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25章 闭关锁国
    但这回有些特殊,问题依旧出在胡大老爷身上。

    胡大老爷这两年任主考官期间,出的题目在外引起轩然,可到了朱元璋这儿却显得别出心裁。

    这让朱元璋内心忐忑不安。

    毕竟,胡大老爷成绩斐然,他这个皇帝总不能逊色太多。

    于是,好胜心强的朱元璋决定立刻召胡大老爷前来商议。

    这样一来,自己岂不是就能找到灵感?

    趁胡大老爷未到,朱元璋一边思索,一边随意翻开一份奏章阅读。

    身为工作狂的他,根本闲不住,哪怕稍有空闲,也必须找点事情做,否则心中空虚。

    但刚打开奏章,他就看到一封让他极为不满的奏报。

    内容提到,沿海地区有商人从事海上贸易,遭官府抓捕,被判斩首。

    按照大明律例,此类案件,必须上报刑部及皇帝审批核准。

    并不是说县太爷一声令下就能让人家破人亡。

    地方上总有办法无声无息地解决问题,破家的府尹,灭门的县令,绝非戏言。

    朱元璋平时对这类事情的核准相当慎重,毕竟明朝缺人口,能不死人的就尽量不死。

    但这次看到奏折,他几乎没有犹豫就批准了,因为他对商人极为厌恶,认为他们不事生产,斤斤计较,不该存在。

    尤其是胆敢违禁从事海外贸易的人,更是罪无可赦。

    就在这个时候,胡大老爷来访。

    胡大老爷并非初次入宫,行礼完毕后,他大大咧咧地靠近朱元璋。

    察觉到皇帝今天神色有异,胡大老爷心中一惊。

    糟了,老朱今天心情不好?是谁又惹他生气了?

    竟然敢触怒朱元璋,真是胆大包天。

    胡大老爷心里盘算,这要是自己也牵连进去,那可就冤枉了。

    所以,他装作没看见朱元璋的表情,尽量保持低调。

    他只希望等皇帝冷静下来再说。

    可偏偏事与愿违,朱元璋一眼就看到了缩在一旁试图躲藏的胡大老爷。

    朱元璋哭笑不得,这徐达是在搞什么名堂呢?

    我有那么可怕吗?

    他觉得对这些老兄弟们还算不错。

    当然,这句话他没说出口,否则胡大老爷恐怕会当场气炸。

    好啊!

    实在太好了!

    不仅让人家满门被灭,还要大范围牵连,只要有一点关联,就得死。

    不过既然已经找到胡大老爷了,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重要的谋士。

    于是立刻问道:

    “惟庸,我们不是早就下了禁海令吗?这是为了让沿海百姓免受海盗侵扰。

    ”

    “为何那些商人如此大胆?”

    “他们看不到我的良苦用心,只顾自身利益,无视禁海令,在海上做生意!”

    “这些人该不该杀?”

    朱元璋越说越生气,最后猛地一拍桌子。

    显然愤怒到了极点。

    然而看到朱元璋发怒后,胡大老爷反而镇定许多。

    哦,原来是关于禁海令的事啊。

    如果是这件事的话,那就跟我无关了。

    我怎么会和禁海令扯上关系呢!

    既然与我没关系,那这件事就有必要仔细探讨一下了。

    不得不说,老朱这个人有时思维和视野确实太狭隘了。

    这也没办法,出身低微,见识不足,无法从更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过没关系,你不明白,我明白啊。

    老朱,好好观察,好好学习,胡大老爷来教你了。

    ------------

    胡大老爷原本准备站出来条理清晰地说明一切。

    朱元璋怒气未消的脸让胡大人心里一紧。

    这老家伙心情好时确实平易近人,但一旦触碰到他的敏感点,后果不堪设想。

    胡大人连忙转移话题,说起最近商人们无视禁海令的事情。

    他承认朱元璋的出发点没错,禁海是为了保护农业,毕竟在皇帝眼里,土地比海洋重要得多。

    海洋不仅无利可图,还容易滋生海盗。

    与其投入资源管理,不如干脆禁止,省事又安全。

    再好的初衷,也无法掩盖“一刀切”政策过于僵化、目光短浅的问题。

    大明因禁海而自我封闭,断绝了向外扩张与掠夺的路径。

    反之,缺乏外来财富与人口流入,使得国内土地兼并愈加严重。

    在没有新财路出现时,土地自然成为最重要的资产,哪位官员愿意轻易放手?

    若非为了特权与利益,谁愿担任明朝官员?

    禁海不仅使国库失去关税这一重要收入来源,还让海贸的巨大利润落入沿海富商豪族之手。

    他们利用禁海政策阻止他人下海经商,自己却垄断商路获利颇丰。

    这实际上是将本应归国库的收入转入私人腰包。

    更糟糕的是,禁海政策让明朝水军形同虚设,倭寇在中后期更是肆无忌惮。

    当时的倭寇已不只是猖獗,大量浪人在日本岛难以立足,稍有胆量便敢来大明冒险。

    只要有船只突破海洋阻隔,面对几乎不存在的海防和的地方卫所,他们简直如入无人之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令人愤慨的是,即便到了这种地步,仍有不少本土商人不但不出资出力防御,还积极配合倭寇活动。

    在明朝中后期倭寇最为猖獗之时,至少一半所谓的倭寇,实则是大明某些海盗和商贾势力派人伪装的。

    可以说,那时的大明在海上已完全不设防。

    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这个星球上的资源、土地、粮食等一切财富,就这样被欧洲强盗近乎白捡般掠走。

    然而在这个时代,若论国家实力,大明才是最强的啊。

    大明在人口、粮食储备以及军事等方面均处于劣势。

    尽管是最强盛的国家,却因统治者目光短浅,将各类资源拱手相让,还给予对手数百年安稳发展的时机,最终丧失世界主导权,这是何其悲哀之事,更是令人痛心之举。

    听完胡大老爷的话,朱元璋脸上刚消散的怒意又浮现出来。

    胡大老爷舔舔嘴唇,随即说道:“虽然这些商人罪无可赦,但禁海令从臣的角度看,仍有不足之处。

    ”

    朱元璋闻言愣住了。

    他本以为胡大老爷会认同他的决策,没想到转而批评禁海令有问题。

    胡大老爷一向行事诙谐,但在大事上从不让朱元璋失望。

    即便朱元璋对此不满,仍冷静回应:“那你具体讲讲,咱们一起研究研究。

    ”

    胡惟庸见朱元璋并未发怒,松了一口气。

    只要还能沟通,就有机会说服他。

    胡大老爷擅长言辞交锋。

    他调整神色,严肃地说:“首先,禁海令会阻碍经济发展。

    陛下要知道,经济不仅仅关乎商人的盈利。

    ”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当地的税收收入、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我来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某个地方以制作瓷器闻名。

    这里的人不仅可以在工坊打工增加收入,还能按时缴纳税收。

    而那些做瓷器生意的商人,一旦赚到钱,就会继续投资,修建更多的工坊,雇佣更多的人。

    这样下去,这个地方的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

    ------------

    胡大老爷对“经济”这一概念的阐述让朱元璋听后陷入深思,片刻后他缓缓点头表示认可。

    如今的大明,商税几乎形同虚设。

    但一个地方是否繁荣,差距却是巨大的。

    毕竟,百姓富足,才能多生孩子,缴纳更多的人头税。

    尽管朝廷设定的商税不高,但许多有实力的商人早已找到避税的方法。

    没错,即使大明现有的这点微不足道的商税,他们也毫不在意。

    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分散收入,直至完全规避。

    然而,无论如何,一个地方经济若能发展起来,对官府和百姓都有莫大的好处。

    不说别的,就是让普通百姓做些小生意,生活也会改善很多。

    更不用提地方富裕后,官府也能多出一些银钱用于修缮水利、清理沟渠。

    想到这里,朱元璋觉得这番话确实有道理。

    看到朱元璋表情逐渐放松,胡大老爷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嗯,能听进去就好。

    生怕像颗炮仗一样一点就炸,那样就没得谈了。

    得赶紧走人,多待一秒都觉得是对生命不敬。

    但现在嘛!

    胡大人倒不介意给朱元璋上一课。

    “陛下,经济问题还得换个角度思考。

    ”

    “您之前批准的那份奏折提到,商人们垂涎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不惜违法冒险。

    ”

    “这当然是无视朝廷法规的行为。

    ”

    “但换个思路,是不是说明海上贸易收益丰厚,才让人趋之若鹜?”

    “要是规范管理,高额征税,是不是能让百姓日子好过些,国库也充盈不少?”

    “既然您觉得商人的贪念压根吓不住,那这些商人不管禁令如何都会干下去吧?”

    “与其让他们暗地里积累巨额财富,还拖累官员,为何不让朝廷公开征税?”

    朱元璋听后来了兴趣。

    他就是喜欢给自家捞钱,这感觉太爽了!

    胡大人的话说到了点子上——海贸根本禁不了,那为何不征重税呢?

    不得不说,胡大人确实懂朱元璋,这个建议正好戳中他的心思。

    不过,胡大人不会细说具体方案。

    毕竟提了就得担责,让朱元璋自己琢磨去。

    他只负责,不负责后面的苦活。

    “再者,陛下,禁海政策本质上就是闭关锁国。

    ”

    “陛下,臣认为闭关锁国通常是弱国的做法。

    ”

    “因为国家实力不足,才需要通过闭关锁国来防范外敌侵扰。

    ”

    “我大明虽定鼎中原不久,然乃上国正统,国力蒸蒸日上,岂能惧他人?”朱元璋听罢,脸色骤沉,语气不悦:“惟庸,此激将之法太过浅显,休要妄图动摇朕心。

    ”

    胡大人坦然一笑,毫不羞涩:“陛下明察秋毫,实乃智者所为。

    ”

    “陛下果然洞悉一切。

    ”

    “然臣以为,我大明若一味闭关锁国,恐终将吃亏。

    ”

    “一旦禁海,非但无法掠夺邻国矿产与粮食物资,更失却获取先进技术的机会。

    ”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或许此时番邦已孕育出旷世奇才,我等却无缘得见。

    ”

    “若有这般聪慧之人,我大明或可在军备、民生器械乃至学术技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

    “然而如今闭关锁国,岂非错失良机?甚是可惜。

    ”

    朱元璋陷入沉思。

    不得不承认,胡大人一番话让他有所触动。

    胡大人并未以空泛的大道理或虚浮之词打动他,而是直击核心利益。

    将利弊摊开于眼前,任由朱元璋权衡。

    顺着胡大人的思路,朱元璋越想越觉得其言句句在理。

    实则,胡大人内心悲戚。

    喜欢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请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