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49章 连取近
    连取近:比断舍离更重要的“成长加法”——在连接中汲取,在靠近中向上

    引言:我们总在“做减法”,却忘了“加什么”

    提起“断舍离”,我们都不陌生:断无用的社交,舍冗余的物品,离消耗的执念——它像一把剪刀,帮我们剪掉生活里的“枯枝败叶”,让日子变得清爽。但很多人剪完之后,却陷入了新的迷茫:

    - 断了无效社交,却不知道该和谁建立新的连接,最后还是孤身一人;

    - 舍了闲置的物品,却没给生活装进有价值的东西,家里依旧空荡荡;

    - 离了负面的执念,却没找到正向的目标,心里还是没着没落。

    就像一间屋子,断舍离帮我们清空了垃圾,却没告诉我们该摆什么家具、挂什么画——最后屋子是干净了,却失去了“家”的温度。

    其实,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只减不加”,而是“先减后加”:断舍离负责“清空”,而我们今天要聊的“连取近”,负责“填充”——连有益的人事物,取有用的智慧能量,近正向的目标心态。它不是断舍离的“对立面”,而是“互补面”:断舍离帮我们“告别错的”,连取近帮我们“遇见对的”;断舍离让我们“轻装上阵”,连取近让我们“满载前行”。

    接下来,我们会用“定义拆解+比喻具象+案例佐证+方法落地”的方式,把“连取近”讲透——让你不仅知道“该断什么”,更知道“该连什么、取什么、近什么”,真正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一、什么是“连取近”?三个字,补全成长的“减法缺口”

    “连取近”的核心,是对应断舍离的“断、舍、离”,做“正向的加法”:

    - 断舍离的“断”,是“切断劣质连接”(比如消耗你的朋友、无意义的聚会);“连取近”的“连”,是“连接优质关联”(比如滋养你的圈子、有价值的合作)。

    - 断舍离的“舍”,是“舍弃冗余负担”(比如用不上的物品、没用的信息);“连取近”的“取”,是“汲取有用养分”(比如能提升的知识、可借鉴的经验)。

    - 断舍离的“离”,是“远离负向执念”(比如“我必须完美”的焦虑、“别人都比我好”的自卑);“连取近”的“近”,是“靠近正向能量”(比如“我能进步”的信心、“慢慢来也可以”的从容)。

    我们先做第一个比喻:“连取近”就像给植物“选对生长环境”。

    断舍离是“拔掉植物周围的杂草、移走挡光的石头”(清除障碍);而“连”是“把植物种在有优质土壤的地方”(连接好环境),“取”是“给植物浇富含养分的水、施适合的肥”(汲取好营养),“近”是“让植物晒到充足的阳光”(靠近好能量)。只有先清障碍,再给滋养,植物才能长得茂盛——人也是一样,先断舍离减负担,再连取近加养分,才能真正成长。

    1 连:不是“盲目社交”,而是“连接优质关联”

    “连”的核心是“筛选后的正向连接”——不是“认识越多的人越好”,而是“连接能给你滋养、帮你成长的人事物”。它分三种:

    - 连接正向的人:比如能鼓励你“你能做好”的朋友,能教你方法的前辈,能和你并肩奋斗的伙伴;

    - 连接有价值的事:比如能提升技能的工作项目,能丰富认知的读书活动,能锻炼心态的志愿行动;

    - 连接滋养的环境:比如充满“我们一起进步”氛围的公司,能让你静下心来的图书馆,能让你感受到温暖的家庭氛围。

    就像作家周国平说的:“独处是自我的回归,而好的交往是自我的延伸。”“连”就是“好的交往”——它不是消耗你的精力,而是拓展你的边界;不是让你变得迎合,而是让你变得更像自己。

    2 取:不是“贪多求全”,而是“汲取有用养分”

    “取”的核心是“精准后的有效汲取”——不是“什么都学、什么都要”,而是“只拿对自己有用、能转化为成长动力的东西”。它也分三种:

    - 取知识:不是“刷100个短视频”,而是“读一本能解决你问题的书”;不是“学10个零散的技巧”,而是“深耕一个能帮你谋生的技能”;

    - 取经验:不是“听别人说100句大道理”,而是“借鉴前辈踩过的坑、总结的方法”;不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而是“拆解他成功里可复制的步骤”;

    - 取能量:不是“靠别人的夸赞获得短暂快乐”,而是“从别人的坚持里看到‘我也能行’的信心”;不是“依赖别人的帮助”,而是“从别人的独立里学到‘我能自己解决’的勇气”。

    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只有转化为行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取”就是“转化前的筛选”——它不是让你囤积知识,而是让你找到“能解决自己问题”的知识;不是让你收集经验,而是让你找到“能帮自己少走弯路”的经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 近:不是“强行靠近”,而是“贴近正向能量”

    “近”的核心是“自愿后的正向奔赴”——不是“强迫自己变成别人”,而是“主动靠近能让你变得更好的心态、目标和环境”。它同样分三种:

    - 近正向心态:比如遇到挫折时,靠近“这是成长的机会”的想法,而不是“我真倒霉”的抱怨;比如面对差距时,靠近“我能慢慢追上”的从容,而不是“我永远赶不上”的焦虑;

    - 近清晰目标:比如不是“我想赚钱”的模糊愿望,而是“我想通过做设计,3年内月薪达到2万”的具体目标;比如不是“我想变好”的空泛期待,而是“我想每天读30分钟书,提升表达能力”的明确计划;

    - 近滋养环境:比如不是“待在充满抱怨的宿舍”,而是“去能让你专注的自习室”;比如不是“刷充满焦虑的朋友圈”,而是“看能给你启发的纪录片”。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近”就是“心的改变”——它不是让你逃离现实,而是让你主动选择“能让心变得更积极”的方向;不是让你盲目乐观,而是让你在靠近中慢慢找到“变好的力量”。

    二、连:好的连接,是成长的“助推器”

    断舍离帮我们“断了消耗的社交”,但如果不“连”上滋养的关系,我们还是会陷入孤独;断舍离帮我们“断了无意义的事”,但如果不“连”上有价值的事,我们还是会陷入迷茫。“连”不是“填补空白”,而是“找到能拉着你向上的手”。

    我们做第二个比喻:“连”就像给手机“连优质wifi”。

    劣质wifi(消耗的连接)会让手机卡顿、耗电,甚至泄露信息;而优质wifi(滋养的连接)会让手机流畅运行,能快速下载需要的文件,能顺利和别人视频通话。人也是一样,连对了人事物,成长会像“下载文件”一样快;连错了,只会像“卡顿的手机”一样,耗着精力却没进展。

    案例1:考研党小林的“圈子连接”——从“一个人焦虑”到“一群人坚持”

    小林决定考研时,一开始是“一个人战斗”:每天在宿舍复习,室友要么打游戏,要么聊八卦,还总说“考研太难了,你肯定考不上”。小林越复习越焦虑,甚至想过放弃——这就是“断舍离没做,也没连对圈子”的状态。

    后来,小林做了两件事:

    1 断舍离:减少和室友聊“考研没用”的话题,每天除了睡觉,很少待在宿舍;

    2 连优质:加入了学校的“考研自习室”,还加了一个“二战上岸学长群”。

    在自习室里,她遇到了一群和自己一样努力的人:有人早上6点就到,有人晚上11点才走,没人说“考研难”,只会互相问“这道题你会吗”“今天你复习到哪了”。在学长群里,学长会分享“如何做英语阅读”“政治大题怎么背”,还会说“我去年这个时候也焦虑,坚持下来就好了”。

    慢慢的,小林不焦虑了——她不再是“一个人扛”,而是“一群人一起走”。她会和自习室的同学互相监督早起,会和学长请教不懂的问题,甚至会帮同学讲解自己擅长的专业课。最终,小林考上了目标院校,她说是“好的圈子,拉着我走过来的”。

    关键启示:对普通人来说,“连”的核心是“找到和你同频的人”——你想考研,就去连“也在考研的人”;你想减肥,就去连“也在减肥的人”;你想创业,就去连“也在创业的人”。同频的人不会消耗你,只会和你一起“往更好的方向走”。

    案例2:任正非的“人才连接”——从“小作坊”到“华为帝国”

    1987年,任正非创办华为时,只是一个“3个人的小作坊”,做的是交换机的代理生意。当时,中国的通信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很多企业都在“代理国外产品”,但任正非知道:“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早晚会被淘汰。”

    他做的第一个关键决策,就是“连优质人才”:

    - 当时国内懂通信技术的人很少,任正非就跑到高校里“挖人”——他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找到通信专业的教授,说“华为想做自己的交换机,需要你们的帮助”;

    - 他还去国外“连技术专家”——1993年,他花高薪请来了美国ib的专家,帮华为做管理改革;后来,又请来了德国、日本的技术团队,帮华为研发5g技术。

    有人问任正非:“为什么花这么多钱请外人?”他说:“好的人才,能帮华为少走10年弯路。”正是因为“连”上了这些优质人才,华为才能从“代理产品”走到“自主研发”,从“小作坊”走到“全球5g领域的领导者”。

    任正非曾说:“华为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群优秀人才的成功。”这句话正是“连”的精髓——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连接一群优秀的人,就能聚合成“改变行业”的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