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94章 钱究竟去哪了?
    “钱究竟去哪了?”

    “答案是落入了这一阶层的囊中。

    ”

    “这个阶层的形式多样,唐代时,他们便是世家大族,所谓五姓七望。

    ”

    “他们拥有最富饶的土地,最坚固的城池,掌握着最先进的学问。

    ”

    “对他们而言,皇室也不过是稍逊一筹罢了。

    ”

    “这也是为何李世民想为太子李承乾迎娶五姓七望之女,却遭冷遇。

    ”

    “在那些人眼中,身份悬殊,瞧不上李世民的出身。

    ”

    此言一出,满座皇族子弟无不震惊。

    他们完全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从来没人告诉过他们!

    对于五姓七望,他们只是有所耳闻。

    但他们从未意识到五姓七望曾经如此嚣张。

    那可是李世民啊!

    唐太宗李世民本人!

    竟然是为了自己的太子求婚!

    即便如此,还能被人轻视!

    那么,他们这些皇家旁支子弟,在这些人眼里岂不是更无足轻重?

    胡大老爷看到众人反应,没有再深入谈论唐代的事情,而是继续讲述后面的内容。

    “自宋代起,读书人的崛起和国家实力的增强,让士大夫阶层逐渐壮大。

    ”

    “他们成为了历代最庞大的获利群体!”

    “而你们之前提到的钱,就是被他们获取的!”

    ------------

    “士大夫?”

    “那些士子?”

    “他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这怎么可能?”

    所有人都难以置信!

    朱雄英也感到疑惑。

    他总觉得其中可能隐藏着什么秘密。

    否则,他怎么会从未听说过这种事?

    这实在太令人惊讶了。

    不管这些人如何质疑,胡大老爷始终面带微笑。

    他任由他们发泄内心的不安。

    的确!

    在胡大老爷看来,这就是不安!

    虽然出身皇族,注定荣华富贵,但如今却被告知,他们不过沾了些许余荫而已。

    真正大口吃肉的,反而是平时不被他们放在眼里的士子?

    胡大老爷依然带着笑意。

    当看到众人情绪逐渐平复时,他缓缓开口:

    “你们啊,太低估士大夫的力量了!”

    “首先,皇室与勋贵依靠的是血脉传承。

    ”

    “这意味着,只有子嗣兴旺,他们才能延续下去。

    ”

    “并且,皇室与勋贵要兴盛,需要国家更强大的国力以及战争中的功绩。

    ”

    “但士大夫呢?”

    “他们的传承不仅依赖血脉,还有另一种方式——师生关系。

    ”

    “一个读书人,即便最少,也能轻易培养出几十名。

    ”

    “而这些,未来还能有自己的!”

    “这样累积下来,短短几十年,就能形成一个紧密的同门团体!”

    “加上同乡、同年等关系,这网络有多庞大?”

    胡大老爷看着震惊的小辈们,直言道:

    “最可怕的是,皇室和勋贵无法无限增强实力,因战争机会有限,国力也无法持续增长。

    ”

    “然而,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却从未停止!”

    “所以,你们想想,士大夫的势力会不会不断扩张?”

    众人即使心中不愿,也只能点头。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事实。

    见到他们接受了,胡大老爷又吃了块点心,笑着继续说:

    “一旦官场被士大夫掌控,接下来就是他们谋取私利了。

    ”

    “谁不想为家里争取些好处呢?”

    “在老家那边,不管父母官是同门还是同年,联系起来都不难。

    ”

    “稍微打个招呼,就能为家里谋到几千亩地,这太容易了。

    ”

    “对这些官员而言,这样的事情根本不费劲。

    ”

    “你在我老家做官,帮我一把,我自然也会去找你老家的官员,互相帮忙而已。

    ”

    “不过是些人情往来,这好处就落下了。

    ”

    “关键是,这些人都是官场老手,除非皇帝派人专门调查,否则根本发现不了当地出了什么事。

    ”

    “表面上看,一切都风平浪静,毫无破绽。

    ”

    朱雄英听后,握紧的小拳头几乎要冒烟了。

    整个人紧绷着,小脸上的怒火清晰可见。

    然而胡大老爷却似乎没有察觉,依然悠闲地说着。

    “接着,这些人霸占田地、少交或干脆不交赋税后,就把目标转向了皇室和贵族。

    ”

    “毕竟,只欺负百姓总会有极限的。

    ”

    “而且,压制住皇室和贵族后,他们能更方便地获取利益。

    ”

    “恰巧的是,朝堂上九成的人都来自士大夫阶层。

    ”

    “他们控制舆论,不断指责武官如何如何,说他们穷兵黩武,不是好东西。

    ”

    “同时,大力宣传轻徭薄赋、皇帝无为而治等主张。

    ”

    “结果怎么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文官安逸,武官无力,皇帝对天下实际状况一无所知。

    ”

    “最终,让这群毫无底线的士大夫贪得无厌,弄得民怨沸腾、饿殍遍野。

    ”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会后悔吗?”

    “绝不可能,他们会劝谏皇上颁布罪己诏,减免赋税,发放救济!”

    “一旦这样做了,皇上的名声算是毁了,但减免的税款和救济的钱粮,却进了他们的腰包。

    ”

    “到最后,就算改朝换代,他们依然能继续做官。

    ”

    “自古以来,无不如此。

    ”

    “看看如今朝堂里,还有不少元朝旧臣,文人圈子里也有人怀念元朝的好。

    ”

    “这是为何?”

    “因为在元朝时,他们活得比现在舒服得多,他们怎会不怀念元朝?”

    朱雄英听至此处,再也按捺不住,站起身板起小脸问。

    “胡公,难道我大明也是这样?”

    “若是如此,那岂不是意味着,长此以往,我大明也会步入后尘?”

    这句话如惊雷般震撼,平日里这样的言论在家都不敢说,更别说在皇宫了。

    然而这对话的两人,一个是朱元璋最钟爱的长孙,另一个是他儿女的亲家、生死之交。

    所以胡大人毫不避讳地回答:

    “确实如此,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大明终究会走上这条路。

    ”

    “这是不可避免的。

    ”

    “理由刚才我已经讲了,三年一次的科举,总不能废除吧?”

    “你皇爷爷给读书人免了税,那些田产根本不用交税!”

    “如此一来,朝廷的财政必然出现问题。

    ”

    “再加上这些官员与地方官勾结,横征暴敛、欺上瞒下,这不是历朝历代的老路吗?”

    胡大人的这番话让朱雄英陷入深深的迷茫。

    大明刚建国,就已踏上之路了吗?

    刚建国不久,大明就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吗?

    真的是这样吗?

    即便是最熟悉政务、政治敏感度最高的朱雄英,此刻也感到迷茫。

    “胡公,大明真的面临这么严重的危机了吗?”

    “哈哈,被吓到了?”

    看着朱雄英紧张的模样,胡大老爷笑了起来。

    这也难怪他会紧张。

    毕竟,他可是未来要继承皇位的人。

    如果大明出现问题,岂不是意味着他的事业也会受挫。

    不紧张才奇怪吧!

    胡大老爷安抚道:“别急!我还没说完呢!”

    “你以为大明的问题就只有一个吗?”

    “啊?!!”

    朱雄英震惊不已。

    原来,刚刚让他惊恐万分的士大夫阶层导致国家混乱的事情,只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

    胡大老爷依然笑着继续解释。

    “文人乱政的问题,其实主要是因为你祖父制定的那个免税政策引起的。

    ”

    “毕竟,只要获得举人功名就能免税,虽然规定是百亩,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

    胡大老爷明白这些年轻人未必了解其中的复杂性。

    于是他直接阐明了。

    “要知道,县令大多也是读书人出身。

    ”

    “查得严时,自然按照规定执行,但若放松,就容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大家都是读书人,互相帮助又有何妨?”

    “再者,即使现在检查严格,许多举人的实际田产不足百亩,还是有漏洞可以利用。

    ”

    “比如,现在的田税是四成,有人就把田产挂到举人名下,只给他们三成,这样岂不是多了一成的收获?”

    “而那些举人,原本没有田产,一旦考取功名,就能轻松获得百亩田产三成的收益!”

    “这不是很好吗?”

    “百姓没损失,举人也没吃亏,不过就是朝廷少收百亩地的税罢了!”

    “但如果举人的田产越来越多呢?”

    “要是全国有功名的人越来越多呢?”

    “你们想想,会有什么后果?!”

    朱雄英听到这话,立刻浑身颤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旁边的皇子们看他这副模样,疑惑地拍拍他的肩:“雄英,你怎么了?”

    朱雄英勉强挤出一丝笑意,看了一眼众人,然后干巴巴地说:

    “若一直这样下去,我大明的税收就会完全没了!”

    “怎么会?还有很多地呢!”

    在一旁的皇子们一时还想不到其中的复杂之处,还在质疑。

    朱雄英苦笑地看着胡大老爷,又转向年岁相仿的叔叔说道:

    “皇叔,天下的田地是有限的!”

    “几年内或许看不出来,但长此以往,这些田地都会被转让,那朝廷到哪里去收税?”

    “啊?!!”

    被问的皇子也愣住了!

    原来如此,现在虽然没问题,但将来必定会有隐患吧?

    胡大老爷拍了拍手,认可了朱雄英的洞察力。

    “雄英说得没错,这就是我皇祖父为何直接制定政策的原因!”

    “即便严格实行举人百亩、进士两百亩的规定。

    ”

    “但科举每三年一次,还不算额外增加的恩科!”

    “每次上榜的进士有百人,加上每年考中的举人,数量更加庞大。

    ”

    “两者相加,至少一年就会有一万亩地从征税转为免税,不多吧!”

    “那么十年、二十年后,又会有多少?”

    “请注意,这还是没有任何徇私枉法的情况,所有人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没有一亩地多算的!”

    这时,不仅是朱雄英,所有的皇子们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傻子都明白,一旦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甚至枯竭,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可是今天胡大老爷来“爆料”,怎么会只说一半?

    看到众皇子和皇孙们愤怒地指责那些读书人,抱怨朱家给予读书人的待遇太好时,胡大老爷微笑着看着他们,开口说道:

    “别急,大明的政策,可不止士子免税这一条,还有另外一条呢!”

    “啊?!!还有?!!”

    众皇子皇孙们顿时慌了神。

    建国才多久啊!

    怎么在胡大老爷口中,大明似乎已经注定要了。

    这些政策一条接一条。

    但他们又不敢当面反驳。

    因为胡大老爷所说的内容确实有道理。

    喜欢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请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