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连登基诏书都没有宣读,竟然就让曹化淳抢先一步颁布了复位中宫诏书!
这不合礼制!
尤其在这新皇登基这种重大仪式!
那下一步,是不是要按"礼制"马上册封皇后?
简直胡闹!
封后是你皇帝的家事,登基,那可是大明的国事!
不行!如果皇帝真当场请出金册金宝册封皇后,必须制止!
当曹化淳的声音骤然拔高,念完了最后一句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崇祯三年三月吉日,敕命之宝。”
首辅孙承宗等人的心已经悬到了嗓子眼,准备一旦皇帝说出“行册封礼”之类的话,便立刻拼死进谏!
然而,御座之上的朱启明,只是轻微地活动了一下被冕旒压得发僵的脖颈,似乎从短暂的恍惚中回过神来。
他并没有看张嫣的方向,而是将目光投向御案。
那里,还放着另一卷刚刚由翰林学士誊写完毕、墨迹已干的最重要的诏书。
王承恩最是机敏,立刻躬身将那份诏书捧起,无声而迅速地呈到御前。
朱启明伸出手,并没有展开阅览——里面的内容他早已与阁臣议定。
他的指尖掠过诏书上早已预备好的朱红印泥位置,然后,他做了一个自然而然却又至关重要的动作——
他拿起了刚刚从朱由检手中接过的、那方沉甸甸的皇帝玺绶,稳稳地、郑重地,将其钤盖在了那份新的诏书之上。
“啪——”
一声轻响,在极其安静的殿堂里却仿佛被无限放大。
传国玉玺的朱红印迹,首次落在了以“定远”为纪年开始的诏书上!
这个动作,瞬间让所有懂行的老臣们长舒了一口气!
孙承宗险些要迈出去的脚,悄然收回。
原来如此!
陛下让先读《复位中宫诏》,并非是要颠倒程序,而是将这两份诏书,都置于 “新朝开启” 这同一个宏大仪式之下!
方才读的那份,用的是“崇祯”年号的印,是对过去三年的一个了结与正名。
而此刻用宝的这份,才是真正开启新时代的宣言!
逻辑上瞬间就通了。
先用旧年号完结旧事,再用新年号开启新朝。
虽然紧凑,但先后顺序已然分明。
朱启明盖完印,将玉玺放回原处,气定神闲。
他这才抬起眼,目光透过旒珠,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百官,淡淡地开口:
“曹化淳,刚才那份,是了结旧案。现在这份,才是朕和诸公、和天下人的新开端。”
“孙师傅。”他看向首辅,“你来宣。”
孙承宗心中豁然开朗,甚至涌起一股“错怪陛下”的愧疚。
原来陛下并非不懂礼法,而是用了一种更高效、更具象征意义的方式在处理。他立刻出班,躬身朗声道:“老臣遵旨!”
他郑重上前,从曹化淳手中接过那份刚刚用宝的《登基诏》,面对百官,肃穆而立。
而此刻,温体仁的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他本想借“程序颠倒”来大做文章,搏一个“护驾”的头彩,没想到皇帝轻描淡写的一个动作,就把程序给捋顺了,让他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孙承宗深吸一口气,展开诏书,苍老沉稳的声音响彻大殿:
“朕承天命,嗣守祖宗鸿业,于兹三载……”
开篇皆是惯例的套话,无非是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类正确的废话。
这种这千篇一律的官样文章语调平缓,听得人昏昏欲睡。
几个站在后排的官员甚至悄悄调整了下重心,让有些发麻的腿脚稍作舒缓。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思与中外文武臣僚,率由旧章,协于至治……”
某位眼皮打架的御史强打精神,免得御前失仪。
孙承宗的声音平稳地继续着,直到念出下一句:
“……兹以今岁为定远元年,布维新之政,昭示天下,咸使闻知。”
“定远”二字一出,瞬间在所有未曾预闻的官员心中炸开了锅!
定远?
刹那间,无数念头在那些中下层官员脑中飞转。
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万里封侯,平定西域五十余国!
这年号……
好强的杀气!
文官队列里,不少人的眉头立刻拧紧了。
陛下选用这等武事气息浓重的年号,莫非真想效仿汉武帝,穷兵黩武?
国事艰难,内忧未平,当与民休息才是啊!
一位老御史不由得忧心忡忡,下意识地捻着胡须。
与他们相反,勋贵和武臣队列中,几乎人人目露精光,抑制不住的喜色浮上脸颊。
好!定远!这年号提气!
陛下果然不忘武功!
看来往后咱们武人的日子要好过了!
某位伯爵几乎要咧嘴笑出来,赶忙用力抿住嘴,低头掩饰。
孙承宗对下方的细微骚动恍若未闻,声音没有片刻停顿,接着念下去。
然而接下来的内容,远比年号更为震撼。
“……自定远元年始,罢征辽饷,永不加赋,毋得再扰黎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轰——”
群臣一阵骚动!
什……什么?
罢辽饷?!
我没听错吧?辽饷停了?!
刹那间,无数双眼睛猛地瞪圆,难以置信地望向御座和首辅,又惶惑地左右互看,都从同僚脸上看到了同样的震惊与茫然。
没了辽饷,朝廷岁入骤减一大截,拿什么给边军发饷?拿什么维持朝廷运转?难不成大家的俸禄也要跟着减半甚至停发?
这位新天子……
甫一登基,就行此险招,未免太过儿戏了吧?!
恐慌如冰冷的潮水,瞬间席卷了站在外围的官员。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边军因缺饷哗变、流民愈炽、朝廷府库空竭的可怕景象。
但孙承宗沉稳的声音依旧,清晰地补上了最关键的一句:
“……一切钱粮支用,皆由内承运库统筹拨发,户部、兵部依例协理稽核……”
等等,内帑支应?!
原来是皇帝的内库出钱!
巨大的转折让许多人一时愣住,差点没喘上气。
紧接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取代了恐慌。
皇上这是……
自掏腰包养活军队?
他们猛然想起不久前传得沸沸扬扬的传闻:
己巳之变,皇上奇袭建虏,所获金银财宝堆积如山!
紧接着又以雷霆手段查抄晋商八大家,据说所得更是一个骇人听闻的天文数字……
原来如此!原来底气在这里!
可是……皇上竟然舍得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填这个无底洞?
自古至今,哪有这样的皇帝?
不都是从国库往自己怀里搂吗?
这简直是……公鸡下蛋——乾坤倒转啊
殿内却陷入一种奇特的寂静之中。
这石破天惊的旨意,让所有未曾预闻的官员脑中嗡嗡作响,本能地将目光投向前排的几位部堂大佬。
罢辽饷,内帑支应……
这等足以震动朝野的国策,孙阁老、毕部堂他们……
为何竟能如此平静?
却见首辅孙承宗面容肃穆,手持诏书,仿佛刚刚宣读的只是一份寻常起居注。
户部尚书毕自严眼帘低垂,似在默默计算着钱粮数目,脸上看不出一丝波澜。
兵部尚书李邦华更是身形挺拔如松,唯有紧抿的嘴角透着非同寻常的决意。
没有惊诧,没有异议,甚至连半点疑虑的神色都寻觅不到。
这不合常理的反应,比诏书本身更让中下层的官员们感到心惊和困惑。
他们知道了。
他们不仅早就知道,而且……
竟是认可的?
可是为什么?
陛下内帑究竟丰厚到何种地步?
能让掌管天下钱粮的毕部堂甘心交出辽饷之权?
能让执掌兵事的李部堂毫无后顾之忧?
这平静之下,究竟藏着多少我等无从知晓的底细和交易?
一种"人家不带我们玩"的自卑感和疏离感涌上心头,甚是苦涩。
他们意识到,这道诏书所揭示的,远不止是新政的内容,更是陛下与核心重臣之间已然形成的、牢不可破的默契和信任。
而我们,终究是外人。
真是庙堂之高,其谋甚远,而我等竟不得窥其门径!
大佬们早已身在九重,风雨不惊。
只有我们这些池鱼,方才被这突如其来的惊雷吓得方寸大乱。
温体仁将身后那些细微的声响和气息变化听在耳中,垂着的眼眸里掠过一抹冷嘲。
蠢货们,现在才明白过来?
陛下用内帑养兵,看似慷慨,实则已将户部、兵部之权柄,悄然收紧于御前了。
毕自严和李邦华这两个老狐狸,要么是早已投靠,换得了新朝的安稳,要么就是被这釜底抽薪之计架空犹不自知。
他微微抬眼,飞快地扫了一眼前方御座旁那方刚刚用过宝的玉玺。
新年号,新气象?
只怕是更大的风雨欲来吧。
孙承宗对这一切恍若未觉,中气十足,将诏书的最后部分念完:
“……期与天下臣民,共臻治道。布告遐迩,咸使知悉。钦此!”
余音袅袅,在奉天殿中回荡。
喜欢穿越大明:手持ak教崇祯做皇帝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手持ak教崇祯做皇帝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