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1章 三十文一份,知晓天下大事
    弄个有噱头的标题,拉扯一下情绪,弄些个排比句营造一下氛围而已。

    上辈子看网文和文案不知道看到过多少,如今稍稍一出手,那自然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关键是,他还没胡说,他写的可是实实在在的老朱的功绩来着。

    毕竟,老朱这人也确实是个传奇。

    而随着老朱的点头,这创刊号便正式定稿了。

    胡惟庸在报纸发行这件事上,一反常态,不再动用官场的熟人。

    他反而在城内找到了一群饥饿的乞儿。

    经过简单的梳洗,给他们每人穿上了一件背后写着“大明周报”的粗布衣裳。

    这些乞儿随即成为了大明周报社的员工。

    每天,他们从报社领取报纸,前往指定的地点叫卖。

    每卖出一份报纸,他们就能多一份收入。

    对于那些过去食不果腹的乞儿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第二天,当人们像往常一样走在街上,突然发现一群背着包袱的小孩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

    这些孩子穿着统一的衣服,边走边高声叫卖:“瞧一瞧看一看哪,陛下钦点的周报,三十文一份,知晓天下大事!”

    (本章完)

    ------------

    “嘿,那边那个小孩,给我来一份那什么报纸!”

    在应天府,街上十个人中至少有五个能与官员、勋贵或豪门大户攀上关系。

    论识字率,应天府也是大明最高的。

    因此,当一种打着朱元璋名号的新玩意儿出现时,愿意买单的人还真不少。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份新出的《大明周报》只需三十文。

    光是看到这厚厚一叠纸就知道,价格实在太便宜了。

    三十文平日里哪里能买到印有这么多字的书?

    心急的人一拿到报纸,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顿时惊呼出声:“嚯,这不得了啊!”

    看报的人惊讶也不奇怪,因为开篇就直击人心。

    《浅谈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不仅正大光明地写出了陛下的名讳,里面用词更是直白得令人咋舌。

    再看作者,原来是胡大老爷,那就不奇怪了。

    他老人家与陛下的交情,写出这样的文章也不足为奇。

    说不定,这文章还是陛下点头后才发出来的呢。

    不得不说,能得出这种结论的人,还真是聪明。

    朱元璋确实亲自过目并认可了胡惟庸的奏章,否则胡惟庸这番献媚岂不是徒劳无功?

    随着这批报纸像沸油泼水般在应天府引起轰动,最热闹的场所非茶楼莫属。

    茶楼向来是文人和闲人最钟爱的消遣之地。

    能够来此的人,不仅闲暇充足,而且财力充裕,几乎人人都识文断字。

    因此,报纸一经面世,这里的人们便人手一份。

    一边阅读,一边纷纷议论。

    “啧啧,有趣得很,全文用大白话叙述,却把事情讲得明明白白,虽然少了些端庄工整,但却更容易理解了!”

    “呵呵,文若兄也不想想这是何人手笔,胡相爷出手,哪次不是独具匠心?”

    “哦,说得也是,这位的确是奇才,瞧瞧他写的文章吧!”

    “嚯,这是在拍陛下的马屁啊,也就只有他能如此直白地拍马屁了,换做别人,恐怕要被士子们堵门痛骂!”

    “没错,这胡相爷真是毫不顾忌颜面,就这么直来直去地拍马屁,还让我们大家都看,如何?”

    “如何?当然好啊!在座的各位,谁家里没个上朝的亲戚,这皇帝的马屁谁不想拍?”

    “哈哈哈哈,浩存兄说得有理,若是方便,其实我们也想拍拍这个马屁啊!”

    “别被一叶障目了,看看报纸的其他版面,你们就会发现,这东西的用意可不仅仅是拍马屁!”

    “……”

    随着一阵沉默和翻阅报纸的声音,众人再次发出感叹。

    “哈哈,还真是老夫一叶障目了,胡相爷主持的这报纸确实非同凡响。”

    “老夫对这个物价部分特别感兴趣,家里有几份产业,平日里对这物价略知一二,今天早上刚看过报价,竟然和报纸上的一模一样!”

    “哦?那岂不是说以后府上的下人没法在采购上糊弄我们了?”

    “你个老匹夫琢磨了半天就琢磨出这点作用来?简直羞与你为伍!”

    “呸!你个老狗,你难道比老子聪明多少?”

    “哼,你懂个屁,你刚才没听老夫说吗?老夫本身有产业在此,都是今早才收到的消息,可这报纸明显是提前编撰的,可今日的报纸却半点不差,这意味着什么?”

    “什么意味着什么?不就是府上采购那点事儿嘛!”

    “哈哈哈,老刘,你这脑袋真是转不过弯来!浩存兄的意思是,以后家里有生意产业的,可以照着这上面的消息来办!”

    “哎哟,原来还有这用处!老家伙,今天这点心茶水我请了,算是给你赔个不是!”

    “哼,老夫会在意你这点小钱?不过既然你愿意掏,那我也就不客气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李善长此时也正拿着一份报纸仔细翻阅。

    “老郑,你对这报纸有什么看法?”

    作为李善长的得力谋士,老郑自然要与他一同商议对策。

    如今胡惟庸虽然已经退位,但声势却愈发壮大。

    但凡涉及胡大老爷的事,李善长都会找老郑商量一番。

    今天正巧,老郑出门闲逛时,碰上了卖报的孩子。

    他只看了一眼,便急忙买了三份,匆匆赶回韩国公府。

    现在李善长手中的这份,正是老郑掏钱买的。

    “主公,这报纸不可小觑啊!”

    “或许其中还有我们没看透的算计,但至少表面上,有了这报纸,胡惟庸能拉拢多少人?”

    “不说别的,单是这后面的征稿启事,投稿不仅能扬名,还能赚钱。”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无数急于成名、急于赚钱的士子,争先恐后地与胡惟庸联系上。”

    “甚至,不仅仅是士子,官员中也一定有不少想要出头的。”

    “而眼下,这位胡大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平台!”

    老郑这番话一出,李善长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

    真是没天理了。

    胡惟庸明明已经从丞相位上退下,为何反而更加顺风顺水?

    难道这一切都在他的算计之中?

    李善长刚冒出这个念头,便立刻将其打消。

    毕竟,这想法太过骇人。

    另一边,刘伯温也在看报。

    只不过,他看得津津有味。

    “啧啧,这胡惟庸还真是心思多,居然弄出这么个玩意儿!”

    “嗯,不说别的,这话本倒是挺有意思。”

    “妈的,你写得好好的,怎么不写完呢?这让人看一半留一半的,真是缺德!”

    李善长一边抱怨着断章狗,一边继续兴致勃勃地阅读后面的内容。

    诗词、物价、时事……

    报纸上的每一部分,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不得不说,这玩意儿真是打发时间的好东西。

    (本章完)

    ------------

    对于许多人来说,今天出现的《大明周报》确实是个解闷、打发时间的好玩意儿。

    但对某些人来说,这报纸却代表着一个巨大的机会。

    原因无他,报纸上刊登的征稿启事实在太过诱人。

    要求很简单,只要你是大明百姓。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可以将字迹工整的稿件投递到大明周报社。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杂记,只要质量不错,都可以刊登在报纸上。

    而最吸引人的,是待遇。

    稿费自不必说,胡大老爷为了早日从报社解脱,同时也为了收到优秀稿件,给出的稿酬相当可观。

    当然,这时候还不叫稿酬,而是文雅地称为润笔。

    不同于后世习惯按“千字”计价,这时候可没有那些大水喉出现。

    这年头能写几百上千字的都算不错了。

    因此,胡大老爷非常贴心地重新设定了一个单位:每百字xx文。

    没错,胡大老爷这里,是按每一百字算一次稿酬的。

    管其他人怎么弄,反正按照胡大老爷的想法,写手嘛,多给几块钱也亏不了本。

    当然,这个稿酬计价方式针对的是时文和话本一类的长篇文。

    像诗词歌赋这些,则是直接按篇计价的。

    如今陛下已经批准了,胡大老爷还有什么好避讳的。

    干呗!

    当然,真正重要的是,怎么把报纸的销量提上去。

    对于胡大老爷来说,报纸的质量暂时还能稳住,但怎么尽快扩大销量,就是他需要琢磨的事了。

    依照他上辈子大概了解的知识来看,最初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手里有点闲钱、识字的中产。

    这时的中产,与后来那些只有一套房子,整日如狗般疲于奔命,还得偿还房贷、车贷的白领截然不同。

    这一时代的中产,绝大多数家中拥有百亩以上的田地,确保每年都能收取地租。

    不仅如此,许多人还在应天城内拥有其他资产。

    这些产业和土地,都是能够传承给后代的。

    因此,这些人自然成了最初的客户群。

    然而,若要扩大销量,仅靠他们显然是不够的。

    胡惟庸此刻所思考的,是如何在普通百姓中提升产品销量。

    他所说的普通百姓,指的不是那些整年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人。

    那些人既无能力也无心思在报纸这种“奢侈品”上消费。

    真有闲钱,他们更愿意添置些生活用品。

    哪怕是一撮盐、一块布,也比报纸来得实在。

    毕竟,他们大多不识字,不是吗?

    所以,这些人至少暂时不在胡大老爷的销售目标之内。

    他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识字的乡绅与乡贤。

    这些人其实在大明各地并不少见。

    他们有的是辞官回乡的,有的是考取功名后暂时未仕的。

    还有的,则是因为种种家庭原因,本可做官却选择不去的人。

    总的来说,这些人有两个共同点:家中有地,地方上有声望,并且或多或少与官场有联系。

    这些人不论主动还是被动,表面上只是在乡间或城里处理些家族事务,似乎无所事事。

    但实际上,他们不仅财富丰厚,在当地也备受尊重。

    很多时候,“皇权不下乡”这句话,正是形容这些乡绅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治。

    这些人无疑是胡大老爷最佳的销售对象。

    稍加琢磨他们的喜好就能明白。

    老男人嘛,一是喜欢吹嘘,二是喜欢看美女。

    看美女的事,报纸暂时无法满足,但吹嘘的事,报纸倒是能帮上忙。

    这不,时文板块既要有那种“替人发声”的情感引导文章,同样也要有那种看似高端、用词考究、充满格调的“专业文章”。

    这些做法一方面是在读者心中树立起专业、权威的形象,另一方面则是方便读者在看完后拿去炫耀。

    胡惟庸非常清楚后世有多少人靠着网上看到的段子和各种“无关紧要”的知识,吹得天花乱坠。

    幼稚吗?

    但确实很爽啊!

    喜欢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请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