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925集:人间感恩
    千祠仰穹

    暮春的风裹着新麦的清香掠过青阳城郊,李阿婆颤巍巍地将最后一束带着晨露的野蔷薇插进守护祠前的陶瓶里。陶瓶是前年秋收时,村里烧窑师傅特意为祠里捏的,粗陶表面刻着简单的云纹,如今沾着蔷薇的露水,倒显出几分温润来。

    祠内烛火摇曳,玄穹大帝的画像悬在正中。画像用的是百年前留存的云锦,墨色龙纹袍角似有流光微动,画师特意将玄穹的眉眼画得格外温和——当年亲眼见过玄穹的老人说,大帝的眼神比春日的暖阳还暖,见着了,心里就踏实。

    “今年的麦穗比去年沉些呢。”阿婆对着画像絮絮叨叨,枯瘦的手指轻轻拂过供桌上的瓷碗,碗里盛着刚蒸好的新麦糕,“灶上的新米够吃到来年,巷尾张家的小子上礼拜娶了媳妇,红轿子从祠前过的时候,鞭炮响了半个时辰。”她顿了顿,又添上一炷香,烟雾袅袅中,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谁,“大帝您放心,咱们都好好的,五界安稳得很。”

    这般场景,此刻正遍布三界凡土。自玄穹以身封混沌裂隙,众仙合力稳固五界屏障后,百年间百姓自发建起的守护祠已逾万座。小到山村石祠,几块青石板搭起供奉的台子,画像刻在崖壁上;大到皇城金殿旁的巍峨祠堂,朱红大门上镶着铜钉,画像用金线绣在绸缎上——无论规模大小,玄穹的画像皆是核心,不变的是那双似能护佑众生的眼眸。

    青阳城守祠的少年阿澈,今年刚满十六。他爹娘在他幼时去山中采药,遇上塌方没了踪迹,是村里的人轮流把他养大。十二岁那年,老守祠人病重,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阿澈,守好这座祠,就是守着咱们青阳人的念想,也是守着大帝的恩情。”从那以后,阿澈便住到了祠后的小屋里,每日清晨天不亮就起身,把祠内打扫得一尘不染,再给画像前的长明灯添上满满一勺灯油。

    阿澈总爱听老人们讲百年前的事。每当村里的老人搬着小板凳坐在祠前的老槐树下,他就搬个小凳子凑过去,托着腮帮子听得入神。

    “那时候啊,天都是黑的。”白发苍苍的王爷爷捻着胡子,声音里带着对往事的敬畏,“混沌魔气从裂口里涌出来,所到之处,良田化为焦土,河水变臭,连山上的野兽都疯了似的乱撞。夜里听不到别的,全是孩童的哭声,大人们抱着孩子,一夜一夜不敢合眼。”

    “后来呢?”阿澈总追着问,眼里满是急切。

    “后来,大帝就来了。”王爷爷的眼神亮了起来,仿佛又看到了百年前那震撼的一幕,“那天正午,原本漆黑的天突然亮了,玄穹大帝驾着金龙从天而降,金色的光罩一下子就把整个青阳城罩住了。魔气撞在光罩上,‘滋滋’地响,很快就散了。”

    “再后来,众仙也来了,跟着大帝去裂口里杀魔气,杀了整整三个月。”另一位老人接过话头,声音有些哽咽,“最后一日,天地都在颤,咱们站在光罩里,能看到裂口里的金光和魔气缠在一起。忽然,一道特别亮的金光从裂口里冲出来,堵在了裂开的天幕上——那是大帝的身影啊!魔气散了之后,云端传来众仙的哭声,咱们才知道,大帝……”

    “仙人们说,大帝不是没了,是睡着了。”王爷爷赶紧打断他,摸了摸阿澈的头,指了指祠外的稻田,“你看这庄稼,一年比一年好;你看村里的孩子,一个个都长得壮实。这都是大帝在护着咱们,咱们好好过日子,就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阿澈把这话记在心里,每次给长明灯添油时,总要多望两眼画像上玄穹的龙纹袍角——他总觉得,画像上的玄穹好像在笑,尤其是风吹过祠内的幡旗,烛火晃动的时候,那笑容就更明显了。

    日子一天天过,转眼就到了七夕。青阳城的七夕素来热闹,今年更是格外不同——守护祠前的空地上,百姓们早早搭起了彩棚,挂起了五颜六色的花灯。从清晨开始,就有人提着花灯、捧着供品往祠里来,有自家酿的米酒,有刚烤好的点心,还有姑娘们绣的荷包,说是要送给玄穹大帝,求他继续护佑五界安稳。

    阿澈从清晨忙到午后,额头上满是汗珠,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他忙着接过大家递来的供品,小心翼翼地摆到供桌上,又给每一位来祈福的人递上一炷香。傍晚时分,祠外已经排起了长队,从街头一直排到巷尾,灯笼的光映得整条街都红彤彤的。

    就在这时,阿澈眼角瞥见一个穿青布衫的姑娘,手里捧着个木匣,站在祠外的老槐树下,迟迟不进来。姑娘看起来二十出头的年纪,头发用一根素色的簪子挽着,脸上带着几分犹豫,时不时抬头往祠里望一眼,又很快低下头。

    阿澈放下手里的活,走过去招呼:“姑娘,进来啊,今日七夕,大家都来给大帝祈福,大帝定会听见你的心愿。”

    姑娘抬头,阿澈才发现她眼里蒙着一层薄雾,像是刚哭过。她攥紧了手里的木匣,声音有些沙哑:“我……我是来送东西的,可我怕……怕这东西不够好,亵渎了大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怎么会呢?”阿澈笑了笑,“大家送来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心意,大帝看的是心意,不是好坏。”

    姑娘咬了咬嘴唇,慢慢打开了木匣。匣子里铺着一层浅蓝色的绸缎,上面放着一幅小小的玄穹画像——不是画的,是绣的。绣品只有巴掌大,针脚却格外细密,玄穹的龙纹袍上,每一片龙鳞都绣得清晰可见,龙纹边缘还缀着细碎的珍珠,在灯笼光下闪着柔和的光。

    “这是我阿爹绣的。”姑娘的声音带着哭腔,“我阿爹是个绣工,一辈子就爱绣些神仙菩萨的像。百年前魔气来的时候,他才五岁,是大帝的光罩护住了他。从那时候起,他就想着要给大帝绣一幅像,可他眼睛不好,绣一会儿就要歇好久,这一幅像,他绣了整整十年,去年冬天走的时候,还拉着我的手说,一定要把这幅像送到守护祠来,让大帝知道,他一直记着恩情。”

    阿澈接过木匣,小心得像是捧着稀世珍宝。他捧着木匣走进祠内,把它放在玄穹画像的旁边。烛光照在绣品上,珍珠折射出的光与画像上的流光交织在一起,竟似有细碎的光点在空气中浮动,慢慢飘向玄穹的画像。

    阿澈愣住了,他忽然想起昨夜做的梦。梦里,他站在一片金光里,玄穹大帝就站在他面前,还是画像上的模样,温和地笑着对他说:“众生安好,便是吾愿。”醒来的时候,他发现祠内的长明灯比往常亮了些,灯芯上还跳动着小小的金色火苗。

    他正愣着,忽然听到祠外传来一阵惊呼。阿澈赶紧跑出去,只见刚才还好好的天,不知何时飘来了几朵青色的云,云里落下细细的雨丝,可雨丝落在人身上,却一点儿也不凉,反而带着暖暖的气息。更奇怪的是,那些雨丝落在花灯上,花灯的光变得更亮了;落在祠前的野蔷薇上,蔷薇花竟开得更艳了。

    “是大帝显灵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百姓们纷纷跪下来,对着守护祠的方向磕头祈福。阿澈望着空中的青色云,又看了看祠内画像旁的绣品,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是玄穹在回应大家的祈愿。

    这般异象,不止出现在青阳城。

    南疆雨林深处,有一座建在榕树下的守护祠。七夕这天,族老带着部落里的孩童们围着祠堂跳祈安舞,孩子们手里拿着用彩绳编的小蛇,嘴里唱着古老的祈福歌谣。忽然,祠内画像前的铜鼎里,飘起一缕青色的烟缕。烟缕没有往上飘,反而绕着玄穹的画像转了三圈,然后慢慢飘出祠外,落在祠堂旁的菩提树上。就在烟缕落在菩提树上的瞬间,原本只长着叶子的菩提枝桠上,一下子开满了白色的菩提花,花香飘满了整个雨林。

    北境雪山脚下,牧民们赶着羊群,带着新晒的奶酪和刚剪的羊毛来到石砌的守护祠。他们把奶酪和羊毛放在供桌上,对着玄穹的画像祈祷,希望来年能有好天气,羊群能长得更壮。祈祷刚结束,祠内画像旁的冰柱突然发出“咔嚓”的轻响。牧民们吓了一跳,以为冰柱要倒,赶紧往祠外退。可没过一会儿,他们就看到冰柱慢慢融化,最后竟化作了一块温润的白玉,玉光映得整个石祠都暖融融的,连祠外的积雪都开始慢慢融化。

    东海之滨的渔村,渔民们驾着渔船,把刚捕到的最大的鱼献给玄穹。当他们把鱼放在供桌上时,海面突然平静下来,原本有些浑浊的海水变得清澈见底,几条金色的小鱼围着渔船游了一圈,然后朝着守护祠的方向游去,像是在朝拜。

    这些异象很快就传到了仙界。凌霄殿上,众仙听着各地仙官的禀报,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南极仙翁抚着长长的胡须,笑着对身边的太白金星说:“你看,师兄他果然没让咱们失望。”

    太白金星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慨:“百年了,百姓们从未忘记师兄的恩情,这份信仰之力,比咱们仙界的仙气还要纯粹。师兄的元神,就是靠着这份信仰之力,慢慢凝聚在凡界的万座守护祠中啊。”

    “当年师兄封裂隙前,曾跟我说过一句话。”南极仙翁望着凡界的方向,声音有些低沉,“他说,‘若我元神能护佑众生,便是消散也值得。’那时候我还劝他,说他是五界之主,不能轻易以身犯险。可他却说,百姓是五界的根本,百姓不安,五界难稳。如今看来,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只是咱们都没说破,怕百姓们知道了,会太过激动,反而扰了师兄元神的凝聚。”太白金星轻声说,“等再过些年,师兄的元神凝聚得差不多了,或许就能……”

    “不急。”南极仙翁打断他,“师兄最看重的就是百姓的安稳,如今凡界太平,百姓安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咱们只要守好五界屏障,不让当年的悲剧重演,就是对师兄最好的帮助。”

    众仙纷纷点头,目光望向凡界——那里,万座守护祠的烛火正亮着,连成一片星海,映照着凡界的烟火人间。

    七夕夜的青阳城,热闹一直持续到深夜。百姓们围着守护祠唱歌跳舞,孩子们提着花灯在巷子里跑来跑去,笑声传遍了整个县城。阿澈坐在祠前的石阶上,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听着百姓们的欢声笑语,心里格外踏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