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66章 百草堂之粳米
    江南的梅雨季总带着化不开的湿意,青石板路沁着水光,将百草堂的乌木招牌映得愈发深沉。王宁站在柜台后,指尖捻着半粒粳米,对着窗棂透进的天光端详——米粒饱满,断面带着半透明的瓷感,正是城郊老李家稻田新收的早稻。

    “哥,张屠户家的婆娘又来问,她男人的泄泻啥时候能好。”王雪端着刚晾好的药茶进来,粗布围裙上沾着点点药渣。她梳着双丫髻,鬓角别着朵晒干的金银花,那是她跟着嫂子张娜学的,说能驱虫避秽。

    王宁放下粳米,指尖在柜台的木纹上轻轻叩着:“让她再喝两日山药粳米粥,忌生冷油腻。”他声音低沉,像碾药时的石臼撞出的闷响,“去年她男人贪凉,吃了三斤冰镇西瓜,伤了脾胃,哪是三副药能好的?”

    正说着,张娜掀帘进来,靛蓝布衫的袖口沾着湿痕。“方才去后巷看了,井台边的青苔又厚了些,得叫人清扫干净。”她将手里的竹篮放在案上,里面是刚买的新鲜莲子,“对了,孙玉国的济世堂又在摆新噱头,说从北方来了批野山参,要三两银子一支。”

    王宁眉峰微蹙。他见过孙玉国那身行头——宝蓝色绸缎马褂,袖口镶着金边,手指上的玉扳指比药碾子还亮。哪像个药铺老板,倒像个绸缎商。

    忽然,街面上传来一阵慌乱的呼喊。一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抱着孩子狂奔,孩子的哭声又弱又急,嘴角挂着白沫。“王大夫!救救俺娃!”汉子冲进药铺,带进来一股泥水味。

    王宁快步上前,手指搭上孩子的腕脉。孩子面色萎黄,嘴唇干裂,肚子却胀得像个小鼓。“拉了几天了?”他沉声问。

    “三天!水米不进,光拉清水!”汉子声音发颤,“孙老板说要鹿茸配参汤,俺卖了耕牛也凑不够啊!”

    这时,门口又涌进来几个村民,都带着相似的症状:有的捂着肚子哼哼,有的嘴唇干裂得起了皮。王宁心头一沉,转头对张娜道:“取我的脉枕来,再备些干净瓷碗。”

    诊了半个时辰,王宁发现这些人都是脾胃湿热的症候。他走到药柜前,抽出底层的抽屉,里面是晒干的粳米。“张娜,取五十斤新米,再称十斤山药、五斤莲子。”

    张娜愣住了:“用这个?”她指着粳米,“这不是粮行吗?”

    “《本草经疏》说粳米‘主益气,止烦,止泄’,”王宁将粳米倒在竹筛里,米粒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这些人脾胃受损,虚不受补,野山参那样的大补之物,只会让湿邪更重。倒是这寻常粳米,性平味甘,最能养脾胃。”

    他正说着,林婉儿从后院进来。她一身灰布短打,腰间别着柄小柴刀,发辫用蓝布条束着,裤脚沾着泥点——刚从城郊稻田回来。“王大哥,老李家的新米收了,我挑了些颗粒最饱满的。”她将背上的布袋放下,“不过……我看见刘二狗在井台边鬼鬼祟祟,好像往水里扔了啥东西。”

    王宁眼神一凛。刘二狗是孙玉国的跟班,整天游手好闲,袖口总沾着劣质烟草的黄渍。“婉儿,你看清他扔了啥?”

    “黑糊糊的一团,像是发霉的谷糠。”林婉儿握紧了腰间的柴刀,刀柄被她的手汗浸得发亮,“当时我躲在老槐树后,没敢声张。”

    张娜脸色发白:“难道……”

    “先不管这些。”王宁打断她,将粳米倒进陶缸,“婉儿,你再去趟稻田,多挑些新米回来。张娜,烧大锅水,咱们熬粥。”他转向王雪,“你去敲铜锣,让染病的乡亲都来药铺,免费喝粥。”

    王雪攥紧了围裙带子:“哥,孙老板要是说咱们抢他生意咋办?”

    王宁拿起一粒粳米,放在她手心:“你看这米,不争不抢,却能养人。做大夫的,先想着救人,再说别的。”

    日头爬到头顶时,百草堂的后院飘起了米粥香。大铁锅里,粳米翻滚着,山药片浮在表面,莲子的清香混着水汽漫出来。王宁站在锅边,用长柄木勺搅动着,蒸汽熏得他额角冒汗,打湿了鬓角的发丝——他总留着齐耳的短发,说是抓药时方便。

    “王大夫,这粥真能治病?”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由孙子扶着进来,她嘴唇干裂,说话时带着气音。

    王宁盛了碗粥,递过去:“您老慢点喝,温热的,不伤胃。”他的手指关节粗大,指腹上有层薄茧,那是常年碾药、切药磨出来的。

    老婆婆喝了半碗,忽然捂住肚子:“哎哟,这……”

    王雪吓得脸都白了。王宁却神色平静:“是要去茅房吧?这是好事,把湿浊排出来就好了。”

    果然,老婆婆回来时,脸上多了点血色:“怪了,刚才还头晕,现在竟想吃块咸菜了。”

    就在这时,街面上传来郑钦文的吆喝声,他是孙玉国的账房,总穿件洗得发白的长衫,袖口磨出了毛边。“大家别信百草堂的!大米能治病?那咱们天天吃饭,还生病干啥?”他手里挥着张纸,“孙老板说了,这是妖术,要出人命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几个原本在排队的村民犹豫了,往后退了退。王宁放下木勺,走到门口:“郑先生,不如咱们打个赌。”

    郑钦文梗着脖子:“赌啥?”

    “就赌半个时辰。”王宁指着刚喝完粥的老婆婆,“若是她半个时辰后能吃下一碗阳春面,你就帮我把济世堂门口的布幡摘了;若是无效,我百草堂关门歇业。”

    郑钦文眼珠一转,心想这老婆子看着就快不行了,便拍着胸脯应了:“赌就赌!”

    半个时辰后,老婆婆真的坐在百草堂的堂屋,呼噜噜吃着阳春面。郑钦文的脸涨成了猪肝色,却还嘴硬:“是……是巧合!”

    “巧合?”林婉儿从外面进来,手里攥着个布包,“那这个呢?”她把布包摔在地上,滚出几粒发霉的谷子,“这是刘二狗扔井里的,我在他窗台下捡到的!”

    人群炸开了锅。有人喊:“难怪咱们拉肚子,是有人投毒!”

    郑钦文慌了神,转身想跑,却被几个村民拦住。王宁上前一步,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里:“大家听我说,这几日的病,是湿热困脾。就像这梅雨天,东西容易发霉,咱们的脾胃也一样,受了湿邪,才上吐下泻。”他拿起一碗粥,“粳米健脾,山药固肾,莲子止泻,都是养人的东西,刚好对症。”

    正说着,张阳药师背着药篓路过。他头发花白,梳成个髻,用根木簪子别着,脸上布满皱纹,却精神矍铄。“王小子说得对。”他凑过去闻了闻粥,“这配伍,平和中正,是治湿热泻痢的好法子。”

    张阳是镇上的老资格,年轻时在宫里当过药工,他说的话,村民们信。郑钦文见势不妙,偷偷溜了。

    王宁看着重新排起的长队,对张娜道:“再多烧两锅,不够了。”

    张娜笑着点头,眼角的细纹舒展开来:“钱多多刚才派人送了两车粳米来,说是赔罪,以前不该把好米都卖给孙玉国。”

    王宁舀起一勺粥,看着米粒在勺中翻滚,忽然想起小时候,爹总说:“宁做糙米,不做假药。糙米虽糙,却有真味;假药花哨,害人性命。”

    暮色降临时,林婉儿匆匆进来,手里拿着片稻叶:“王大哥,刘二狗招了,是孙玉国让他往井里投发霉的谷子,说这样才能显出济世堂药材的金贵。”

    王宁沉默片刻,将最后一碗粥递给门口的乞丐。“知道了。”他擦了擦手,“明日,该去看看孙老板的‘野山参’了。”

    月光爬上百草堂的瓦檐时,后院的粥锅还在冒热气。王雪帮着收拾碗筷,忽然问:“哥,你说孙老板为啥非要用贵药材呢?”

    王宁望着窗外的稻田,夜色里,稻穗沉甸甸地低着头。“因为他不懂,最金贵的药,往往就长在咱们脚底下。”他拿起一粒粳米,放在月光下,米粒泛着柔和的光,像颗小小的玉珠。

    天刚蒙蒙亮,百草堂的药碾子就转了起来。王宁正将晒干的莲子倒进碾槽,石碾子与青石槽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混着后院粥锅咕嘟的冒泡声,倒有几分安稳意味。

    “哥,孙玉国的人在街口探头探脑。”王雪端着筛药的竹匾进来,辫子上还沾着片晒干的陈皮——她昨儿帮着翻晒药材,想来是没留意。竹匾里的山药片切得薄如蝉翼,边缘齐整,这是王宁教她的,“药片切得匀,药性才能匀着出来”。

    王宁推着碾子的手没停:“让他们看。”他额前的碎发垂下来,沾着层细汗,鼻尖上也挂着颗,却没空擦,“咱们的粥熬得香,他们闻着,总比盯着井台强。”

    正说着,张娜从外面回来,手里的油纸包浸着湿痕。“早市的菜农说,济世堂门口排起长队了。”她将纸包放在案上,里面是新鲜的生姜,“孙玉国拿着支‘野山参’在那儿现切,说要当场熬参汤,一两银子一勺。”

    王宁停下碾子,莲子已经碾成细粉,泛着淡淡的白。“野山参?”他眉头拧起,“这时候哪来的鲜参?参须该是棕红色,带着细密的珍珠点,若是白胖透亮,多半是糖泡的。”

    林婉儿恰好从后院进来,腰间的柴刀换了柄小药锄,裤脚卷到膝盖,露出小腿上几道浅疤——那是去年上山采天麻时被荆棘划的。“我去看看?”她眼里闪着跃跃欲试的光,像头蓄势待发的小豹子。

    王宁摇摇头:“不必。真药假药,喝进肚子里自有分晓。”他转身从药柜最上层抽出个小瓷罐,揭开盖子,一股清苦的药香漫开来,里面是晒干的马齿苋,“加些这个到粥里,清热利湿,对付湿热泻痢更稳妥。”

    这边粥香正浓,那边济世堂却炸开了锅。

    孙玉国穿着件月白色杭绸长衫,袖口挽着,露出腕上的翡翠镯子,正拿着柄银刀,慢悠悠地切着支“野山参”。那参通体雪白,须根粗壮,看着确实气派。郑钦文在一旁吆喝:“都来看啊!千年野山参,专治时疫,喝一勺保准见效!”

    一个穿绸缎马褂的富户挤上前:“孙老板,给我来一勺!”他前两天贪嘴吃了碗冷馄饨,拉起肚子,家里婆娘急得团团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