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57章 (后续12)城市云端
    "您有兴趣的话,可以留个联系方式。"

    老先生留下了名片,是省城一家社区超市的老板,这小小的成功让周志强重拾信心,接下来的介绍流畅了许多。

    临近闭馆时,一位头发花白的女士在他们的展位前驻足良久。

    她穿着考究的深蓝色套装,看起来六十多岁,气质不凡。

    "天然富硒周村"女士轻声读着展板上的信息,突然问,"你们那是不是有条老河床?"

    周志强惊讶地点头:"您怎么知道?"

    女士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七十年代我在那一带插过队,那时候的玉米,香啊"

    她拿起一穗玉米闻了闻,"现在还有这个味道,难得。"

    她自我介绍姓林,退休前是省里一家大型食品企业的副总。

    "现在闲不住,开了家高端食品店,专门找这种有特色的农产品。"

    周志强打起精神,详细介绍富硒玉米的特点和种植过程。

    说到肥害那段时,林总突然插话:"你们用生物有机肥补救的?很专业啊。"

    "是村里老把式的土法子。"周志强老实回答,"他种了五十年地,比啥仪器都准。"

    林总笑了:"科学加经验,这才是最好的农业。"她仔细看了检测报告,又询问了产量和供货能力。

    最后递上一张烫金名片,"展会结束前给我个报价,我很有兴趣长期合作。"

    周志强双手接过名片,心跳如鼓。这可能是他等待已久的机会!

    当晚回到宾馆,三人兴奋得睡不着,马大叔计算着如果每斤卖三块,二十亩地能收入多少;

    李有田则反复端详那张名片,说这林总看着就是个实在人;

    周志强则忙着给杨技术员打电话,商量报价策略。

    "不能太低,富硒产品有溢价空间。"杨技术员在电话里说。

    "但也不能太高吓跑客户省城超市富硒玉米零售价一般在八到十元,你们可以报四到五块的产地价。"

    "五块?!"周志强惊呼,"粮站才收八毛啊!"

    "周大哥啊,富硒是稀缺资源,健康无价。"杨技术员耐心解释,"城里人为了健康,愿意多花钱。"

    挂掉电话,周志强坐在床边发呆,五块一斤,他的三亩半地能产四千多斤,那就是两万多块钱!

    一季的收入抵得上过去五年种普通玉米的总和。

    手机振动起来,是小芳发来的短信:"小慧问你好不好,展销会顺利吗?"

    简单的问候让周志强鼻子一酸。

    他拍了几张展位的照片发回去,又加了一句:"见到大客户了,可能能卖好价钱。想你们。"

    发完才意识到,这是多年来他第一次直白地说"想你们"。

    小芳回复了一个"嗯"字,但周志强知道,这对她而言已经是极大的情感表达。

    第二天一早,周志强特意把展位重新布置了一番。

    他把玉米样品分成小段,供人品尝;又把检测报告放大打印,贴在显眼位置;

    还让马大叔穿上带来的民族服饰,虽然那只是他们村过节时才穿的普通衣服,但在城市人眼里却成了"原生态"的象征。

    林总上午十点如约而至,还带了几位朋友。

    周志强紧张地报出四块五一斤的价格,没想到对方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要的是品质和稳定供应。"林总说,"可以签三年合同,保底价四块五,市场价上涨则随行就市。"

    周志强的手微微发抖。三年合同,这意味着他不用再为销路发愁,可以安心投入生产。

    "不过有个条件,"林总补充道,"必须通过有机认证,我们会派技术员指导,费用可以预付。"

    合同细节由杨技术员帮忙敲定,周志强只需要在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并按手印。

    当印泥沾上指尖的那一刻,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的话:"地是根,丢了根,人就飘着了。"

    现在,这根终于要扎进肥沃的土壤,长出希望的果实。

    下午,更多采购商被吸引过来。

    有要代理的,有想批量采购的,甚至还有一家食品加工企业想合作开发富硒玉米粉。

    周志强的名片很快发完了,不得不临时手写联系方式。

    李有田和马大叔也没闲着,一个负责介绍种植过程,一个现场煮玉米须茶供品尝。

    他们浓重的乡音和朴实的语言,反而成了特色,吸引了不少好奇的参观者。

    闭馆前,周志强统计了一下:签了一份长期合同,达成五份意向协议,收了三十多张名片。

    马大叔和李有田的收获也不少,各自找到了感兴趣的采购商。

    "老周,咱们得扩大种植啊!"马大叔兴奋地说,"回去就发动全村!"

    李有田难得地没泼冷水:"我那五亩地全种富硒的,再劝劝其他老顽固,有钱不赚是傻子!"

    最后一晚,三人在宾馆附近的小饭馆庆祝,周志强点了几个菜,破例要了瓶啤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酒过三巡,马大叔红着脸说:"老周,当初要不是你坚持,咱哪来今天?我敬你!"

    "敬咱们的好运。"周志强举杯,"敬杨技术员,敬林总,敬这片土地。"

    回到宾馆,周志强给家里打了电话。

    是小慧接的,孩子兴奋地问东问西:"爸,省城高楼真的能摸到云吗?电梯是什么感觉?"

    "爸明天给你带照片。"周志强柔声说,"等玉米卖了钱,咱们全家一起来,坐电梯上最高楼!"

    小芳接过电话,声音比往常柔和:"顺利吗?"

    "嗯,签合同了,价格很好。"周志强有千言万语想说,却只化作简单的几个词。

    "明天就回去。"

    "路上小心。"小芳顿了顿,"家里都好。"

    简单的对话,却让周志强眼眶发热,他知道,"家里都好"对小芳而言,就是最深的思念。

    第二天返程前,周志强特意去了趟省城的地标建筑,一座88层的摩天大楼。

    他花六十块钱买了张观景台门票,在最高处拍了几张城市全景。

    透过相机镜头,整个省城尽收眼底,街道如线,车辆如蚁,远处的展馆变成一个小方块。

    就在那个小方块里,他,一个普通的农民,第一次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不是靠逃离土地,而是让土地焕发新的价值。

    回程的大巴上,周志强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展位、签约、高楼全景

    还有一条小芳刚发来的短信:"小慧的胃炎好多了。地里的玉米该浇水了。"

    他微笑着回复:"明天一早就浇。"

    想了想,又加了一句,"我买了省城特产的糕点,甜的,你和孩子应该喜欢。"

    窗外,城市的轮廓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熟悉的田野。

    周志强摸了摸衬衫口袋里的平安符,那是小慧给他的护身符,也是家的象征。

    手机又响了,是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周先生您好,我是展会上与您交谈过的省农科院研究员,对您的富硒玉米很感兴趣,希望能去实地考察"

    喜欢各种小说贩卖请大家收藏:()各种小说贩卖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