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八十四章 国子监来了个少年诗人
    贞观十四年七月十八日,长安国子监的朱漆大门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李孟姜掀开青纱车帘,望着门前石狮脖颈上的红绸,心中暗忖:

    这是专为迎接新贵子弟设的彩头?随侍的绿萼看出公主心思,轻声:

    "殿下有所不知,今日新来的学子是个六岁能诗的神童。"

    话音未落,东侧角门传来銮铃声。

    太子李治身着青色圆领袍,腰间玉带与晨露相映,远远便笑着拱手:

    "孟姜今日气色甚好。"

    李孟姜还礼时,瞥见他眼底淡淡的青影 ,必是昨夜又批折子到三更。

    二人并肩踏入国子监二门,忽闻西侧传来骚动。

    数十名束发学子围成半圆,正对着 "教师办公室" 指指点点。

    李孟姜踮脚望去,只见门楣上悬着幅墨迹未干的素帛,上书 "鹅鹅鹅" 三个大字。

    "张延,发生何事?"

    李孟姜拽住熟识的太学生。张延回头见是公主,慌忙行礼:

    "回殿下,新来的骆宾王当众作了首《咏鹅》,国子祭酒正在品评。"

    "骆宾王?" 李孟姜心尖一颤。

    前世读《全唐诗》时,她总为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的蝉鸣扼腕,却从未想过能亲眼见到这位初唐奇才。

    挤开人群时,正听见国子博士王德舆的冷笑声:

    "此诗虽得童趣,却不合平仄。' 曲项向天歌 ' 的' 向 ' 字..." 话音未落,素衣少年朗声道:

    "诗以言志,若为格律桎梏真情,何异削足适履?"

    李孟姜循声望去,只见十四五岁的少年立于案前,眉骨高耸如刀削,手中狼毫犹自滴落的墨汁。

    他面前的宣纸墨迹未干,"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十个字力透纸背。

    "好字!"

    李治脱口而出。

    少年抬头,目光扫过李孟姜时微微一顿。

    他放下笔,从容施礼:

    "在下骆观光,见过太子殿下、临川公主。"

    李孟姜细细打量:

    虽说身着粗布襕衫,但举止有度,全无寒门子弟的拘谨。

    她想起史书记载,骆宾王成年后写下《讨武曌檄》,笔锋犀利如剑,令武则天都赞叹 "宰相安得失此人"。如今这般少年意气,倒让她生出几分亲切感。

    "骆观光这首《咏鹅》,可是为幼时趣事所作?"

    李孟姜含笑问道。骆宾王眼中闪过讶异:

    "公主竟知晓此事?不错,此诗正是七岁那年,家中白鹅戏水有感而发。"

    "七岁便能有此佳作,骆光观果然名不虚传。"

    李治赞:

    "不知可曾想过从军报国?"

    骆宾王按剑正色:

    "回太子殿下,观光虽为书生,却也有 ' 宁为百夫长 ' 之志。"

    人群中响起窃窃私语 —— 这正是杨炯《从军行》中的名句。

    李孟姜注意到,骆宾王说这话时,右手不自觉地抚过腰间玉佩。

    那是块雕工精湛的螭纹玉,绝非寻常人家所有。

    "好个 ' 宁为百夫长 '!" 王德舆突然冷笑,

    "观光可知,杨炯此诗虽豪迈,却失之粗鄙。作诗当如上官仪大人 ' 风光翻露文 ' 般典雅...”

    "博士所言差矣。"

    骆宾王打断:

    "汉魏风骨,贵在刚健。若一味追求辞藻华丽,与齐梁绮靡何异?"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

    王德舆气得胡须颤抖:

    "放肆!小小童生竟敢非议前辈!"

    李孟姜见状不妙,急忙出言解围:

    "王博士,骆观光年少气盛,还望海涵。"

    她转向骆宾王:

    “本宫倒觉得,' 红掌拨清波 ' 中的 ' 拨' 字用得极妙,若改为 ' 破' 字...”

    “公主慧眼!"骆宾王眼睛一亮,"此字确实可再推敲。不如 ' 红掌碎金波 '?”

    他提笔蘸墨,在原句旁写下新字。

    李孟姜凑近细看,只见 "碎" 字锋芒毕露,竟将纸背都划破了。

    "骆观光这手字,倒是与魏徵大人有几分神似。”

    李治忽然开口。

    骆宾王微微一怔,低头看着自己的手:

    “回殿下,家父曾在魏大人门下求学。”

    正说着,忽闻窗外传来马蹄声。

    一名黄门侍郎匆匆而入,附耳对李治说了几句。

    李治脸色微变,起身告辞:

    “孟姜,阿耶召见,改日再叙。”

    李孟姜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暗忖何事能让太子如此匆忙。

    转身时,却见骆宾王正专注地端详自己腰间的玉禁步。

    那是太宗所赐的鹘衔瑞草纹玉佩,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公主此物,可是贞观十年北庭进贡的和田玉?"

    骆宾王问道。李孟姜点头:

    "正是。骆观光对玉器也有研究?"

    "略懂一二。"

    骆宾王轻抚腰间螭纹玉:

    "家父曾言,玉有五德 —— 仁、义、智、勇、洁。此玉通透无瑕,确为上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请大家收藏: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二人正说着,忽听东侧传来争吵声。

    李孟姜皱眉望去,只见两个锦衣少年推搡着一名灰衣学子。

    “乡巴佬也敢来国子监?“

    其中一人讥讽道,"你爹不过是个九品县丞!"

    骆宾王正要上前,却被李孟姜按住衣袖。

    她摘下头上金步摇,交给绿茶:

    "去,把那个灰衣学子请来。"

    片刻后,灰衣少年战战兢兢地来到面前。

    李孟姜温言道:

    "不必害怕,本宫问你,可是家中贫寒受人欺凌?"

    少年点头,眼中泛起泪光:

    "回公主,学生王绩之侄王玄策,随叔父来长安求学..." "王绩?可是写《野望》的东皋子?"

    骆宾王插话:

    "他的诗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真是..." "正是家叔。"

    王玄策低声:

    "家叔常说,诗言志,歌咏言..." "够了!" 锦衣少年突然闯入,

    "乡巴佬也配谈诗?"

    他伸手欲夺王玄策手中书卷,却被骆宾王抓住手腕。

    "放肆!”

    骆宾王眼中怒火闪烁,

    "在公主面前行凶,该当何罪?"

    锦衣少年挣扎着要还手,却被李孟姜喝止:

    "来人,将这两人送交司隶校尉!"

    一场风波暂息,李孟姜望着王玄策单薄的身影,心生怜悯:

    "王生,明日来公主府,本宫让人给你送些衣物书籍。"

    王玄策跪倒在地,涕泪横流:

    "谢公主大恩!"

    骆宾王在旁看着,若有所思。待众人散去,他忽然对李孟姜说:

    "公主可知,王绩先生曾在门下省任职?"

    李孟姜点头:

    "略有耳闻。" "当年他因 ' 非时以病请假 ' 被劾,实则是不满上官仪的文风。"

    骆宾王压低声音,"如今王玄策来此,怕是另有隐情..."

    喜欢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请大家收藏: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