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19章 谁在怕开会?
    东边天际的铅云压到头顶时,柳小满正把最后一口冷包子塞进嘴里。

    电动车筐里的保温箱还带着余温,是他凌晨四点给住院母亲买的粥,此刻被压在一摞《电梯加装资金公示表》下。

    手机屏幕在晨雾里泛着青白,微信群"翠湖议事2群"的红点跳得急切——"柳哥,七号楼的王奶奶说要给公示栏装雨棚张叔拍了照片,说您昨晚贴的说明被人用透明胶封好了"。

    他抬头望向七号楼,晨光里果然有片淡蓝色的胶膜在闪。

    正想着要不要去帮王奶奶扛梯子,身后传来皮鞋碾过地砖的声响。"柳小满?"

    两个穿藏青夹克的男人站在五步外,左边那个亮出证件时,金属扣碰撞的脆响惊飞了脚边的麻雀。"青阳市公安局,配合调查。

    你组织的楼栋议事会涉嫌非法集会。"

    柳小满没动。

    他把电动车钥匙在指间转了两圈,手机屏幕亮起《物权法》第278条的页面,递过去:"我们没拉横幅没堵路,就是坐一块儿看了看物业账本。

    法律说业主有权监督公共收益,对吧?"

    民警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还没触到字,七号楼三单元的窗户"哗啦"推开。"小柳说得对!"王奶奶探出头,白发被风掀起一绺,"我老头子当居委会主任那会儿,就说过'账要晒在太阳下'!"

    紧接着是二单元的李叔:"我们还记了笔记!"五单元的刘阿姨举着个蓝皮本子晃:"昨天议事会记的,电梯分摊比例、维修基金使用流程,全在这儿!"

    晨光里,整排居民楼的窗户次第亮起。

    六号楼、八号楼、甚至隔着绿化带的百合苑,阳台上陆续探出举着手机、捏着笔记本的身影。

    柳小满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是隔壁楼的快递员老张,推着载满包裹的三轮车往这边跑;卖早餐的赵婶端着豆浆桶,桶沿还沾着黄豆渣;连总说"闲事莫管"的陈大爷,都攥着副老花镜从单元门里钻出来。

    穿藏青夹克的民警后退半步,喉结动了动。

    他的同伴掏出手机,对着满阳台的人群拍了两张,低声道:"收队。"

    柳小满望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忽然发现自己手心里全是汗。

    电动车筐里的保温箱在震动,他摸出手机,是林昭发来的消息:"做得漂亮。"

    上午九点十二分,市政府小会议室的空调开得太足。

    吴承远拍桌时,搪瓷缸里的茶泼在《情况汇报》上,"非法串联"四个字被泡得发皱。"十个社区同时搞提案日?"他抓起汇报甩向桌面,封皮拍在区长面前,"这是群众自发?

    我看是有人在背后煽风点火!"

    区长盯着汇报里的照片——翠湖小区公示栏前的人群、百合苑居民围坐记笔记的场景、连郊区的老电厂宿舍都挂起了"阳光议事"的红布横幅。

    他指尖摩挲着茶杯沿,想起昨夜妻子说的话:"咱们家楼下的王姐,昨天在议事会上把停车位分配方案改了三版,现在见人就笑。"

    "公安分局必须依法取缔。"吴承远的声音像刮玻璃,"这些人懂什么程序?

    今天讨论电梯,明天就能讨论拆迁,后天"

    "吴书记。"沈清欢的笔尖在记录本上顿住,她垂着眼,仿佛只是在整理会议纪要,"民生计划里的电梯加装、社区养老、学区优化,这三年进度都是'待推进'。

    现在群众自己推,是不是"她把写满分类诉求的清单轻轻推过去,"也算种提醒?"

    会议室静了三秒。

    吴承远的脸涨成猪肝色,正要发作,区长已经站起身:"散会。

    清欢,把这份清单转给林主任,让他"他顿了顿,"拿个参考意见。"

    沈清欢收拾记录本时,瞥见吴承远捏皱的汇报页角,有张照片被指甲抠出了裂痕——那是林昭三个月前在社区调解拆迁矛盾的背影,当时他穿的还是旧西装。

    中午十二点零七分,林昭办公室的百叶窗拉着,只留一道缝隙漏进阴云的光。

    父亲的老笔记本摊在桌上,泛黄纸页间,"火种不灭,因风自起"的墨迹还带着潮意,像是刚被谁用钢笔重新描过。

    他指尖抚过纸页,想起昨夜在发改委天台,系统界面突然炸开的雪花点。

    阮棠的声音当时很轻,像被风吹散的线:"有人在学习我们的推演逻辑。"现在,笔记本里新浮现的字迹,是不是另一种回应?

    电脑屏幕亮起,他新建邮件时,输入法自动跳出"致青阳居民"。

    鼠标悬在"议事会"三个字上,又移开。

    最终标题是:"治理不是单向指令,而是双向奔赴"。

    "每项公共支出,都应有可见的账本、可听的声音、可改的流程。"他敲下这句话时,窗外滚过闷雷。

    系统界面在视网膜上闪烁,"协商共治五原则"的推演数据正以淡蓝色数据流呈现——公开、自愿、代表、留痕、反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每个词背后都跟着一串概率:73居民参与度提升、68矛盾发生率下降、最醒目的是那个91——"制度认同度"。

    发送前,他点击隐藏文件夹里的"薪火子协议"。

    二十个基层公务员的手机同时震动,匿名邮件里躺着《居民议事规则建议模板》,模板最后一行是手写体:"规则不是枷锁,是让火苗烧得更稳的砖。"

    下午四点三十三分,翠湖小区广场的木台被雨水洗得发亮。

    顾轻语调整摄像机角度时,镜头里闯进一片银发——唐知秋法官正站在木台前,手里举着本《物业管理条例》。"你们不是要夺权,"她敲了敲法条,"是要还权。

    权力从哪儿来?

    从你们签字的那一刻,从你们讨论的每一分钟。"

    掌声像滚地雷般炸开。

    顾轻语注意到,台下有穿工服的外卖员在记笔记,有抱孩子的年轻妈妈举着手机录像,连总说"政府管就行"的退休工人老周,都把保温杯搁在脚边,身体前倾得几乎要栽下去。

    树影里有人动了动。

    顾轻语镜头扫过去,是林昭。

    他没穿正装,灰色夹克的领口松着,手里攥着父亲的笔记本。

    柳小满最先看见他,喊了声:"林主任!"

    人群瞬间安静。

    林昭走上木台时,木板发出"吱呀"一声。

    他望着台下几十双眼睛,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社区调解拆迁矛盾,那时群众看他的眼神像看消防队员——等着他来灭火。

    现在,这些眼神里有了火星。

    "我不是来指导的。"他翻开笔记本,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电梯筹资比例养老驿站选址","我是来学习的。"

    掌声比刚才更响。

    顾轻语拉近镜头,拍下他笔尖落在"电梯分摊建议:楼层每高一层,多承担5"时的侧脸。

    雨丝开始飘落,有人撑起伞,却没人离开——伞沿下的目光,全聚在木台上那个低头写字的身影上。

    夜八点五十五分,市委巡视组驻地的灯光刺得吴承远眼睛发疼。

    《舆情动态专报》在桌上摊开,头版标题是《我们的小区,我们的规则》播放量破三百万。

    往下翻,明远集团的"社区创新基金"、物业经理的"十年账本公示"、甚至郊区村民的"我们也要议事"横幅,像连珠炮似的砸过来。

    他抓起座机要拨公安局长电话,电脑突然"叮"地响了声。

    匿名邮件的附件是张地图——青萍指数地图上,青阳区的蓝光连成一片,68的覆盖率刺得他瞳孔骤缩。

    地图下方的小字让他手一抖:"群众学会算账那天,遮羞布就再也盖不住了。"

    韩砚铭的案卷在抽屉里。

    他翻出那份审讯记录,林昭当时说的话赫然在目:"你太懂法了,把法律变成掠夺工具。"现在,那些被他视为"乱民"的群众,正用他最熟悉的法条,撕他最熟悉的遮羞布。

    "叮——"

    手机震动,是秘书发来的消息:"吴书记,明早公安局长的会"

    他没回。

    目光落在电脑屏幕边缘,那里有个淡蓝色的旗袍身影一闪而过。

    阮棠的声音轻得像叹息:"系统正在被反向学习他们开始写自己的剧本了。"

    林昭办公室的台灯还亮着。

    他望着屏幕上未发送的草稿:"下一步,让规则从会议室,走到菜市场。"窗外的雨下大了,打在玻璃上的声音里,混着隐约的、由远及近的喧哗——是晚归的居民路过小区公示栏,在路灯下踮脚看新贴的《电梯加装意见征集表》。

    凌晨五点五十九分,翠湖小区议事厅的窗棂上还挂着雨珠。

    柳小满蹲在木桌前,手指抚过桌上的牛皮纸包——是唐知秋法官昨晚塞给他的,说是"给议事会的礼物"。

    包装纸有点潮,他轻轻撕开,里面是本《社区自治案例汇编》,扉页有行钢笔字:"规则会老,但执笔的人永远年轻。"

    窗外传来晨练的锣鼓声,他抬头望向窗外,东边天际的云不知何时散了,露出鱼肚白的光。

    喜欢都市科员,我激活了政商决策系统请大家收藏:()都市科员,我激活了政商决策系统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