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58章 题目竟然简单得超出预期
    不管考生对礼部公告是喜是怒,他们最后只能乖乖服从。

    如果有背景或后台,根本不用来这里争名额。

    所以,无助的学生们除了低头还能做什么?

    于是,应天府陷入前所未有的热潮。

    往常被学生忽视的六部小吏,现在门前车水马龙。

    学生们很快弄清楚了这次考试如此特殊的原因。

    简单来说,官府需要的是来了就能工作、就能做事的基层官员。

    不像以往科举后直接去翰林院做清闲差事,这次完全不同。

    那么,想知道报考部门和职位的具体流程,不就得找这些资深的小吏吗?

    平时他们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这些长期在衙门工作的吏员过得比想象中更舒适。

    衙门之中,只要稍微懂得人情世故,便能混得比不少九品、八品的小官还好。

    因为他们出身的缘故,注定在官场中难以有所晋升,即便努力也最多混个品。

    这已经是祖上积德的结果。

    因此,他们常年从事最繁重的工作,跑腿打杂样样精通。

    也正因如此,那些无权无势的小官根本难以驾驭他们。

    毕竟,你的上司,甚至上司的上司,在刚从翰林院分派下来时可能就已经和这些吏员熟识。

    一旦得罪其中一位吏员,很可能不仅是得罪了一个吏员,更是得罪了自己的上司及上司的上司。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么多学子争相拜访。

    只有这些长期在某衙门工作的吏员,才最了解基层事务。

    他们对各种流程、门道、规矩或许表达得不够文雅,甚至显得粗俗。

    但若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或态度,让他们说出真话,那得到的定是真知灼见。

    与此同时,礼部也开始按照惯例展开工作。

    礼部官员查看报名册后,简单统计,便放下心来。

    他们先前最担忧的是某些职位无人问津。

    虽然做官者众多,但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责任就会落到他们头上。

    然而,报考截止后统计结果出来,令他们满意。

    不论是六部、大理寺,还是县衙等基层职位,不仅有学子报考,部分岗位的竞争激烈程度令人惊讶。

    大家都清楚吏部、礼部、户部等职位地位略高于其他部门。

    既然如此,最终只能通过考试来决定高下。

    礼部官员翻阅着报名册上的名字,只觉压力山大。

    过去参加科举时,他们并未如此清楚地意识到竞争者的存在。

    毕竟每个衙门的职位有限,一旦报错岗位,将来出了差错,连退路都没有。

    然而,这些官员只是默默感慨,无人多言。

    他们当年考取功名也不容易,如今的招考虽更激烈,却也是层层选拔的结果。

    礼部官员随后转向准备试题的工作。

    公文写作相对简单,他们能从以往的科举题目中挑选,并结合实际需求迅速拟定大量题目。

    难点在于各衙门的专业试题,这需要向其他部门借调专家协助。

    尽管如此,各部门对此事态度积极,毕竟这是好事,有助于彰显各自的贡献。

    参与命题的人员需遵守礼部规定,直至考试结束都不得离开。

    短短两天后,首版专业试题顺利出台。

    对于未在礼部工作的官员而言,这一过程既新奇又高效。

    他们认识到这种新式考试的优势:针对不同部门和岗位定制题目,极大减少了舞弊空间。

    同时,这种方式也让朝廷能够精准筛选出所需的专业人才。

    初次见到这种选拔方式的官员们普遍认为,这种方式选出的官员远胜那些从书本中走出来的“书呆子”。

    毕竟即使是刚通过科举的新晋进士,也需在翰林院历练数年。

    这些年来看似只是读书写字,实则有心者从未停止学习,唯有如此,日后到其他部门任职时,才能迅速上手,否则即便进入官场,仍免不了被责备。

    如今这样的选拔对他们来说十分合理,即便笔试合格,考生还需参加面试,这无疑是一种公平的竞争机制。

    明白这一点后,官员们对胡大老爷不得不刮目相看,这可不是普通人能想出的办法。

    第二天,几位礼部官员重新抄录考题后来到教坊司,却发现胡大老爷直到午间才姗姗来迟。

    接过密封的考题,众官员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想多说。

    胡大老爷毫不在意,笑着打开考题查看,点头称赞:“不错,很专业,比传统的科举题目强多了。

    ”听到赞扬,众人松了口气,却没料到胡大老爷随即拿起毛笔开始修改。

    他说道:“再补充一点内容,这样会更完善。

    ”官员们见状,虽有异议也不敢多言,早已习惯了他的风格。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到了胡大老爷并非为了炫耀,而是因为此事由他主导策划,框架和规则皆出自他手,因此他必须亲自把关。

    有些名声他可以不要,但有些却必须争取,否则老朱可能会对他有所不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胡大老爷可以摆烂、可以躺平,但他不能成为无用之人。

    归根结底,关键在于他拥有一些他人不具备的能力。

    这才是他能够摆烂、躺平的根本原因。

    如果没有能力、没有筹码、没有能让朱元璋始终牵挂不舍的东西,怎能确保老朱不会某天情绪失控?

    实际上,这是胡大老爷近几个月在教坊司玩耍时逐渐领悟的道理。

    经过反思过去一年多在大明的生活,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过于依赖上辈子对朱元璋的认知来理解这位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否心狠手辣?

    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过去的印象使他认为朱元璋虽心狠,但从不胡作非为。

    他关心的是朱家的江山稳固、权力掌控以及大明的长久安宁……

    为此,他可以毫不顾忌地屠戮上万人,也能对某个长期看不惯的人选择容忍。

    这些认知,胡大老爷早已形成。

    于是他按照这样的印象塑造了自己的形象。

    即能避则避,通过自毁名声和断绝关系来保护自己。

    这种方式是否有效?

    当然有效!

    难道没看到朱元璋如今对他愈发信任且态度平和吗?

    但在教坊司玩乐期间,看到昔日权贵如今需小心翼翼服侍自己,胡大老爷心中突然警醒。

    若朱元璋年老时,因觉得威望过高、身份过重,为了给儿子铺路,一狠心把自己除掉怎么办?

    别以为朱元璋做不出这种事,只要权衡利弊后发现对名声影响不大,他会毫不犹豫采取行动。

    朱元璋出身贫寒,秉持着务实的价值观,对名声这类虚无缥缈的东西始终保持清醒。

    只要能得到实际利益,他从不犹豫。

    胡大人却不愿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

    他不仅因培育土豆、红薯造福百姓而赢得赞誉,还会时常展示自身才能,这才是他在朝中立足的根本。

    若朱元璋希望胖儿子顺利登基,绝不会轻易放弃像胡大人这样有地位、有人脉且无威胁的臣子。

    这种形象才是胡大人认为最安全的状态。

    正因如此,胡大人在处理事务时总能迅速切换状态。

    从目前礼部提交的厚重文件看,他们的工作相当出色,这也证明了胡大人的观点:古人虽见闻有限,但绝不愚蠢。

    按照指示完成任务后,结果令人满意。

    这些题目正是官场常见的公文格式和礼部特有的规则。

    官员们听后喜形于色,对胡大人的安排深表赞同。

    若连这些都不清楚,那这样的人确实考不上。

    胡大老爷签字后,礼部官员千恩万谢地带着重新封存的考题返回礼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总算没耽误大事。

    虽然这次时间紧迫,但想到即将获得的功绩,忙碌也值得。

    毕竟这次开创了大明历史的先河。

    礼部官员和被软禁的其他部门的官员们都十分兴奋。

    然而,考生们却忐忑不安,这次的考试与以往的科举完全不同,无论是范围还是形式都有所变化。

    这让所有人感到些许紧张。

    但当他们根据礼部公告的范围开始复习时,才发现这其实是好事。

    既然考试范围已经确定,他们只需专注于这些内容即可,这反而让他们感觉轻松了一些。

    然而,一位稳重的考生提醒道:“大家是否忘记了这次的主考官是胡相?”提到胡大老爷的名字,全场顿时寂静无声。

    胡大老爷在之前的科举了不少难题,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这次他究竟会出什么样的题目,谁也无法预料。

    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让整个考生群体变得安静,大家都心神不定,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即使是最自信的考生,此刻也开始认真复习。

    转眼半个月过去,第一轮笔试即将开始。

    考生们按要求来到礼部核对信息,领取了自己的考试编号和考场安排。

    随后便要各自进入考场参加考试了。

    整个京城设置了十几个考场,有些考生甚至直到这时才知道自己将在哪里考试。

    若不是频繁询问,恐怕连考场都找不到!

    ------------

    仅担任过一届科举主考的胡大老爷,在学子间名声极差。

    单单是听说这次考试由胡大老爷负责,所有学子纷纷回去复习,这一现象足以证明他的震慑力非同一般。

    对于学子来说,胡大老爷不仅让人恐惧,更让人感到不安。

    最可怕的是,无论他制造多少麻烦,让学子们叫苦连天,最终却毫无后果。

    这分明表明胡大老爷深受皇帝宠信。

    再加上他过往辉煌的经历,更是令人胆寒。

    特别是在李善长、杨宪、汪广洋等人接连倒台之后。

    从资历来看,整个洪武朝再也找不到比胡大老爷更出色的人了。

    这种情况,谁能不害怕?

    满怀各种心思的考生,小心翼翼地准备许久,终于迎来了最终的考试。

    在考生眼中,这不仅是考试题目变得更难的问题,连考试规则也发生了变化。

    笔试、面试分开,笔试还分为多场的安排,令所有人摸不着头脑。

    来到考场时,已不见以往科举时的喧嚣和私语。

    因为傻瓜也知道,站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考场外,考生们彼此保持着距离,仿佛对方携带剧毒。

    前排的人接受搜身后,后排的便踮脚围观,甚至暗自祈祷快点发现问题。

    进入考场后,考官讲解规则,学子们拿到试卷。

    起初疑惑,随后惊讶:题目竟然简单得超出预期。

    只要略懂公事处理,便能轻松作答,最多只是水平高低之分。

    这一发现令原本紧张的考生松了一口气,个个信心倍增。

    考完交流时,他们发现所有人试题一致,都为这份普通的公文写作感到满意,心情愉悦如过年。

    喜欢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请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