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德三年的秋末,汴梁城的槐树叶子刚染了金边,西街打锡巷的老匠头陈阿爹就被赵府的管家堵在了铺子里。铜砧子上还凝着半块未熔的锡料,在秋日的天光里泛着青白的冷光,像极了他昨儿夜里梦见的那截断指——血淋淋的,却冻得发青。
“陈师傅,我家老爷说了,只要您肯应下这桩活儿,从前那三贯旧债便一笔勾销。”管家捏着帕子掩着鼻,盯着屋里蒸腾的锡烟,“何况这回不是打锡器,是铸金香炉。咱赵府有的是赤金,您老只管把当年给元大都皇陵铸香鼎的手艺亮出来”
话没说完就被陈阿爹的咳嗽打断了。七十二岁的老人扶着木架站起来,腰上的旧伤扯得生疼,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没擦净的锡灰。他望向窗外,巷口那棵老槐树的影子正斜斜地爬过青石板,像极了二十年前跟着师父进元大都时,宫墙上投下的龙形阴影——那时候他还叫陈满仓,手里握的不是锡锤,是刻着“内府造办”的青铜铸刀。
赵府的后宅暖阁里,赤金块在炭炉里熔成红彤彤的一团,像团烧不熄的晚霞。陈阿爹盯着坩埚里翻涌的金液,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左手虎口处的老茧——那是当年铸皇陵香鼎时,被铜水烫出的月牙形疤痕。如今这双手要碰的不是皇家的黄铜,是赵府老爷花大价钱从波斯商人手里买的九成色赤金。
“陈师傅,这香炉要铸三面浮雕。”赵府老爷赵承煜披着玄色氅衣,指尖敲了敲案上的图纸,“一面刻西域的葡萄缠枝,一面刻咱汉人的松鹤延年,中间这面”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图纸中央空白处,“刻个蒙古的苍狼白鹿吧。如今世道,总得让上边儿的人看着舒心。”
炭炉里的火星子“噼啪”溅在青砖上,陈阿爹看见赵承煜袖口的金线绣着朵半开的牡丹——这是前宋的纹样,搁在十年前可是犯忌讳的。他没吭声,拿起竹笔在砂模上勾勒松枝的纹路,松针却总画得太尖,像扎在心里的刺。想起二十年前,师父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满仓啊,咱铸器的手,可别沾了太多人血。”
那时候元大都的皇陵刚开工,他跟着师父给世祖皇帝铸长明灯的铜鼎。半夜里听见工棚外有动静,扒着草席缝看见监工的蒙古千户正拿皮鞭抽一个偷粮的小工,血珠溅在未干透的鼎模上,洇开一朵朵暗红的花。后来那鼎铸成了,他总觉得鼎脚上的云纹里藏着血痕,怎么擦都擦不干净。
“阿爹,该灌模了。”小女儿陈秀娘端着新烧的蜂蜡进来,鬓角沾着些许金粉,像落了片初春的桃花。她今年刚满十八,眼尾生得像过世的娘,笑起来时眼皮微微发颤,像只受惊的小鹿。陈阿爹看着她腕子上那截红绳——那是去年元宵节,城西卖糖画的刘哥儿偷偷塞给她的,绳头还缠着颗极小的锡珠,是她自己熔了边角料打的。
金液灌进砂模的那一刻,整个暖阁都亮得晃眼。秀娘捂着耳朵躲在柱子后头,却看见父亲的影子被火光拉得老长,投在墙上像尊凝固的铁像。她忽然想起昨儿夜里听见的动静——父亲在工坊里翻找什么,竹箱打开时“哗啦”掉出半块碎银,上头刻着“至元通行”四个字,边角处缺了个小口,像被咬掉的一块月亮。
香炉铸成那日,汴梁城落了今年第一场雪。赵承煜特意在府里摆了宴,请的都是城里有头脸的人物——穿蒙古袍的达鲁花赤,戴儒巾的汉人举子,还有留着络腮胡的色目商人。陈阿爹被安排坐在末席,看着那尊金香炉摆在厅中央的檀木案上,炉盖的莲瓣纹里嵌着八颗淡青色的宝石,像八颗凝着霜的眼泪。
“诸位请看,这炉底刻的可是咱大元的至元通宝纹样。”赵承煜举着酒盏,脸上泛着酡红,“当年世祖皇帝颁行纸钞,可这铜子儿”他忽然顿住,目光落在炉底那枚凸起的铜钱纹上,“不对,这纹路”
话音未落,厅门突然被撞开,冷风卷着雪花灌进来。六个蒙古兵挎着腰刀闯进来,领头的百户官指着金香炉大喝:“赵承煜,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在礼器上铸前朝铜钱?”
厅里瞬间静得能听见雪花落在青砖上的声响。陈阿爹看见赵承煜的脸刹时变得惨白,酒盏“当啷”掉在地上,碎成几片银白的月牙。他忽然想起铸模时的那个深夜——秀娘抱着砂模打盹,他蹲在炭炉前偷偷改了炉底的纹样,把“至元通宝”的“元”字勾角添了笔,变成了“宋”字的半边。当时炭火映着他的脸,镜子里的自己眼窝深陷,像具没了魂的皮囊。
“不是我!是那铸炉的匠人”赵承煜突然指着陈阿爹,声音里带着哭腔,“他从前给皇陵铸过器,定是怀了前朝的心思”
蒙古兵的皮靴踩在碎瓷片上,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陈阿爹看见秀娘从后厨跑出来,鬓角的金粉还没擦净,却在看见他被按在地上时,眼里腾起一团火。她忽然想起父亲藏在竹箱里的碎银——那是当年逃出元大都时,师父塞给她的盘缠,银角的缺口是为了辨认真伪,特意用牙咬出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爹!”秀娘扑过来护住陈阿爹,却被百户官一把推开。她摔在地上,看见金香炉的炉盖被撞翻,一颗宝石滚到她手边,冰冷却带着金的温热。恍惚间听见父亲喊她的名字,带着血的气息:“秀娘,去城西找刘哥儿把箱底的图纸”
话没说完就被皮鞭的呼啸声打断。雪越下越大,透过厅门能看见槐树的枝桠被压得低垂,像极了二十年前元大都皇陵外的那排松针——那时她还在襁褓里,母亲抱着她躲在马车底下,听见父亲跟师父说:“这鼎里铸的不是香灰,是咱汉人的血啊。”
城西糖画铺的后巷里,刘哥儿攥着秀娘塞给他的羊皮纸,手心里全是汗。纸上画着座八角形的地宫,中央标着个红点,旁边写着“长明灯所在”,边角处还有行小字:“至元十七年,匠陈满仓记”。他想起秀娘说这话时的眼神,通红通红的,像糖画炉里的炭火,“我爹说,这是元大都皇陵的藏宝图,当年铸鼎的工匠都被封在里头”
雪停了,月亮从云缝里钻出来。刘哥儿揣着羊皮纸往赵府走,鞋底踩在冰面上“咯吱咯吱”响。他想起去年元宵节,秀娘举着他送的糖画笑,糖丝粘在她嘴角,像颗没化的星星。那时他问她:“你爹总盯着城西的破庙发呆,里头到底有啥?”她摇摇头:“爹说那庙的香炉台,跟元大都皇陵的一个模样。”
赵府后墙的狗洞还留着,是秀娘小时候钻惯的。刘哥儿挤进去时蹭破了袖口,却顾不上疼,盯着月光下的金香炉——炉盖已经被重新安好,八颗宝石却只剩七颗,空缺处像只流泪的眼。他摸出随身带的錾子,刚要撬炉底的铜钱纹,忽然听见身后有动静。
“别动。”秀娘的声音带着寒气,手里握着把剪刀,刀刃映着月光,“我爹说,炉底的机关要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撬。”她凑近香炉,指尖划过炉盖的莲瓣,数到第七瓣时忽然顿住,“当年我娘临死前说,我爹曾在皇陵的长明灯里藏了东西”
剪刀尖刚插进铜钱纹的缝隙,整座香炉忽然发出“咔嗒”一声轻响。炉底的铜钱纹旋转着弹开,露出个暗格,里头躺着卷泛黄的绢布。秀娘手抖着展开,上头画着的正是元大都皇陵的地宫图,中央的红点旁写着:“世祖遗宝,藏于长明灯座下。”绢布边缘还有行小字,字迹已经发淡,却像钉子般钉进她心里——“满仓谨记:此宝若出,必引血光。”
忽然听见前院传来人声,灯笼的光映在游廊上,像一条条游动的火蛇。刘哥儿拽着秀娘躲进假山后,却看见赵承煜陪着达鲁花赤走来,手里举着那尊金香炉,炉盖的宝石在夜色里泛着幽光。“大人您看,这香炉炉底的纹样确实是至元通宝,定是那匠人老眼昏花,弄错了”
话没说完就被达鲁花赤的笑声打断:“赵老爷,就算纹样没错”他忽然伸手敲了敲炉身,“可这香炉里藏着的东西,怕是比纹样更有意思吧?”
秀娘攥着绢布的手沁出冷汗,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在胸腔里轰鸣。她想起父亲被抓走时说的最后一句话:“秀娘,金香炉的秘密,就在它吞过的香火里”那时她没懂,此刻看着赵承煜颤抖的手揭开炉盖,忽然明白——这香炉铸的不是香灰,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血,是藏在岁月里的冤魂。
元大都皇陵的地宫口,风卷着细沙打在石碑上,发出“沙沙”的响声。秀娘攥着刘哥儿的手,看着眼前的八角形石门,门上的浮雕跟金香炉上的苍狼白鹿一模一样。羊皮纸上的红点就在门后,像只盯着人的眼睛,透着股说不出的寒意。
“当年我爹他们铸完长明灯,就被封在里头了。”秀娘的声音发颤,指尖划过石门上的狼纹,“师父临死前塞给我爹半块碎银,说地宫的钥匙藏在长明灯的灯座里”她忽然想起金香炉暗格里的绢布,上头画着的灯座纹样,跟赵府香炉炉底的铜钱纹一模一样。
刘哥儿握紧手里的錾子,正要往石门的锁孔里插,忽然听见身后传来马蹄声。转头看见赵承煜带着十几个蒙古兵赶来,手里举着金香炉,炉盖的宝石在晨光里泛着妖异的红,像刚凝的血珠。“陈秀娘,把地宫图交出来!”赵承煜的脸涨得通红,“当年你爹藏在长明灯里的宝藏,本该是我的!”
石门“轰隆”一声开了条缝,冷风夹着腐叶的气息涌出来。秀娘趁机拽着刘哥儿往里跑,却在跨过门槛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低头看见具白骨,手里还攥着半截錾子,腕子上缠着截红绳,绳头挂着颗极小的锡珠,像颗落了灰的星星。她忽然想起父亲竹箱里的碎银,边角的缺口跟这白骨手里的錾子柄严丝合缝,眼泪“啪嗒”掉在骨头上,惊起一只栖息的蝙蝠。
地宫深处,长明灯的灯座果然刻着北斗七星的纹样。秀娘照着绢布上的方位,把金香炉的炉底铜钱纹按上去,只听“咔嗒”几声,灯座中央裂开个洞,里头躺着个檀木盒,盒盖上刻着“世祖御赐”四个小字。她刚要伸手,忽然听见赵承煜的怒吼:“别碰!那是我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