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4章 正是辞官的好时机!
    版权?那是什么玩意儿!

    报社里的喧闹暂且不提,《水浒传》刊载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大家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显然,大家都对这本足以开宗立派的话本心知肚明。

    第三日,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再次面市。

    而就在读者们毫无察觉之际,《水浒传》第一回的上半部分正式刊载。

    胡大老爷之所以选择断章,实属无奈,每回字数实在太多。

    放在后世或许不算什么,但搁在这个年代,确实有些惊人。

    尤其是这大明周刊采用雕版印刷,字体若按后世算法,至少也是二号字大小,若每回完整刊登……

    恐怕这沓报纸还得再厚上大半。

    不过,随着这期大明周报逐渐售出,《水浒传》终于展现出了它应有的光芒。

    “师傅,您看到了吗?这是您的遗作啊,终于问世了,您若在天有灵,也该欣慰了!”

    罗贯中作为最挂念此事的人,自然不会忘记买上一份报纸。

    这不,刚发行就立刻入手了。

    如今他正抱着报纸急匆匆赶回客栈,躲在房中祭奠自己的老师。

    而其他读者,如今也终于察觉到了这篇《水浒传》的精妙之处。

    “啧啧,这故事讲得真有意思,居然还是宋代的故事呢……”

    “你懂什么?这话本的作者是借古讽今啊!”

    “胡说八道!大宋软得不行,我大明可是武德充沛得很!”

    “切,你们啊,何必琢磨这些没用的,你们一个个的能当丞相还是部堂?还不如好好看话本呢!”

    “对对对,这些国家大事跟我们这些闲人无关,不如看看话本,这话本写得真好!”

    “哈哈哈,有意思,连求神拜佛的事儿都拿到朝会上商量了,难怪宋代那么无用!”

    “你们没发现这话本写得栩栩如生吗?简直就像亲眼看到了一样!”

    “有意思,真有意思,我跟你们不一样,我当年没退休前也是要上朝的,朝会还真就是这样。”

    “是吗?那这作者还真是个妙人啊!”

    “就是不够看啊,这报纸怎么抠抠,连一整回都舍不得放出来,难不成担心我们买不起?”

    (本章完)

    ------------

    《水浒传》果然如胡大老爷之前预料的那样,火了。

    尤其是当整回内容全部发布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这本奇书。

    “不知那洪太尉放走的究竟是什么魔星,又会引发怎样的灾祸啊!”

    “想想也知道,无非是百姓更加困苦罢了。

    要知道宋朝本就动荡不安,若再多几个魔星,恐怕会更加混乱!”

    “照这么说,你们觉得元末时是不是也有魔星作乱?”

    “那当然有!大元气数未尽时,正是陛下真龙出世,才斩断了他们的气数!”

    “没错,上天本就庇佑我们炎黄子孙,汉家王朝的建立是理所当然的!”

    “……”

    可以说,《水浒传》的发布,给原本就被《大明周报》搅得沸沸扬扬的应天府,又增添了几分热闹。

    此时的罗贯中,心中满是喜悦。

    毕竟,他老师临终前的唯一心愿,就是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巨作能够发表。

    如今,不仅发表了,还在应天府引起了轰动。

    照这势头来看,将来恐怕还会传遍天下。

    这……真是大喜事啊!

    一想到老师的遗愿完成得如此圆满,罗贯中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欣喜。

    不过,他忽然想起一件事。

    这件事能成,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胡大老爷的点头。

    没有胡大老爷的首肯,就算其他官员识货,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发表。

    哪里能像现在这样,前天交稿,今天就能付梓。

    说到底,还是胡大老爷慧眼识珠。

    这份恩情,胡大老爷或许不在意,但罗贯中却不能忘。

    想到这里,罗贯中沉默片刻,开始在自己藏得最深的包裹里摸索起来。

    不多时,他从包袱的最内层摸出了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团。

    看着手中的布团,罗贯中眼中满是怀念地看了片刻,随后一咬牙,将其打开。

    布团包裹得极为严实,一层又一层,厚厚地包裹着。

    等到大半个床榻都铺满了布条后,终于露出了最里面的“宝物”真容。

    竟是一颗略带淡金色的珍珠。

    罗贯中怔怔地看着这颗老师留下的金珠,深吸了一口气,随后小心翼翼地将其放进荷包中。

    接着,他急匆匆地出门,找了一家在他看来靠谱的当铺,当了五十两银子后,转身走进了旁边的茶店。

    罗贯中取出四十两银子,买了两罐他从未见过的好茶,精心包装后,再次踏入了大唐周报社的大门。

    胡大老爷听说罗贯中又来了,不由得疑惑地眨了眨眼。

    稿子不是已经发了吗?

    就算要结算稿费,也不至于这么急吧。

    难道他把《三国演义》带来了,打算发表这部奇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若真是如此,那可就有趣了。

    师徒二人的作品同台竞技,文坛上必定会掀起一场。

    然而,当罗贯中被引入房中,双方寒暄过后,他一开口,便让胡大老爷无言以对。

    “胡大人,学生家境贫寒,本想买些好东西来感谢您。”

    “可学生把老师给的金珠当了,也只能买得起这两罐茶叶。”

    “学生知道,大人您位高权重,家中富庶,自然不会在意这些俗物。”

    “只是,这已经是学生能找到的,最能表达谢意的物件了,还请大人收下!”

    胡大老爷看着推到自己面前的两罐茶叶,心中一阵无奈。

    他抬头看了罗贯中一眼,又低头看了看茶叶罐上醒目的“胡”字印记,叹了口气。

    “小罗啊,你一番好意,本官本不该多说什么。”

    “不过以后就不必如此了!”

    “倒不是本官嫌弃你的东西,而是你买的时候也没打听打听?”

    “但凡你跟人打听一下,就会知道,你去的那家茶店就是本官开的啊!”

    “你买我家的东西送我,这不是瞎胡闹嘛?”

    “啊???”

    罗贯中一听胡惟庸这番话,顿时愣住了,再仔细一看。

    果然!

    那罐子上还印着一个醒目的“胡”字。

    虽然应天府姓胡的不止胡大老爷一人。

    但能把天南海北的极品、上品茶叶凑到一起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唯有胡大老爷,门生故旧遍布大明。

    他直接写信给那些在当地当父母官的学生,让他们给自己供货。

    每一笔都是实打实的买卖!

    不管采购价多贵,这边都要翻倍卖出去,根本不愁销路!

    当然了,这点小产业,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啊!

    罗贯中目光在茶叶罐与胡惟庸之间来回游移,反复打量,最终无奈地笑了笑,拱手说道:“大人,学生献丑了!”胡惟庸微微一笑,目光落在罗贯中身上,从他的衣着和面容便能看出他生活的窘迫,于是开口说道:“本官的大明周报社设有编辑和文书两个职位,工作内容相差无几。

    你虽无科举功名,但在写作,尤其是话本创作方面颇有造诣。

    因此,本官邀请你到报社担任文书一职,虽只是九品,但每月的俸禄加上奖金足以维持生计,你意下如何?”罗贯中一听,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

    他从未参加过科举,虽然读过不少杂书,也研习过四书五经,但若真去应试,未必能中。

    如今能跳过科举直接为官,何乐而不为?即便这官职低微,晋升空间有限,无法与那些手握大权、前途无量的官员相比,但罗贯中仍然心满意足。

    他甚至觉得大明周报社正是像他这样人的最佳去处。

    不用费心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只需与文字打交道便能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胡惟庸此举也不过是随手为之,见罗贯中生活艰难,便顺手相助罢了。

    至于他自己,呵呵,事情已了,正是辞官的好时机!

    ------------

    大明,应天府,坤宁宫内。

    平日里威严庄重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此时却完全没有的架子。

    他像懒汉一样斜倚在床榻上,一张绒毯搭在胸腹间,双脚高高翘起,二郎腿一摇一晃,嘴里还哼着不知名的小调,脸上满是兴致勃勃的笑容,手里正拿着一份在应天府赫赫有名的大明周报。

    “啧啧,皇后,你瞧瞧,这帮人肯定会凑在一起。”此时,皇后身着家居服,头上仅插着一支木钗,正坐在床榻边,眯着眼睛专心刺绣一块帕子。

    朱元璋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马皇后只是抬眼瞥了他一眼,并未放在心上。

    “怎么?看个话本还琢磨起那些事儿来了?”

    “你之前不是说,那些不过是江湖草莽的故事吗?”

    “怎么现在扯到那些事情上去了?”

    朱元璋被马皇后当面数落,不但没生气,反而笑呵呵地回应。

    “哈哈,没错,确实是草莽的故事,可这故事写得好啊!”

    “尤其是它不像那些酸儒那样咬文嚼字,咱看得轻松,而且还特别有意思。”

    “至于为什么咱能看出这故事以后会如何发展,那是因为咱当年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啊!”

    “这些老本事怎么能忘了呢?”

    “所以,咱一眼就看出来,这故事必然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

    “迟早的事罢了!”

    马皇后听着自家丈夫笃定的话语,丝毫不怀疑,只是停下了手中的活,转过身看向朱元璋。

    “那…这话本,你不该禁了?”

    “毕竟说的是那些事儿,到时候岂不是人心浮动,反而坏了大事?”

    朱元璋笑着摇了摇头。

    “皇后别急,这事其实之前惟庸已经派人跟咱说过了。”

    “那些人就算闹腾起来,到时候也会被招安,然后成为忠臣良将,为国效力!”

    “有这种结果在,自然不算坏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