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金线传捷报,万企赴中非
清晨的阳光透过鼎盛集团顶楼办公室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斜长的光斑。李渊刚走进办公室,秘书林薇就抱着一叠文件快步迎上来,声音里带着难掩的雀跃:“李总,国际有机农业协会的贺电!还有至少二十家国内企业的合作意向书,都放在您的办公桌上了。”
李渊指尖顿了顿,接过林薇递来的烫金信封——信封上印着国际有机农业协会的绿色徽章,封口处盖着协会秘书长的私人印章。他拆开信封,淡黄色的信笺上,遒劲的英文字迹清晰有力,开篇便直抒胸臆:“谨代表国际有机农业协会全体成员,向鼎盛集团‘金线计划’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该计划在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实践,不仅解决了当地三十万农户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开创了‘企业主导+本地参与+技术共享’的有机农业新模式,为全球南南合作提供了卓越范本……”
“萨赫勒地区的农户,现在能稳定拿到高于市场价三成的收购价,”林薇在一旁补充道,“上周我们驻马里的团队发回报告,当地有个叫卡马拉的农户,靠种有机小米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给家里盖了新瓦房,特意拍了照片过来,说要谢谢您。”
李渊拿起办公桌上的相框,照片里的卡马拉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身后的瓦房墙上挂着“金线计划示范户”的木牌,院坝里堆着金黄的小米。他指尖摩挲着相框边缘,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去萨赫勒地区——那时的土地干裂得能塞进手指,农户们背着空麻袋在集市上徘徊,孩子们瘦得只剩皮包骨。如今再看这张照片,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把贺电复印一份,发给苏总和技术部、市场部的负责人,”李渊将信笺放回信封,“另外,通知各部门负责人,上午十点在三楼会议室开碰头会,讨论和国际协会的合作细节,还有国内企业的对接方案。”
“好的李总,”林薇刚转身,办公室的门又被推开,苏瑶抱着一摞厚厚的资料走进来,额角带着薄汗,“刚从技术部过来,他们整理了‘金线计划’的技术图谱,从有机肥料配方到节水灌溉系统,都标注得很详细,方便后续和合作企业共享。”
她将资料放在李渊桌上,随手拿起国际协会的贺电,越看眼睛越亮:“没想到协会会这么快给出反馈,之前我还担心,非洲的气候差异会影响技术推广效果,现在看来,咱们的‘本土化适配’方案是对的。”
李渊点点头,翻开技术图谱——首页画着一张非洲地图,不同地区用不同颜色标注着适宜种植的作物:萨赫勒地区以小米、高粱为主,东非高原则适合种植有机蔬菜,南非地区重点推广有机水果。每个区域旁边,都附着对应的土壤改良方案和病虫害防治手册。
“技术部这半年没白忙,”李渊指着东非高原的标注,“上个月驻肯尼亚的团队说,当地农户试种的有机番茄,亩产比传统种植高了两成,而且因为没有用化学农药,在欧洲市场很受欢迎,已经有两家德国超市和咱们签了长期采购协议。”
正说着,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是国内一家农业科技企业的负责人打来的。对方在电话里语气急切:“李总,我们公司关注‘金线计划’很久了,之前也派团队去非洲考察过,觉得你们的模式特别好。我们有自主研发的智能播种机,想和你们合作,把设备引进到非洲,提高种植效率。”
李渊耐心听完,详细询问了智能播种机的适配性和售后服务方案,最后约定下午让双方的技术团队进行对接。挂了电话,他看向苏瑶,笑着说:“现在国内的企业热情很高,上午已经有五家企业打来电话,涉及种子研发、农业机械、物流运输等多个领域,这对‘金线计划’的扩展是好事。”
苏瑶认同地点头:“之前咱们主要靠自己的团队推进,难免会有资源不足的情况。现在有更多企业加入,不仅能分担成本,还能整合更多优质资源。比如物流运输,之前咱们的有机农产品从非洲运到欧洲,要经过多个中转环节,耗时又耗力。如果能和专业的物流企业合作,优化运输路线,就能减少损耗,提高利润空间。”
上午十点,三楼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市场部负责人首先汇报了“金线计划”的市场反馈:“目前咱们在非洲已经建立了十二个有机种植基地,覆盖农户三十万户,年销售额突破五亿元。随着国际协会的认可和国内企业的加入,预计明年销售额能翻一番,覆盖农户数量达到五十万户。”
技术部负责人接着说:“针对合作企业的技术培训方案,我们已经制定好了。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通过直播课程,讲解‘金线计划’的技术要点;线下在国内设立培训基地,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实地操作,同时也会派咱们的技术专家去合作企业指导,确保技术落地效果。”
“还有一个问题,”法务部负责人突然开口,“非洲部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内不同,比如土地租赁、劳工权益等方面,需要提前做好法律风险评估。建议在和合作企业签订协议时,明确双方的法律责任,避免后续出现纠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渊认真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等所有人都汇报完,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全场:“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关键。接下来,我们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成立‘金线计划’合作联盟,由咱们集团牵头,整合国内合作企业的资源,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市场规则;第二步,和国际有机农业协会对接,争取在非洲设立‘国际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和技术加入;第三步,加强和非洲当地政府的沟通,完善土地租赁和劳工权益保障体系,为项目推进提供法律支持。”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技术图谱,“技术部要加快和合作企业的技术对接,确保每个合作项目都有专业的技术团队跟进;市场部要梳理国内外的销售渠道,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让‘金线计划’的有机农产品在全球市场形成影响力;法务部要联合当地律师事务所,制定详细的法律风险预案,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
会议结束后,李渊和苏瑶一起走出会议室。走廊里,遇到了前来送文件的林薇。林薇递过一份文件,说:“李总,苏总,这是驻尼日利亚团队发来的紧急报告,当地近期出现了罕见的干旱天气,部分种植基地的作物受到影响,他们想申请启动应急灌溉方案。”
李渊接过报告,快速浏览了一遍——尼日利亚的种植基地主要种植有机玉米,目前正值灌浆期,急需水分。他立即叫来技术部负责人,叮嘱道:“让驻尼日利亚的团队先启用备用蓄水池,同时把咱们的‘滴灌+喷灌’组合灌溉系统调过去,确保玉米能顺利灌浆。另外,让种子研发团队看看,有没有耐旱的玉米品种,适合在当地推广,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
技术部负责人连忙点头,转身去安排。苏瑶看着李渊,轻声说:“非洲的自然条件复杂,咱们以后还会遇到更多类似的问题。不过,现在有了更多合作企业的支持,咱们应对风险的能力也更强了。”
李渊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心中充满了信心:“‘金线计划’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更是一份责任。它承载着非洲农户的希望,也承载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使命。现在,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要和所有合作伙伴一起,把这条‘金线’铺得更宽、更远,让更多人受益。”
下午,国内合作企业的技术团队陆续来到鼎盛集团。在技术部的会议室里,双方围绕“金线计划”的技术共享展开了热烈讨论。一家种子研发企业的技术总监,拿着自主研发的耐旱种子样本,兴奋地说:“我们的种子经过了十年的培育,能在年降水量不足三百毫米的地区生产,而且产量稳定。如果能和你们的种植基地合作,一定能解决非洲干旱地区的种植难题。”
技术部负责人接过种子样本,仔细查看:“我们需要先进行试种,测试种子在非洲土壤中的适应性。如果效果好,就可以大规模推广。另外,我们的有机肥料配方,可以和你们的种子搭配使用,提高种子的抗逆性和产量。”
与此同时,国际有机农业协会的秘书长也发来视频会议邀请。在视频里,秘书长笑着说:“李总,我们协会计划下个月在日内瓦召开全球有机农业大会,想邀请您作为特邀嘉宾,分享‘金线计划’的经验。另外,我们还想和鼎盛集团联合发起‘全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资助更多发展中国家开展有机农业项目。”
李渊欣然接受了邀请,并表示会积极参与基金的筹备工作。挂了视频,他走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三年前,他从部队退役,带着一身热血和对农业的热爱,创办了鼎盛集团。那时,他从未想过,“金线计划”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会吸引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
傍晚时分,李渊回到家。刚打开门,就听到客厅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李阳正拿着一张非洲地图,给妹妹李悦讲解“金线计划”的种植基地分布。“妹妹你看,这里是马里,爸爸说这里的小米特别香;这里是肯尼亚,种出来的番茄能卖到欧洲去。”
李悦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问:“爸爸,是不是所有非洲的小朋友,都能吃到咱们种的粮食呀?”
李渊走过去,抱起李悦,温柔地说:“现在还不是,但爸爸和很多叔叔阿姨一起努力,以后会让更多非洲的小朋友,都能吃饱饭,吃好饭。”
苏瑶从厨房走出来,端着刚做好的饭菜,笑着说:“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我做了你们最爱吃的红烧肉,咱们一家人好好庆祝一下。”
饭桌上,李阳兴奋地说:“爸爸,我们学校下周要举办‘国际文化节’,我想介绍‘金线计划’,让同学们都知道,咱们中国企业在非洲做的好事。”
李渊点点头,欣慰地说:“好啊,爸爸可以给你准备资料,你也可以说说,你对‘金线计划’的理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