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51集:朝堂暗涌
    《大秦风云之变法抉择》

    第一章:朝堂暗涌

    孝公已陷入昏迷,整个秦国朝堂之上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气氛压抑得如同沉甸甸的铅块,压得众人喘不过气来。

    甘龙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率先站了出来,脸上满是悲痛与忧虑之色,声泪俱下地奏道:“商君之法,酷烈严苛,致民怨久积啊!如今君上病重,朝局动荡,当暂罢新法,以安天下。老臣一片赤诚之心,皆为我大秦安稳着想,还望各位同僚明鉴呐。”说罢,他还以衣袖轻轻擦拭着眼角那并不存在的泪花,眼神却时不时地瞟向一旁的卫鞅,满是挑衅之意。

    卫鞅听闻此言,只是冷冷一笑,那笑声在这压抑的朝堂之中显得格外突兀。他上前一步,目光如炬,扫视了一圈在场的众臣,而后高声驳斥道:“甘龙大人此言差矣!自新法推行以来,我大秦可谓是焕然一新。且看那田间百姓,以往大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今在新法之下,土地得以开垦,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家家粮仓渐满,百姓富足安乐,这难道不是新法之功?再观我大秦军队,昔日面对他国侵扰,常显疲态,可如今在军功授爵之法的激励下,将士们奋勇杀敌,军队强盛,令他国不敢轻易来犯,此等好处,众人皆是有目共睹,怎能说新法酷烈严苛、民怨久积呢?”

    卫鞅的一番话掷地有声,让不少原本心存疑虑的大臣也微微点头。可甘龙这边自是不肯罢休,他冷哼一声道:“卫鞅,你莫要在此巧言令色,那新法虽说有些许成效,可也让我大秦诸多旧族利益受损,长此以往,国之根基不稳呐,况且如今民间也不乏抱怨之声,你又如何解释?”

    朝堂上顿时如炸开了锅一般,众臣分成了两派,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支持甘龙的旧贵族们纷纷附和,诉说着新法的种种不是,而拥护卫鞅的臣子们则据理力争,力挺新法的继续施行。一时间,朝堂之上吵闹声、争辩声交织在一起,乱成了一团。

    而太子驷坐在高位之上,眉头紧皱,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深知这新法对于秦国的重要性,可旧贵族们的势力也不容小觑,两边的话语似乎都有几分道理,他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偏向哪方才好。他的目光在甘龙和卫鞅身上来回游移,心中思索着这其中的利弊得失,却始终难以做出决断。

    第二章:公子虔的谋划

    朝堂上的纷争很快就传了出去,公子虔在自己的府邸中听闻了此事,心中暗喜,觉得这正是扳倒卫鞅的绝佳时机。他暗中召集了诸多旧贵族,将众人带到了府邸的密室之中商议对策。

    密室之中,烛火摇曳,映照在众人脸上,显得光影斑驳。公子虔坐在主位之上,目光阴沉地开口道:“诸位,如今君上昏迷,朝堂局势动荡,卫鞅那厮又仗着新法在朝堂上耀武扬威,可如今正是我们出手的好时机啊,若不趁此时将他扳倒,往后再无机会了。”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一位贵族满脸愤恨地说道:“那卫鞅,靠着变法,打压我等旧族,让我们往日的荣光与特权尽失,此次定要让他付出代价,绝不能让他继续张狂下去了。”

    公子虔微微点头,而后压低声音说道:“我等可先买通宫中侍卫,伪造卫鞅谋反的证据,再联名上奏太子,那太子向来谨慎,见到如此‘铁证’,必定会对卫鞅起疑,到时候,我们便可让卫鞅万劫不复,也好恢复我等往日的荣耀与特权啊。”

    众人听了这计划,皆是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当下便开始商讨起具体的实施细节来,如何买通侍卫,怎样伪造证据,每个人都心怀鬼胎,一心想着要将卫鞅置于死地,夺回他们失去的一切。

    而另一边,卫鞅也没闲着,他深知旧贵族们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在暗中谋划着对付自己。他一边安排亲信加强对栎阳各处的把控,尤其是通往王宫的要道,以防有什么意外变故;一边召集军中那些支持新法的将领,神色严肃地叮嘱他们务必稳住军心,若朝堂上有什么异动,随时听令行事,绝不能让那些旧贵族们的阴谋得逞,扰乱了秦国如今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第三章:密信危机

    几日之后,一封匿名密信被悄悄送到了太子驷的案头。太子驷正在书房中批阅奏疏,看到这封没有署名的信件,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他打开信件,只见信中言辞凿凿地说卫鞅暗中与他国勾结,意图在秦国大乱之时谋取私利,还列举了一些看似确凿的“证据”,描述得绘声绘色。

    太子驷拿着信,脸色阴晴不定,他对卫鞅本是有几分信任的,毕竟这些年秦国在新法的推动下确实日益强大。可如今这信中的内容又让他心里犯起了嘀咕,万一这信中所言属实,那秦国岂不是危在旦夕?他越想越觉得不安,当下便派人去暗中调查此事,整个王宫都被一种微妙又紧张的氛围笼罩着,宫人们走路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触了霉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卫鞅得知了密信之事后,心中也是一惊,他知道这必定是那些旧贵族们使出的阴招,想要借此来离间他与太子的关系。他赶忙进宫面见太子驷,一脸诚恳地说道:“太子殿下,臣一心只为秦国,新法亦是为了我大秦的长远发展,那密信所言皆是子虚乌有啊,定是有小人在背后恶意中伤,还望殿下明察。”

    太子驷看着卫鞅,微微皱眉道:“卫鞅,本太子自是信你几分,可如今这信中说得有鼻子有眼,不可不查。你且先回去,待本太子查明真相,自会有个决断。”

    卫鞅无奈,只得告退,离开王宫后,他心中暗忖,必须得加快动作,找出背后捣鬼之人,否则这局势对自己将会越来越不利。

    第四章:街头风波

    栎阳街头,原本是一片热闹繁华之景,百姓们来来往往,做着各自的营生。可这几日,却被一股异样的氛围所笼罩。

    原来,那些旧贵族们买通了一些地痞无赖,故意在闹市中宣扬新法的种种不是,他们编造着各种谣言,什么新法让赋税加重啦,让百姓们失去了自由啦等等,说得绘声绘色,引得不明真相的百姓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百姓面露犹豫之色,似乎被他们的话所蛊惑,有的则跟着起哄,一时间,街头变得嘈杂混乱起来。

    卫鞅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立刻命人前去将为首的无赖抓了起来。不多时,那些地痞无赖便被五花大绑地带到了闹市之中,卫鞅亲自前来,当众宣读他们的罪行以及背后主谋,大声说道:“诸位百姓,这些人皆是受了别有用心之人的指使,在此妖言惑众,妄图扰乱我大秦的安稳。新法施行以来,大家的日子过得如何,大家心里都清楚,莫要被这些小人蒙蔽了双眼啊!”

    百姓们听了卫鞅的话,渐渐回过神来,想起新法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纷纷点头称是,那些原本被蛊惑的人也都面露羞愧之色。这一场街头风波,总算是被卫鞅给平息了下去,可他心里明白,旧贵族们的反扑只会越来越猛烈,自己必须得时刻警惕着。

    第五章:孝公驾崩

    然而,尽管众人都在为秦国的未来争执着、谋划着,可终究还是没能挽留住孝公的生命。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孝公还是没能熬过病痛,溘然长逝。

    消息传出,整个栎阳城都笼罩在一片哀伤之中,百姓们自发地穿上素衣,为孝公默哀。而朝堂之上,更是一片悲痛与肃穆,大臣们皆是泣不成声,不管是支持新法的,还是反对新法的,此刻都沉浸在失去君主的悲痛之中。

    可甘龙等人却觉得机会来了,他们收起了悲伤的面容,暗地里加快了他们废除新法的步伐,四处活动,串联各方势力。甘龙暗中与那些旧贵族们频繁会面,商讨着如何在新君面前进言,好让新法尽快废除,恢复他们往日的权势。朝堂局势愈发紧张起来,仿佛一点火星就能引爆一场大战,大臣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越发激烈,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所支持的一方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

    第六章:太子登基

    在一片悲痛与动荡之中,太子驷按照祖制,顺利登基,成为了秦国新的君主。登基大典之上,新君驷头戴冕旒,身着龙袍,面容庄严肃穆,可他的心中却满是忧虑,深知自己接手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秦国,面前的路并不好走。

    旧贵族们迫不及待地上奏,请求新君即刻废除新法。甘龙更是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那商君之法实乃祸国之法,如今陛下初登大宝,当以安稳朝堂、安抚旧族为重,废除新法,方可让秦国回到正轨啊,还望陛下圣裁。”

    卫鞅则率领着一众支持新法的官员,齐齐跪下,恳请新君以秦国长远计,继续推行变法。卫鞅高声道:“陛下,新法乃我大秦崛起之根基,虽施行过程中或有小弊,可其利远大于弊啊,只要继续坚持,我大秦定能称霸诸侯,成为天下第一强国,还望陛下莫要被旧贵族的片面之词蒙蔽。”

    新君面沉如水,并未当场表态,只是让众人先退下,他需要时间再做思量。回到后宫,新君驷独自在书房中,看着堆满案几的奏疏,眉头紧锁,心中权衡着新法与旧贵族之间的利弊,深知这一决定关乎着秦国的未来走向,绝不能草率行事。

    第七章:新君的权衡

    新君驷在书房中,反复思量着朝堂上两派的话语。他深知新法对秦国的重要性,这些年秦国在新法的推动下,国力确实有了显着的提升,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军队的战斗力也日益强大。可旧贵族的势力也不容小觑,他们在秦国根基深厚,若处理不好与他们的关系,恐怕朝堂将会大乱,到时候内忧外患齐至,秦国可就危险了。

    他决定先派人去民间仔细探查,看看百姓对新法的真实看法,毕竟百姓才是国家的根基,他们的意见至关重要。于是,他选派了一批忠诚可靠又善于察访的官员,分赴秦国各地,叮嘱他们务必如实回禀所见所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