在国际货运成本上涨,我们要是把物流设备运到非洲,后续的维护成本和运输时效怎么保障?”
“我们已经和中远海运达成了合作,”苏瑶接过话茬,“他们在非洲的五个港口都有仓储基地,能为咱们联盟企业提供优先装卸、仓储服务,物流成本比市场价低十五个点。另外,我们还和当地的维修团队签订了协议,物流设备的维护响应时间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保证不会影响运输时效。”
说明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李渊和苏瑶逐一解答了企业负责人的疑问。会议结束时,之前提出退出的五家企业里,有四家明确表示会继续留在联盟,剩下一家也说要再考虑考虑。
“总算稳住了,”林薇端来两杯咖啡,笑着说,“刚才我看评论区,好多企业负责人都说‘放心了’,还有几家没加入联盟的企业,私信问能不能申请加入呢。”
李渊喝了口咖啡,看向窗外。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楼下的车水马龙渐渐慢了下来,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他想起早上李阳写的“滴灌技术笔记”,还有李悦画的“下雨的画”——画里有蓝天白云,有绿油油的玉米地,有黑皮肤的小朋友和黄皮肤的小朋友手拉手,天上还飘着带着笑脸的雨滴。
“对了,阳阳和悦悦呢?”苏瑶突然想起两个孩子,拿出手机给家里的保姆打电话。电话接通后,保姆笑着说:“苏总,您放心吧,阳阳写完作业就一直在查非洲的资料,还说要给尼日利亚的小朋友写一封信,悦悦则一直在画玉米地,画了好几张,说要寄给非洲的小朋友当礼物。”
挂了电话,苏瑶的脸上满是温柔:“等尼日利亚的旱情缓解了,咱们真带孩子们去看看吧。让他们亲眼看看,自己的小举动也能帮到别人,也让他们知道,爸爸和妈妈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李渊握住苏瑶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他想起自己刚退役时,也曾迷茫过,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能延续“守护”的意义,直到遇见苏瑶,一起创办鼎盛集团,发起“金线计划”——从最初的小种植基地,到现在覆盖十二个非洲国家、三十万农户的大项目,从无人问津到国际认可,从独自前行到万企携手,这条路走得不易,但每一步都值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