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52集:民间谚语
    秦地谚语录

    第一章 渭水边的春耕

    惊蛰刚过,渭水的冰面彻底化开,浑浊的河水裹挟着上游的碎冰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陈满蹲在自家田埂上,手里攥着一把刚筛选好的谷种,指腹反复摩挲着颗粒饱满的种子,耳边传来儿子陈禾的抱怨:“爹,这土还冻着呢,播下去的种子能发芽吗?”

    陈满抬头瞪了儿子一眼,顺手将手里的谷种撒了一小把在翻好的垄沟里,泥土的腥气混着水汽扑面而来。“你懂什么?”他拍了拍手上的土,“老辈人常说,‘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现在离春分还有十日,正是松土育苗的好时候。要是等土彻底暖透,别家的苗都冒尖了,咱们的还在土里睡大觉,到了秋收,喝西北风去?”

    陈禾撇了撇嘴,手里的锄头杵在地上,一脸不情愿。他今年刚满十六,总觉得老辈人的规矩太死板,去年秋收时,邻村有人用了新的耕作法子,据说收成比往年多了两成,他心里早就犯了嘀咕,想跟着试试,可陈满死活不答应。

    “爹,我听说邻村的李伯用了‘隔行种植’的法子,说能让庄稼通风,还能少生虫子,咱们为啥不学学?”陈禾忍不住问道。

    陈满弯腰拿起锄头,用力将一块冻硬的土块敲碎,沉声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庄稼地里的活儿,哪有什么捷径可走?李伯家的地在坡上,咱们的地在渭水边,水土不一样,法子怎么能照搬?你以为人家收成好,只靠那什么‘隔行种植’?我上个月路过他家田埂,看到他天不亮就去地里除草,夜里还提着灯笼去看苗,这背后的辛苦,你咋没看见?”

    正说着,隔壁的王大娘挎着竹篮走过,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黍米糕,热气腾腾的香气飘了过来。“满哥,禾儿,歇会儿吧,吃块糕垫垫肚子。”王大娘笑着将篮子递过来,“我家柱子昨天还说,想跟禾儿一起去渭水摸鱼呢,等周末天好,让他们去耍耍?”

    陈满接过糕,掰了一半递给陈禾,对王大娘道:“还是你心思细。不过摸鱼可以,可别耽误了地里的活儿。‘春争日,夏争时’,这春天的时光金贵着呢,少耽误一天,秋收就能多收一斗粮。”

    王大娘笑着点头:“可不是嘛!我家那口子昨天还跟我说,今年要多养几只鸡,既能下蛋换盐,鸡粪还能肥田。老话说‘养鸡不难,肥了农田’,这话一点不假。”

    陈禾咬着香甜的黍米糕,看着父亲和王大娘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谚语,心里忽然觉得,这些听了十几年的话,好像比以前多了几分道理。他低头看了看脚下的土地,又望了望远处正在劳作的村民,手里的锄头不知不觉间,握得更紧了。

    第二章 集市上的较量

    谷雨过后,秦地的集市渐渐热闹起来。陈满带着陈禾,推着一辆装满新收蔬菜的木车去镇上赶集,车上的黄瓜顶着嫩黄的花,生菜水灵灵的,一看就招人喜欢。

    刚到集市口,就看到一群人围在一个摊位前,吵吵嚷嚷的。陈满好奇地走过去,只见一个穿着绸缎衣服的商人正和一个卖布的老汉争执。那商人手里拿着一匹粗布,眉头皱得紧紧的:“你这布也太次了,我买回去做衣服,没穿几天就破了,你必须给我退钱!”

    卖布的老汉急得脸通红,手里攥着布的一角,声音有些发颤:“客官,这布是我家老婆子织了半个月才织出来的,用的都是好棉线,怎么会破呢?‘一分钱,一分货’,你当初买的时候,我就跟你说了,这是粗布,耐穿但不耐磨,你要是想穿细布,得加钱买另一种。”

    “我不管!”商人蛮横地说,“我花了钱,就得买到好东西,你今天不退钱,我就砸了你的摊子!”

    周围的人议论纷纷,有人劝老汉退钱了事,有人指责商人不讲理。陈满见状,上前一步,对商人抱了抱拳:“这位客官,我是旁边卖菜的,刚才的话我也听了几句。老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您要是觉得布不好,不如跟老汉商量着换一匹,或者让他便宜点再卖您一匹细布,砸摊子可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商人斜了陈满一眼:“你算哪根葱?这事跟你没关系,少多管闲事!”

    陈满不卑不亢地说:“话不能这么说。这集市上的买卖,靠的就是诚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您今天要是砸了老汉的摊子,传出去,以后谁还敢跟您做生意?老汉卖布挣点钱不容易,您要是真觉得布有问题,咱们可以找集市上的管事来评评理,看看这布到底是不是次品。”

    周围的人纷纷附和,让商人找管事评理。商人见众怒难犯,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冷哼一声,对老汉说:“算了,我也不跟你计较,给我换一匹细布,多出来的钱我补给你。”

    老汉松了一口气,连忙给商人拿了一匹细布,还多送了他一小块补丁布。商人付了钱,悻悻地走了。

    围观的人散去后,老汉对陈满拱手道谢:“多谢兄弟刚才帮忙,不然我今天可就麻烦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满笑着摆手:“不用谢,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是刚才大家都不管,那商人说不定真的会砸了你的摊子。”

    一旁的陈禾看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父亲平时挂在嘴边的谚语,竟然能在这种时候派上用场。他拉了拉陈满的衣角:“爹,你刚才说的那些话,都是以前听爷爷说的吗?”

    陈满点头:“是啊,这些话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虽然简单,可都是道理。就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生意得讲诚信,做人也一样,不能为了一点利益就不讲道理。”

    说话间,有几个妇人来买陈满的蔬菜,陈禾主动上前招呼,还学着父亲的样子,跟她们说:“婶子,这黄瓜刚摘的,新鲜得很,‘吃菜要吃鲜,买货要趁早’,您要是今天不买,明天可能就没这么好的了。”

    妇人们被陈禾逗笑了,纷纷挑了好几斤蔬菜。陈满看着儿子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那些老辈人传下来的谚语,就像一颗颗种子,已经在儿子的心里发了芽。

    第三章 学堂里的启蒙

    夏收过后,陈满送陈禾去了镇上的学堂。学堂的先生姓孔,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头发花白,戴着一副旧眼镜,手里总是拿着一本线装的《论语》。

    第一天上课,孔先生没有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而是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为了当官”,有的说“为了挣钱”,还有的说“为了让爹娘高兴”。陈禾坐在角落里,想起父亲常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刚想开口,却被孔先生打断了。

    孔先生摆了摆手,示意孩子们安静,然后缓缓说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都不是最根本的。老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明白道理,学会做人。就像咱们秦地的百姓,虽然大多不识字,可他们嘴里常说的谚语,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说着,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个字,对孩子们说:“你们谁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陈禾立刻举起手,站起来大声说:“先生,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付出了努力,才能有收获。就像我爹种庄稼,春天的时候松土、播种、浇水、施肥,到了秋天才能收获粮食。要是春天不干活,秋天就什么都得不到。”

    孔先生点了点头,赞许地说:“说得好!陈禾同学说得很对。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种庄稼,也适用于读书。你们现在每天来学堂读书,就像春天播种一样,只有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学到知识,成为有用的人。”

    接着,孔先生又给孩子们讲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谚语,告诉他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他还说:“这些谚语都是咱们秦地百姓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虽然简单易懂,可里面的道理却能让人受益终身。你们要记住,不管是读书还是做人,都要多听老辈人的话,多学这些有用的道理。”

    陈禾在学堂里,不仅学到了读书写字,还对那些从小听到大的谚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一次,学堂里组织孩子们一起打扫院子,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偷懒,不愿意干活。陈禾想起孔先生讲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主动对他们说:“咱们一起干活,一会儿就能打扫完,要是就靠几个人,天黑都干不完。‘人心齐,泰山移’,咱们团结一点,很快就能完成任务。”

    那几个孩子听了陈禾的话,不好意思地拿起扫帚,加入了打扫的队伍。不一会儿,院子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孔先生看到后,对陈禾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在课堂上表扬了他。

    陈禾心里美滋滋的,他越来越觉得,那些流传在秦地民间的谚语,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第四章 灾荒中的守望

    这年冬天,秦地遭遇了罕见的旱灾,从入秋开始就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渭水的水位降到了历史最低,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村民们看着干裂的土地,脸上满是愁容。

    陈满家里的存粮也不多了,他把家里的粮食仔细地分成一份份,每天只吃很少的一点。陈禾看着父亲日渐消瘦的脸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陈满说:“爹,我去山上挖点野菜吧,说不定能找到能吃的东西。”

    陈满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去吧,注意安全,早去早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咱们还活着,就有希望。”

    陈禾拿着篮子,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了山上。山上的草早就枯黄了,野菜更是难找,他们找了大半天,才挖了一点点能吃的野菜。回到村里,他们看到王大娘正站在村口,手里拿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一些黍米。

    “禾儿,你们回来了?”王大娘看到他们,连忙迎上来,“这是我家仅剩的一点黍米,你们分着吃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