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零九分,市行政审批局服务大厅的电子钟刚跳到"07:09",穿格子衫的周建国就把材料往"社会组织备案"窗口一推。
他昨晚在翠湖小区活动室守了半宿,章程改了三版,红手印按了三十七枚,此刻手心还沾着印泥的红。
"同志,您看这是《翠湖阳光议事会章程》。"他弯腰把材料推过去,指节因为攥得太久泛着青白,"我们就管小区电梯维修、物业费公示这些鸡毛蒜皮,不盈利不占地,就求个名正言顺。"
窗口里的姑娘小吴翻着材料,眉头越皱越紧。
她上个月刚参加完社会组织备案培训,条例上明明白白写着"需有业务主管单位",可这老头递来的材料里,主管单位那一栏赫然空着。"周师傅,不是我卡您。"她把材料推回去,指尖敲了敲"业务主管单位"那栏,"没有上级单位盖章,系统根本录不进去。"
周建国急了,喉咙里像塞了团棉花:"我们又不是公司!
就三十多户人家凑的,要什么主管单位?"他转身看向身后排队的人,几个晨练路过的老头老太太围过来,有人低声嘀咕:"上回刻了个木头章,社区说不正规;现在按规矩写章程,又说没主管单位——合着咱老百姓自己管自己,就该没名没分?"
小吴的额头沁出细汗。
她瞥见大厅监控闪了闪红光,正想再解释两句,墙上的42寸电视突然"啪"地切换了频道。
市新闻综合频道的直播画面跳出来,林昭穿着藏青西装坐在发布席中央,背后是"云州市基层治理创新"的横幅。
"群众自发形成的治理机制,"林昭的声音通过大厅音响传出来,沉稳得像敲在青石板上,"只要程序合法、诉求合理,就应获得制度性回应。"他翻了翻面前的文件,"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即日起设立'社区共治组织备案绿色通道',代码sygz001,由发改委与民政局联合审核。"
小吴的手指在键盘上顿住。
内网提示音突然"叮"地响起,她点开一看,紧急通知的红头文件正挂在首页。
再抬头时,周建国眼里的光几乎要灼穿玻璃——这老头昨晚在她窗口磨了半小时,现在竟眼眶发红,喉结上下滚动着说不出话。
"周师傅,"小吴把材料重新拉回面前,鼠标点进新开通的"sygz001"端口,"您再递一次?
这次能办。"
上午九点四十三分,市政法委副书记吴承远的茶杯"咔"地磕在实木桌上。
他盯着手里的"绿色通道"通知,指节捏得泛白。
电话接通的瞬间,他几乎是吼出来的:"老张!
立刻查所有'议事会'发起人的社会关系,柳小满、唐知秋,还有那个周建国——我就不信,这些老头老太太能突然懂什么章程!"
电话那头的公安局长刚应了声"明白",吴承远就"啪"地挂了机。
他扯松领带,翻开案头的《青萍指数v21》,蓝色光点在云州地图上星星点点——城南新区五个小区,老城区三个,甚至连郊区的莲花村都冒了个点。
他猛地合上文件,封皮拍在桌上的声响惊得窗外麻雀扑棱棱飞走。
抽屉里的监控照片被翻出来时带着风。
照片里林昭穿着深色外套,深夜走进市数据局临时机房,手里抱着个黑色u盘。
吴承远的指甲掐进照片边缘:"调取十年社区投诉档案好个林昭,用体制的刀削体制的根!"他抓起茶杯灌了口冷茶,喉咙里像塞了块烧红的炭。
中午十二点十一分,翠湖小区议事厅的玻璃门被撞得"哐当"响。
柳小满举着《备案回执》复印件冲进来,银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批了!
批了!"唐知秋拄着拐杖从里屋出来,老花镜滑到鼻尖,接过回执时手抖得厉害——红色公章盖在"同意备案"栏,比他当年入党时按的红手印还鲜艳。
顾轻语的摄像机早架好了,镜头里,老刘头抹着眼泪把回执贴在公告栏上,旁边是上个月的红手印公告。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指尖轻轻碰了碰回执上的公章,脆生生问:"奶奶,这是我们的章吗?"
"是咱们的'身份证'。"唐知秋摸了摸小姑娘的头,转头对柳小满笑,眼角的皱纹里浸着水光,"老柳,你看这字儿多周正。"
"叮铃"一声,门又被推开。
老刘拎着工具箱挤进来,身后跟着俩穿电工服的年轻人:"林主任说sygz账户第一笔款到了!
养老中心线路改造今天就开工!"
人群爆发出欢呼。
柳小满望着挤在公告栏前的老老少少,突然想起三个月前——他们蹲在小区凉亭里算物业费,被物业骂"多管闲事";现在倒好,电工师傅扛着电线站在跟前,连社区主任都打电话问"需不需要帮忙搬桌椅"。
她捅了捅唐知秋的胳膊:"老唐,我今儿才明白,章不在纸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儿。"唐知秋拍了拍心口,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回执上,把公章的影子投在他手背上,像朵开在掌纹里的花。
下午三点十七分,市发改委会议室的投影仪亮得刺眼。
林昭站在幕布前,《社区共治资金监管机制》的标题闪着白光。
财政局长推了推眼镜:"林主任,资金由居民自主决定,如何防范贪腐?"审计局的王科长跟着皱眉:"没有法人资格,审计程序都进不去。"
林昭没接话,抬手点了点鼠标。
幕布切换成《风险分级模型》,红黄绿三色节点在"资金公示决策人数第三方见证"等条目上闪烁。"我们不设硬性门槛。"他敲了敲"信用积分制"的模块,"每完成一次合规议事,积分+1;挪用资金、暗箱操作,直接冻结账户。"
阮棠的虚影在屏幕边缘一闪,旗袍上的金丝悄然织成"信"字。
沈清欢低头速记,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声——她帮林昭整理过十份社区调研报告,可这模型里的风险节点,分明精准到连"公示栏被雨淋湿"都标了黄色预警。
"这模型数据来源是?"民政局长眯起眼。
"十年社区投诉档案。"林昭声音平稳,"重复投诉率高的节点,就是风险点。"他没说的是,昨晚系统用"政策推演"功能熬了半宿,把五万条投诉记录筛了三遍。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
财政局长突然笑了:"林主任这招妙啊,用老百姓的监督当审计科——他们比我们更盯着钱怎么花。"
沈清欢笔尖一顿。
她想起今早帮林昭整理文件时,瞥见老笔记本里夹着张便签,字迹是林昭父亲的:"治民不是管民,是让民自己管自己。"
夜八点五十六分,林昭书房的台灯晕着暖光。
父亲的老笔记本摊开在桌上,"公章不在纸上,在人心"的字迹旁,不知何时爬满了细小的字:"当规则不再求批准,便是新秩序的起点。"他伸手摸了摸,墨迹还有些潮,像刚写上去不久。
手机在此时震动。
顾轻语发来的视频自动播放——西城区某栋老楼前,居民们用投影仪把《议事规则模板》投在墙上,白发老头举着扩音器喊:"供暖改造方案,大家逐条议!"镜头扫过晾衣绳,一块木牌在风里晃,"西城临时议事组"七个字歪歪扭扭,下面一行小字:"无公章,先办事。"
视频结束时,电脑"滴"地弹出加密邮件。
《青萍指数v30》的地图上,蓝光已经连成一片,甚至漫过了云州边界。
动态更新的小字跳着:"信用积分体系启动,民间规则反向影响政策制定。"
阮棠的虚影从屏幕里飘出来,旗袍上的金丝"印"字泛着暖光:"他们正在写新的法条而你,只是第一个读者。"
林昭望着窗外的灯火,忽然听见楼下传来模糊的吆喝。
他凑到窗边,看见传达室老张正跟个穿运动服的年轻人说话。"枫林社区活动室?"老张挠了挠头,"明早六点五十五分?
行,我让小刘把钥匙留你桌上。"
年轻人转身时,林昭看清了他胸前的工作牌——云州区街道办,陈默。
他收回视线,目光落在老笔记本新写的字迹上。
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翻得纸页沙沙响,仿佛有人在说:"明天的太阳,要照新的地方了。"
喜欢都市科员,我激活了政商决策系统请大家收藏:()都市科员,我激活了政商决策系统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