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 年的庙宇前,老妪们的艾草篮在晨光中连成绿色的波浪。第三拨送来的糯米团子还冒着热气,用桐油纸包着放在镇砂爵旁,蒸腾的白雾与能量谱的光斑交融成朦胧的光晕。“周先生,这是新碾的小米,” 梳双髻的姑娘放下陶瓮,辫子上的红绳与符文旗帜的流苏相碰,“俺爹说地脉喜五谷,掺着朱砂烧能壮元气。” 守护者小周刚接过瓮,就被孩童们围住 —— 他们举着自制的能量探测器,那是用竹筒和青铜爵碎片拼的,竹筒里的朱砂水正随着地脉振动轻轻摇晃。“小周哥,西北方的水变甜了!” 扎羊角辫的丫头举着陶碗,碗沿还沾着稻壳,“是不是你们说的修复起作用了?”
庙宇东厢房被民众改造成临时厨房,灶台上十口铁锅同时冒着热气。负责烧水的王老汉将柴火添得更旺,灶膛的火光映着他胳膊上的烫伤 —— 那是昨日反冲能量冲击时,为抢救祭祀用的青铜鼎留下的。“小张,把这筐草药给周先生送去,” 他用粗布擦着手,指着墙角的药篓,里面艾草、薄荷、苍术码得整整齐齐,“都是按老方子配的,防能量冲撞的。” 窗外突然传来欢呼,原来是孩童们发现,昨日枯萎的桃树枝上,竟顶着三个粉嫩的花苞,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与能量谱相同的纹路。
1938 年的山路上,独轮车的吱呀声刺破晨雾。李婶的裹脚布沾满泥浆,却死死攥着车把,车上的桐油桶用稻草捆得结实,桶身贴着孩童写的 “平安” 二字。“张姑娘,俺们村就剩这些了,” 她掀开油布时,桐油的清香混着硝烟味散开,“男人都上了前线,妇女们连夜榨的,说能帮你们补那石头玩意儿。” 不远处,猎户老赵背着半扇野猪肉走来,兽皮袄上还别着未拆的弹片,“这是在地脉边打的野猪,肉里带着劲儿,给士兵们补补!” 他身后跟着十几个村民,有的扛着柴火,有的抱着陶罐,陶罐里的咸菜坛子上,用红漆画着歪歪扭扭的五芒星。
防空洞改建的临时仓库里,民众送来的物资堆成小山。教书先生用毛笔在木板上记账:“王家村,桐油三十斤;李家坳,朱砂五斤;赵家庄,棉布二十尺……” 字迹被炮火震得发颤,却一笔一划格外认真。突然传来孩童的哭声,原来是三岁的小石头把母亲送来的鸡蛋摔碎了,蛋清在地上漫延,竟顺着能量轨迹画出细小的光带。“娃别哭,” 张姐蹲下身用手指蘸着蛋清画符,“这蛋沾了你的灵气,比好蛋还管用。” 通讯器里突然传来 1967 年的惊呼,小王的屏幕上,这些蛋清光带与中央能量池的波动完美同步,像条看不见的线,把三个时空的心意连在一起。
1967 年的实验基地外,民众自发组成人墙。举着 “时空守护者加油” 的横幅在寒风中飘动,横幅上的签名密密麻麻,从白发老人到黄口小儿,墨迹在能量流中泛着微光。记者们的闪光灯连成一片,镜头对准科研人员进出的通道,当小王抱着数据硬盘跑过时,人群突然爆发出欢呼 —— 他们认出这是发明 “能量明信片” 的技术员,纷纷举起手机拍摄,直播间的弹幕像潮水般滚动:“玄石涂层加油!”“五怨器挺住!”“向 1913 年的老祖宗致敬!”
社区服务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播放着三个时空的画面。退休教师组织学生们折纸鹤,千纸鹤的翅膀上写满祝福,串成的长链从窗台垂到地面,像道白色的瀑布。“爷爷,1938 年的士兵为什么不戴头盔?” 扎红领巾的男孩指着屏幕里赵队长的钢盔,上面还留着弹孔。老兵李爷爷摸着弹痕累累的军勋章,声音带着哽咽:“那时候物资缺啊,但他们有比头盔硬的东西 —— 心。” 大屏幕突然切换到 1913 年的稻田,翠绿的稻浪在风中起伏,弹幕瞬间被 “国泰民安” 刷屏,有细心的观众发现,稻穗的排列竟与 1967 年的能量晶体结构相同。
1913 年的庙会改成了支援大会。戏台上演着《封神演义》,演员们的脸谱在能量谱中忽明忽暗,台下观众却无心看戏,都在忙着搓草绳、编竹筐。卖糖画的艺人把糖稀熬得更稠,在石板上画出镇砂爵的模样,孩童们举着糖爵跑来跑去,糖霜落在地上,引来成群的蚂蚁,蚂蚁竟顺着能量轨迹组成细小的阵图。“快看!” 货郎突然大喊,他的拨浪鼓不知何时与镇砂爵产生共振,鼓声里的能量波动让远处的井水自动涌起,“老祖宗显灵了!” 民众们纷纷跪下磕头,额头的汗珠滴在地上,与 1938 年的蛋清、1967 的千纸鹤,在虚拟空间组成巨大的能量茧。
1938 年的民众在山谷里种下桃树。树苗是从战火中抢救的,根系还沾着焦土,却被小心地栽在能量流经过的地方。“等仗打赢了,等那裂缝合上了,” 李婶给树苗浇水时,水珠在阳光下凝成彩虹,“这些树就会长成林,让后人知道咱们今天干的事。” 村民们在树干上系红绸,绸子上写着家人的名字,有的是牺牲的丈夫,有的是前线的儿子,红绸在风中飘动,与 1913 年的符文旗帜、1967 年的横幅形成相同的振幅,像首跨越时空的安魂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67 年的社交媒体上, 三个时空一个家 的话题冲上热搜。程序员开发出能量波动模拟器,网友们输入祝福就能生成专属能量纹,这些纹路通过卫星信号传向实验基地,在防护罩上组成巨大的爱心图案。外卖小哥自发组成送餐队,保温箱上贴着 “给守护者的能量餐”,餐盒里的饭菜摆成五芒星形状,米饭上的芝麻恰好组成 “稳” 字。“陈默先生,这是您母亲送来的鸡汤,” 小哥递过保温桶时,发现桶身凝结着细小的冰晶,“她说按 1913 年的方子加了艾草,喝了防能量反噬。”
当反冲能量最后一次冲击时,三个时空的民众做出了相同的选择。1913 年的民众手拉手围住庙宇,用身体组成人墙,老妪们把艾草护身符抛向空中,形成绿色的防护网;1938 年的村民点燃火把,在山谷里组成火圈,猎户老赵的猎枪对着天空鸣放,枪声震碎了反冲能量的灰黑色外壳;1967 年的人群同时打开手机闪光灯,光点在防护罩上组成能量晶体的形状,直播间的弹幕突然静止三秒,随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江浅的全息屏幕上,这些民众的能量贡献度突然飙升至 43。1913 年的五谷、1938 年的桐油、1967 年的祝福,像三道支流汇入修复的主河,让时空裂缝的收缩速度加快了 27。“原来我们漏掉了最强大的能量源,” 她对着通讯器说,声音带着泪光,“是每个时代普通人的心意,比任何玄石朱砂都管用。”1913 年的老者敲击镇砂爵的节奏突然变快,1938 年的吟诵声拔高了八度,1967 年的仪器蜂鸣更加清亮,像是在回应这份跨越时空的馈赠。
夜幕降临时,民众送来的物资在三个时空同时发光。1913 年的小米在陶瓮里泛着金光,1938 年的桐油在玉琮旁凝成珍珠,1967 年的千纸鹤在能量流中扇动翅膀。江浅看着屏幕上重叠的画面,突然明白修复时空的从来不止守护者 ——1913 年灶膛的火光、1938 连防空洞的油灯、1967 年直播间的灯光,在时空中连成不灭的星河,照亮了每个时代的守护之路。
最后一次信息同步时,江浅特意加入了民众支援的画面。1913 年的老妪对着镜头笑出皱纹,1938 年的李婶挥着沾满桐油的手,1967 年的孩子们举着千纸鹤跳跃。通讯器里传来三个时空的笑声,像三股清泉汇入大海。“明天黎明,” 江浅轻声说,看着屏幕上逐渐重合的日出,“我们和所有民众一起,见证裂缝闭合。”
实验基地的灯光与远处民众的手电连成一片,1913 年的灯笼、1938 年的火把、1967 年的荧光棒,在能量流中组成巨大的 “和” 字。没有人发号施令,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眺望,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壁垒,看到彼此眼中的期盼 —— 那是每个时代的人们,对安宁最朴素的向往,也是支撑时空修复最强大的力量。
喜欢时砂遗楼请大家收藏:()时砂遗楼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