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24章 我这人极懒
    “何事?”

    “我的马车不在,搭你的车有何不可?”

    此事需谨慎行事。

    提升生产力,需增加人手,拓宽市场。

    言罢,他在楚依依身上轻捏一把,大笑离去。

    赚钱需靠优质产品;

    大量生产则需进一步提升生产力;

    比例、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胡大老爷进屋行礼后,立即掏出“番邦献礼地图”。

    “陛下,请看此图!”

    欧洲人的生死,何须多虑。

    楚依依见手中银票,惊愕不已。

    远超众人!

    胡大老爷愈发觉得此法甚妙!

    但从人类发展史或欧洲各国角度看,此法极不道德。

    历经一日一夜,胡大老爷终于对眼前的羊皮纸地图满意点头。

    “若能将此图研究透彻,日后乐趣无穷!”

    需将此事“嫁祸”于异邦人。

    “老爷我给的,你就收好!”

    “依依,真不愧是你!”

    胡老爷如此行事,他却一声不吭。

    谁敢与胡老爷比圣上的宠爱?真是笑话。

    众人恭恭敬敬地将胡老爷送回,他离开时还得满脸堆笑与人寒暄。

    “夫君若还在为织机之事烦恼,妾身愿往市集打听一二。”

    宋利被朱元璋这话问得一怔,随即苦笑回答。

    此刻,朱元璋正在谨身殿翻阅书籍,随后大笑起来。

    刚推开门,便见众人期盼地望着自己。

    此事若处理不当,恐会闹出人命。

    “这都是爷赏你的!”

    若要此时回想,实在费力。

    说到底,工业的兴起,实则源于资本家对利润的渴求。

    “惟庸,这是何物?”

    “此乃地图?”

    (本章完)

    “不错,正是地图!”

    “只是以往的地图多局限于一地,顶多也就一国范围。”

    “那些番邦心怀不轨,总觊觎他国的土地、人口,于是偷偷绘制了这幅世界地图。”

    “臣也是机缘巧合,从番邦手中得到此图。”

    “故而,连忙前来献给陛下!”

    胡老爷急忙解释地图的来历。

    毕竟,能否立功暂且不论,至少不能给自己招来祸端。

    朱元璋对胡老爷的说法颇感兴趣,尤其是关于番邦因觊觎他国土地、人口而绘制地图之事。

    在他看来,这再正常不过。

    若换作他,他也会这么做!

    “这是何物?”

    “整个世界的地图?”

    “咱大明竟如此之小?”

    “惟庸,你确定没弄错?”

    朱元璋凝视着桌上的地图,一眼便寻到了大明所在。

    然而,随着他细细端详,眉头渐渐紧锁。

    大明怎会如此渺小?

    其他国家,领土竟如此广阔?

    胡惟庸见朱元璋如此反应,嘴角上扬。

    这正是他所期望的。

    你若不心动,我如何继续?

    胡惟庸指向地图上万里之外的“奥斯曼帝国”区域。

    “您看此处,乃奥斯曼帝国!”

    “此地及其周边诸国,皆为政教合一之国。”

    “那国君,犹如咱们的皇帝,还需引领民众信奉宗教!”

    “此地图乃我从一商人手中所得,且已将详情探明。”

    “只是当时询问时,手段过激,不慎将其杀害。”

    “但与其他情报相比对,并无出入。”

    胡惟庸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草菅人命”。

    然而,朱元璋却置若罔闻,此刻他满心皆是地图。

    区区一个外邦商人,何足挂齿。

    况且,胡惟庸此举乃为情报,而非私欲。

    有何不妥?

    历经战乱的朱元璋,所见所用之狠辣手段,远胜于此。

    “罢了,杀了便杀了,无足轻重。”

    “来来来,惟庸,与咱细说一二。”

    “咱竟不知,大明周边还有如此多国家!”

    “他们都拥有什么?”

    朱元璋一问,胡惟庸心中暗喜,心想还是你懂,老朱。

    “哈哈,陛下,您看此处,还有这里……”

    胡惟庸意在激发朱元璋的好奇心,若不如此,怎能继续引他入胜呢?

    于是,胡惟庸兴致盎然地谈论起来,各国情况娓娓道来。

    他并不拘泥于那些朝臣常说的数据、兵马之类,而是另辟蹊径。

    在他眼中,即便是商人,也未必清楚那些细节。

    比起那些,他更愿意聊聊各国的财富与特产。

    对于朱元璋这样的皇帝,邻国囤粮,他便要囤枪。

    邻居有粮,咱家岂能缺枪?

    难道咱家的枪只是摆设?

    这可是咱的!

    咱的!

    都是咱的!

    而且,这种说法别有一番趣味。

    朱元璋听得津津有味,胡惟庸也讲得畅快淋漓。

    待介绍完各国后,胡惟庸指着地图道:

    “陛下,依臣推算,至少百年内,我们必将遥遥领先!”

    “这都是陛下英明领导的结果啊!”

    “哈哈哈哈哈,惟庸,你这话说得,哈哈哈……”

    朱元璋难得被胡惟庸恭维,得意非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笑着笑着,他忽然觉得不对劲。

    咦?

    百年?

    怎么才百年?

    “惟庸,你是如何推算的?”

    “大明怎就及不上他们,不过百年光景?”

    朱元璋何其傲骨,岂容大明落于人后?

    有疑问,即刻便问!

    胡大老爷心中暗喜,面上却不动声色。

    “陛下,您细观此图!”

    “可有所悟?”

    朱元璋审视地图,却无所获。

    他坦然承认:“未见异样。”

    “这些国度,若非你说,我闻所未闻!”

    胡大老爷指向大片空白区域。

    “其实,众人尚未留意此处。”

    “此乃何物?”

    “海洋也!”

    “陆路跋涉千里万里,耗时几何?”

    “沿途所需物资又几何?”

    “如何运输?”

    “海运则大相径庭!”

    “若技艺精湛,造船可大可稳,抵御风浪。”

    “船上载粮草、将士,绕行直抵敌境,届时……”

    “对吧!”

    朱元璋闻言,陷入沉思。

    他未曾料到,海运竟有如此优势。

    胡大老爷以直白之语,道出朴素真理。

    简而言之,在工业未兴,运输、动力未变的当下。

    风力乃最强动力,海运为最佳运输途径。

    “陛下,战事暂且搁置!”

    “我朝亦需休养生息。”

    “假设大明海运昌盛,是否能将本国货物售至他国?”

    “售出的货物,价格必然提升,那我们是否可以征收重税?”

    “毕竟,销量大、价格高,收益自然丰厚!”

    “如此,大明岂不增添了一大财源?”

    “因此,在我看来,未来真正的主宰,将是掌握海上霸权者!”

    朱元璋听着胡大老爷的言论,凝视着眼前的地图,神色变幻莫测。

    于他而言,大海不仅是风浪之地,更是潜藏利润与未来的宝库。

    对于他这农家出身之人,这一切皆显得陌生。

    然而,胡大老爷的话语直白至极,一听便知其中的利益巨大。

    老朱别无他求,唯爱财而已。

    而这大海,正是最大的财富之源!

    朱元璋听着,渐渐心生疑惑。

    不对!

    对象是否搞错了?

    这些话,似乎任何人都有可能说出,但怎会是胡大老爷这悠闲之辈所言?

    霸主、征服,与胡大老爷这悠闲之人何干?

    他连朝会都不愿参加,岂会在乎这些?

    “惟庸!”

    “你,这是否有何不妥?”

    “你怎会突然对海上及海外之事如此上心?”

    “且不说其他,北元都还未完全平定呢!”

    朱元璋的疑惑,确也在理。

    近年来,胡大老爷那老咸鱼的形象已根深蒂固于众人心中。

    大明上下,稍有了解胡大老爷者,无人不知其名。

    然此刻,他突然改变作风,怎能不令人惊恐?

    尤其是疑心病重的朱元璋,更是忧心忡忡,生怕其中有诈。

    胡大老爷闻朱元璋此言,顿时气恼。

    这老朱,仍旧摆脱不了他那小农思维。

    身为皇帝,事业却仍受出身与认知所限。

    此类人,胡大老爷前世已见识过。

    他们从商贩或农民起家,终成亿万富翁。

    变的只是财富数量,而非思维层次。

    他们固执地用最初的观念对待事业。

    其实,他们的成功更多得益于国家发展与个人努力的巧合。

    无论他们如何炫耀,稍一接触便能看出端倪。

    朱元璋亦如此。

    胡大老爷从不否认朱元璋的能力与心性。

    能从乞儿成为帝王,绝非仅凭运气。

    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视野上的狭隘。

    他始终用一套旧方法经营帝国。

    战时或许可行,但在发展时期,却是大错特错。

    “陛下,恕我直言。”

    “我这人极懒,能躺绝不坐,能坐绝不站。”

    “拼搏半生,如今名声、家业、名利皆备,我应当满足了。”

    “在朝臣之中,我自认无人能及我的安逸,陛下以为如何?”

    朱元璋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确实,胡大老爷如今唯独缺少的只是一个正式的爵位封号。

    但他们君臣心知肚明,那爵位实际上早已属于胡大老爷。

    他是用番薯和土豆这两种神奇的粮食换来的,只是尚未正式授予。

    一旦这两种粮食广泛种植,那爵位便会水到渠成地落到胡大老爷手中。

    除了爵位,胡大老爷已别无所求。

    见朱元璋点头,胡大老爷心中暗骂。

    这老狐狸实在太过狡猾多疑。

    若是常人,轻易便能被糊弄过去。

    可他不同,固执己见,疑虑重重。

    说实话,若非胡大老爷心中还有一丝执念,还有那份名为“理想”的执着。

    他真是不愿与老朱周旋。

    因为每次与老朱打交道,他都感觉自己在生死边缘徘徊。

    “陛下,我虽懒散,但还是希望日子能过得更好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