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困扰王阿姨许久的胃痛
    经治疗便秘的李阿姨介绍,前来寻找白骄阳医生的黄阿姨,一进诊室,见到白医生就喋喋不休的倾诉了起来。

    原来是黄阿姨近两年一直胃脘区疼痛,先期经过多方治疗,有中医,有西医,也经过许多检查,包括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是阴性,胃脘部的检测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但是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病情反反复复,时轻时重,最近两个月以来病情有所加重。一直持续性的治疗。

    按照胃病治疗无效,又有医生考虑是冠心病造成的,胃部区的辐射疼痛。是给予治疗心脏的药物。复方丹参滴丸,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黄阿姨服用近一周以来仍然无明显效果。

    这反复的治疗让黄阿姨心生烦恼,心情抑郁,难道我得了什么重大的疾病吗?为什么一直找不到原因?什么药都吃了,什么检查都做了,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胆彩超也曾做过,只是显示胆囊壁粗糙,其余没有太多的提示。医生说,老年人大部分都是这种状况,胆囊壁的毛糙。

    那我到底是什么病呢?整天到处求医问药,恰巧前一段时间去李阿姨那里看望李阿姨,这就被李阿姨推荐来了。

    白骄阳医生,认真的给黄阿姨把了把脉,又仔细的看了看舌苔,又非常认真的仔细的做了一下体格检查,经过仔细的反复的确认,黄阿姨胆囊区确实存在轻微的触压反应和疼痛。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冠心病和胃病治疗都没有效的情况下,黄阿姨的疼痛是不是就是有胆囊病变引起来的呢?黄阿姨胆囊区后背反射性的区域仔细触压,也有疼痛点沉重感酸胀感。

    迷雾重重,症状交织如乱麻

    主诉:反复胃脘部胀痛2年,加重伴胸闷、嗳气1月,外院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冠心病」,服奥美拉唑、丹参滴丸无效。

    刻下症:胃脘胀闷连及右胁,食后加重,晨起口苦,大便黏腻,夜眠差,舌暗苔黄腻,脉弦滑。血压130/80hg,心率78次/分,心肺听诊无异常,墨菲征弱阳性(易被忽视)。

    辅助检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心电图st段轻度压低;腹部b超:胆囊壁毛糙,胆汁透声差(报告结论:胆囊炎可能)。

    白骄阳医生记录:外院聚焦胃与心,却漏看「右胁连胃脘」的定位(胆经循行区)、「口苦、墨菲征」的胆病信号。老年人胆囊炎常因痛阈高、症状不典型被掩盖。

    处方调整:

    - 原外院用药:奥美拉唑(抑酸)、丹参滴丸(活血)——暂不停用,加「柴胡12g+郁金10g+茵陈15g」利胆组方,试探性激活胆道动力。

    - 病情分析:胃脘痛≠胃病,右胁牵涉痛、口苦是胆病「信号灯」,b超结果已提示胆囊病变,却被临床归因于「胃炎放射性痛」。

    于是白医生,就按照胆囊病变给黄阿姨拟定处方,开具中药,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斟酌,与拟定好了一张处方。

    慢性胆囊炎

    肝胆瘀阻证

    中药处方

    柴胡郁金汤

    处方来源

    本方宗《伤寒论》“疏肝利胆、活血通络”之旨,结合当代临床经验化裁而成。针对老年人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以“理气破瘀、利胆通络”为核心,兼顾健脾护正,防攻伐伤正之弊。

    【具体处方】

    柴胡9g 郁金12g 川芎10g 丹参15g

    香附10g 木香9g 枳壳10g 青皮9g

    茵陈15g 黄芩10g 栀子9g 金钱草30g

    鸡内金12g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5g

    赤芍12g 桃仁9g 红花9g 延胡索12g

    白芍15g 炙甘草6g

    (注:上药以水1500l,浸泡30分钟,文火煎煮40分钟,取汁400l,分早晚两次温服,14天为一疗程。)

    【药物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解析】

    一、君药:疏肝利胆,破瘀通络(直达病位,攻邪为主)

    1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 功能: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为肝胆经引经药。《本草纲目》称其“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 现代药理:含柴胡皂苷,可抗炎、调节免疫,抑制胆囊平滑肌痉挛,促进胆汁分泌。

    2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 功能: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利胆退黄。《本草汇言》谓其“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也”,善治气滞血瘀之痛。

    - 现代药理:挥发油成分可松弛胆管括约肌,增加胆汁流量,抗肝纤维化,改善微循环。

    3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 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走血海,疏通肝胆瘀滞。

    - 现代药理:川芎嗪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胆囊壁炎症水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4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

    - 功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养血安神。《本草便读》言其“能破宿血,生新血”,化瘀而不伤正。

    - 现代药理:丹参酮类成分抗氧化、抗纤维化,改善胆囊局部微循环,促进损伤修复。

    二、臣药:理气行滞,清热利胆(辅助君药,通利三焦)

    1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 功能: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为“气病之总司”。《本草纲目》称其“利三焦,解六郁”。

    - 现代药理:挥发油可抑制胃肠及胆囊平滑肌过度收缩,缓解胆绞痛。

    2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 功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善行三焦气滞,尤长于疏利肝胆脾胃之气。

    - 现代药理:木香内酯能促进胆囊收缩,增强胆道蠕动,加速胆汁排泄。

    3 枳壳(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

    - 功能: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破气除痞,与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

    - 现代药理:挥发油成分可增强胃肠动力,间接改善胆道排泄功能。

    4 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 功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力猛善破,专治肝经气滞血瘀之重症。

    - 现代药理:含柠檬烯,可利胆、抗炎,调节胆道压力。

    5 茵陈(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 功能: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治黄疸要药,《本草拾遗》载其“通关节,去滞热”。

    - 现代药理:茵陈蒿酮能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繁殖。

    6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经)

    -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肝胆湿热,与柴胡配伍,成“柴胡黄芩汤”核心,和解少阳。

    - 现代药理:黄芩苷抗炎、抗菌,抑制胆道感染时的内毒素释放,保护肝细胞。

    7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 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通利三焦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出。

    - 现代药理:栀子苷可利胆、利尿,降低血清胆红素,改善胆汁成分比例。

    8 金钱草(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 功能: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为肝胆结石、湿热黄疸要药。

    - 现代药理:含酚性成分,促进胆汁分泌,溶解胆色素结石,抑制结石形成。

    9 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 功能: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医学衷中参西录》称其“为消化瘀积之要药”。

    - 现代药理:含胃激素,增强胃黏膜屏障,促进胆酸分泌,辅助溶解胆固醇结石。

    三、佐药:健脾护正,化瘀通络(兼顾虚实,防耗伤正气)

    1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

    - 功能:健脾益肺,养血生津,扶助正气,防理气破瘀药耗气伤阴,体现“攻补兼施”。

    - 现代药理:党参多糖调节免疫,改善老年患者气虚状态,促进胆囊黏膜修复。

    2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 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与党参相伍,增强脾胃运化,杜绝生湿之源。

    - 现代药理:挥发油成分保护胃黏膜,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胆-胃反流。

    3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 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与白术配伍,健脾祛湿,使湿热从小便去,为“培土生金”之佐。

    - 现代药理:茯苓多糖增强免疫,茯苓酸抗炎,改善肝胆湿热所致的水肿渗出。

    4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 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与白芍相伍,一散一收,活血而不伤阴,柔肝而不碍滞。

    - 现代药理:芍药苷抗炎、抗血栓,抑制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预防粘连。

    5 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

    - 功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善破血结,《本草经疏》谓其“主瘀血血闭,瘕瘕邪气”。

    - 现代药理:苦杏仁苷抗炎、抗纤维化,改善胆囊壁微循环障碍,软化瘢痕组织。

    6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

    - 功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与桃仁相伍,增强破血逐瘀之力,专治久病入络之瘀。

    - 现代药理:红花黄色素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胆囊缺血性损伤。

    7 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经)

    - 功能:活血,行气,止痛,“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本草纲目》)。

    - 现代药理:延胡索乙素中枢镇痛,缓解胆绞痛,减少哌替啶类药物依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