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云州暮春的一缕药香
暮春时节,云州市老城区的梧桐絮正随着暖风轻扬。青石板路尽头,那座挂着"岐仁堂"金字匾额的四合院,总飘出一股独特的药香——是附子与干姜煨出的辛温,混着砂仁蔻仁的清芳,再裹着丝丝草木的甘润。此刻,堂内雕花梨木诊桌前,岐伯年正捻着三指,为对面坐着的中年男子细细切脉。
男子名叫王建国,来自千里之外的平阳城(临汾古称),眼下眉头紧锁,掌心沁着薄汗。他面前的青瓷茶盏里,岐伯年特意为他沏的桂圆红枣茶已凉透,却一口未动。
"岐大夫,我这病"王建国喉结滚动,声音带着西北汉子特有的沙哑,"在当地瞧了多少回,都说要动刀子,可我这心里总犯怵。听老家人说,您这儿专瞧疑难杂症,尤其对'下元虚衰'的病有法子,我就揣着最后一点念想来了。"
他没说"膀胱癌"三个字,只觉得那西医的病名像块冰,堵在胸口难受。但岐伯年何等敏锐,早从他晦暗的面色、浮肿的眼睑,以及那股掩不住的倦意里,瞧出了几分端倪。
"王老哥别急,"岐伯年收回手,指腹尚带着脉象的余温——沉细如丝,尺部尤其虚浮,"先说说症状。尿中带血是从啥时候开始的?颜色是鲜红还是暗紫?解溲时可有涩痛感?"
王建国精神一振,仿佛遇到了知音:"唉,不瞒您说,快半年了!起初是尿里带点血丝,想着是上火,没在意。后来颜色越来越深,像洗肉水,有时候还夹着些指甲盖大的瘀块。要说疼,倒不是火辣辣的,就是小肚子老是坠胀,跟揣了块石头似的,腰也酸得厉害,夜里起夜三四回,白天却总觉得尿不干净"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最要命的是,人越来越虚,吃啥都不香,走几步路就喘。当地大夫让做那个镜子检查,说膀胱里长了'东西',得切。可我寻思着,这刀子一动,元气不就散了吗?正好有个远房亲戚在成都,说见过火神派的卢老先生瞧过类似的病,也是从肾上治起,不用动刀,我就"
第一章:坎中真火照幽寒,膀胱气化本在肾
岐伯年静静听着,目光落在王建国伸出的舌头上——舌质淡胖,水滑无苔,根部隐隐有瘀点,正是典型的"阳虚湿瘀"之象。他指尖轻叩桌面,沉吟道:"王老哥,您这病啊,按《黄帝内经》的说法,叫'溲血'、'症积'。病位虽在膀胱,根子却在肾。您可知'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如同津液的州都之官,气化水液全靠肾中那点真火蒸腾。如今您肾中坎阳不足,好比釜底无薪,水液代谢失常,湿浊瘀血便在膀胱里凝结成块,就像阴寒之地容易长苔藓一样。"
他取过案头的《伤寒论》,翻到"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你看,张仲景先师说'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您这脉沉细,舌淡胖,正是少阴肾阳虚衰的表现。那血为啥会妄行?不是火太旺逼血外出,反而是火太弱,气不摄血啊!就像锅里的水,火力不足就会冷凝成冰,而不是沸腾外溢。"
王建国听得入神,眉头渐渐舒展:"难怪我老觉得腰腹怕冷,夏天都得裹个护腰。那岐大夫,您说这病该咋治?真不用动刀子?"
"治这病,如同治水患。"岐伯年微微一笑,起身从墙上摘下一幅《内经》脏腑图,"你看这肾,内藏真阴真阳,好比天地间的水火。《难经》说'坎为水,而其中有火',这火就是命门真火,是全身阳气的根本。如今您坎中火衰,离中水亏,水火失济,自然百病丛生。要治,就得从根本上补坎中之火,养离中之水,让水火既济,气化功能恢复,那膀胱里的瘀浊自然会随着气化排出。"
他走到药柜前,指尖划过一排排写着药名的楠木抽屉:"就像种树,枝叶枯萎了,要紧的是培其根本。附子、干姜,是回阳救逆的大将,能直补命门真火,就像给釜底添薪;人参、甘草,补后天脾胃之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好比给树木施肥;砂仁、蔻仁,芳香化湿,醒脾和胃,能把补进去的阳气运化开来,不至于壅滞;女贞子、枸杞子,是滋补肾阴的,阴中求阳,让阳气有根可守,就像添柴时也要加些水润的木材,火才烧得久;仙灵脾、菟丝子、补骨脂,这是'肾五味',专入肾经,既能温阳又能固精,好比加固树根,让精气不轻易外泄。"
"妙啊!"王建国一拍大腿,"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那西医说的'癌',在您这儿就是阴寒瘀浊结聚,只要阳气足了,自然能化开?"
"正是这个道理。"岐伯年点头,取过处方笺,提笔蘸墨,"《金匮要略》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症积之病,本质也是阴寒凝聚,非温通阳气不能化。但温阳不是蛮补,得讲究'上中下'三法:上要扶阳助心脾,中要扶阳抑阴调肝脾,下要养精固阳秘。这方子,就是按这个路子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只见处方上写着:
制附子(先煎三刻)三钱,干姜二钱,炙甘草一钱,野山参(另煎兑服)一钱,砂仁(后下)一钱,白蔻仁(后下)一钱,女贞子三钱,枸杞子三钱,仙灵脾三钱,菟丝子三钱,补骨脂三钱,再加茯苓三钱,白术二钱。共七剂,水三碗,煎取一碗,日三服。
"附子要先煎一个时辰,去其燥烈之性,留其温补之力;人参另煎,免得浪费精华;砂仁、蔻仁后下,取其芳香之气。"岐伯年细细叮嘱,"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保持心境平和。记住,这病是日积月累得的,去病也需时日,不可心急。"
王建国接过处方,只觉得那薄薄一张纸重若千钧,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一团小火,暖到了心底。
第二章:三诊变法藏玄机,火候增减见真章
七剂药服完,王建国再来复诊时,气色已好了不少,脸上有了血色,说话也洪亮了些。
"岐大夫,怪事了!"他一进门就说,"头两服药下去,没啥特别感觉,就是夜里睡得沉了。第三天上,小便里的血块好像少了点,颜色也没那么暗了。最明显的是腰不那么酸了,坠胀感轻了些。"
岐伯年诊过脉,沉细之象稍减,尺部仍虚:"阳气初复,正在攻邪。药证相符,当守方加减。"他在原方基础上,将附子增至四钱,干姜加至二钱半,去茯苓,加鹿角霜三钱。"鹿角霜温而不燥,既能助阳,又能收敛止血,好比战场上既冲锋又稳固后方。"
又过七日,王建国再来时,尿血已明显减少,只有晨起第一泡尿略带淡红。小腹坠胀基本消失,胃口大开,能吃一大碗面了。
"岐大夫,您这药真是神了!"他满脸敬佩,"就是喝的时候有点辣,喝完心里暖暖的。"
岐伯年捋须而笑,脉已见和缓,尺部渐充:"阳气渐旺,瘀浊渐化。但不可过温,需防阳亢。"这次处方,附子仍用四钱,干姜减回二钱,加熟地五钱,山茱萸三钱。"熟地、山茱萸,是《金匮》肾气丸的底子,阴中求阳,让阳气更稳固,就像烧火时不能光加柴,也要适时添些水,让火持续而不暴烈。"
第三次复诊时,王建国已能步行来诊所,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他欣喜地告诉岐伯年:"昨天晨起,尿色基本清了!就是偶尔用力时,还能看到一丝淡红。身上也有力气了,能去公园遛弯了。"
岐伯年仔细诊察,脉象沉取有力,舌淡胖渐消,根部瘀点已淡。"病去七八,当固其本。"此次处方调整最大:附子减至三钱,加芡实三钱,莲子三钱,去掉鹿角霜。"芡实、莲子,是固肾涩精的妙品,好比打仗胜利后,要加固城池,防止余邪复燃。此时温阳不可过,固摄要跟上,让肾中精气封藏牢固。"
他特意叮嘱:"接下来服药,要慢慢减量,不可骤停。就像烧开水,水开了要转小火维持,不然热气散了,水又会凉。"
第三章:症瘕消散凭气化,水火既济见真机
如此前后服药五十余剂,每七剂一调整,或增或减,或温或固,全依脉象舌象与症候变化。王建国的尿血彻底停止,身体日渐康复,甚至能帮着家里干些轻活了。
这天,他特意从平阳带来一筐当地的酥梨,非要送给岐伯年。"岐大夫,您救了我一命啊!"他眼眶泛红,"我回当地找原来的大夫看,他们他们都说奇怪,说那'东西'咋就消了大半呢?我没说啥,就说遇到了好中医,从根上治好了。"
岐伯年摆摆手,接过酥梨,笑道:"不是我医术高,是您体内的阳气被唤醒了。《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坎中真火不衰,膀胱气化正常,那些阴寒瘀浊自然无所依附。你看那自然界,太阳一出,冰霜自化,道理是一样的。"
他指着窗外刚抽出新叶的老槐树:"你瞧那树,冬天叶落枝枯,看着像死了,可只要根脉未绝,春天一到,阳气生发,自然抽枝发芽。人体也是如此,肾就是那树根,命门之火就是春天的阳气。治膀胱的病,却从肾入手,就是这个道理。"
王建国连连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岐大夫,您说的那个'坎为火,离为水',我还是有点迷糊。坎卦不是水吗,咋又说有火?"
"这正是中医的玄妙之处。"岐伯年来了兴致,取过纸笔,画出坎卦?和离卦?,"你看,坎卦中间一爻是阳,外两爻是阴,这叫'阳居阴中',就是水中有火,好比肾阴之中藏着命门真火;离卦中间一爻是阴,外两爻是阳,这叫'阴居阳中',就是火中有水,好比心阳之中涵着心阴。水火既济,就是肾中的火上升温养心阳,心中的水下降滋养肾阴,这样人体的气机才能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您这病,就是坎中真火不足,不能上济于心,离中水也亏耗,不能下滋于肾,水火失济,才导致气化失常,瘀浊内生。所以用药既要补坎中之火,又要养离中之水,让它们重新交通起来。你方子里的附子、干姜补坎火,女贞子、枸杞子养离水,人参、甘草调和中焦,让水火相交的道路畅通,这就是'水火既济'的治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