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76章 北齐谯州刺史徐睿
    徐睿,北齐时期地方官吏,其名于史书中虽仅寥寥数笔,却如沧海遗珠,折射出南北朝乱世中基层官员的履职图景。史载其“性平和,勤于政事”,曾任谯州刺史,终因病卒于任上,是北齐帝国官僚体系中无数默默奉献者的缩影,亦是支撑王朝运转的坚实基石。

    北齐承东魏之基,立国于南北朝分裂动荡之时,疆域囊括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北部等地,境内州郡林立,地方治理的优劣直接关乎政权稳定。谯州,地处北齐南部边境,毗邻南朝梁、陈疆域,既是军事防御要冲,亦是南北文化交融之地,此地吏治难度远超内地州郡。徐睿能被委以谯州刺史之职,足见北齐朝廷对其能力的认可。

    “性平和”是徐睿最为鲜明的性格特质,这在南北朝时期尤为难得。彼时官场风气浮躁,不少官员或刚愎自用、鱼肉百姓,或因循守旧、推诿塞责,而徐睿待人接物温和谦逊,处理政务时不喜用苛政峻法,更倾向以情理服人。据地方史志零星记载,其到任谯州之初,恰逢当地因连年兵灾出现流民潮,部分官吏主张强行驱逐流民,以防生乱。徐睿却力排众议,提出“抚流民以安地方”之策,他亲自前往流民聚集之地,询问疾苦,承诺为其分配闲置土地、提供种子农具,同时晓谕当地豪强不得趁机兼并土地、欺压流民。在他的协调下,流民得以安定,不少人开垦荒地、恢复生产,谯州境内的社会秩序迅速稳定。

    “勤于政事”则是徐睿履职的核心准则。作为刺史,他需统辖谯州军政、民政、司法等诸多事务,却从不懈怠。每日清晨,他便召集属吏商议政务,对百姓上报的诉求逐一核实处理;午后则常轻车简从,深入乡村田间,考察农情、倾听民意。有史料提及,谯州境内有一条灌溉渠道因年久失修,每逢雨季便泛滥成灾,旱季则农田缺水,当地百姓深受其苦。徐睿得知后,当即组织人力物力修缮渠道,他不仅亲自勘察渠道走向、制定修缮方案,还时常到施工现场督查进度,与工匠、民夫一同劳作。历时三个月,渠道修缮完工,灌溉农田数千亩,谯州百姓为感念其功,私下称此渠为“徐公渠”。

    在司法治理上,徐睿亦秉持公正勤勉之道。南北朝时期律法严苛,且地方司法常受权贵干预,冤假错案频发。徐睿到任后,亲自审阅积压案卷,对存疑案件逐一重审。一次,有乡民因争夺田产互诉至州府,前任官吏因收受一方贿赂,将田产判给豪强。徐睿重审时,仔细核查地契、询问邻里,最终查明真相,将田产归还原主,并严惩了受贿官吏。此事在谯州境内传开后,百姓皆称其“徐青天”,不少此前因畏惧权贵不敢申诉的民众,也纷纷前往州府反映问题,徐睿始终耐心接待,秉公处理,谯州的司法风气为之一新。

    除政务、司法外,徐睿对地方教育与民生福祉亦颇为关注。他发现谯州因战乱影响,学校荒废、学子稀少,便下令修复州学与县学,聘请饱学之士担任教官,同时减免学子赋税,鼓励百姓送子弟入学。在他的推动下,谯州文风渐盛,不少寒门子弟得以接受教育。此外,他还下令在州城及各县城设立“惠民药局”,召集民间医师坐诊,为贫困百姓免费施药,极大缓解了当地百姓就医难的问题。

    徐睿在谯州任上,始终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未曾有过半分懈怠。长期的勤政劳累,加之谯州地处边境、气候湿热,他的身体逐渐垮掉,却仍坚持处理政务,直至卧床不起。临终前,他仍召集属吏,叮嘱其务必继续修缮水利、安抚百姓,切勿因自己离世而荒废政务。史载其“因病卒于任上”,消息传出后,谯州吏民无不悲痛,百姓自发罢市三日,前往州府悼念,不少人甚至哭倒于街头。

    徐睿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流传千古的豪言壮语,他只是北齐时期无数基层官员中的一员。在史书中,他仅留下姓名、官职与“性平和,勤于政事”的简短评语,却用一生的尽职尽责,诠释了何为“父母官”。北齐王朝虽仅存在二十余年便走向覆灭,但其短暂的存续,正是依靠无数如徐睿这般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基层官员,他们如同帝国机器上的螺丝钉,虽微小却不可或缺,以自身的勤勉与担当,支撑着王朝在乱世中艰难运转。徐睿的事迹,不仅是北齐吏治的一个缩影,更成为后世为官者的典范,警示着每一位执政者:唯有心怀百姓、勤于政事,方能赢得民心、稳固根基。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徐氏略记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