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48章 正执养护
    正执养护:重塑自我认同,让成长自带“续航力”

    引言:我们为何总在“自我消耗”里打转?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

    一个孩子每天熬夜刷题,却总在看到成绩单时崩溃——“我怎么这么笨,连这点题都做不对”;

    一个职场人全年无休加班,却在领导一句“你做得还不够好”后,瞬间没了动力,连简历都不敢更新;

    一个创业者熬过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却因为合伙人一句“咱们根本成不了”,悄悄关掉了坚持了3年的公司。

    我们总以为“不够努力”“能力不足”是成长的绊脚石,却忽略了一个更隐蔽的问题:我们的“自我认同”,早已在无数次负反馈里被磨成了碎片。就像一辆没油的汽车,哪怕方向盘再正、油门踩得再狠,也跑不远;更像一株被冰雹反复砸打的幼苗,刚冒出一点新芽,就被否定的寒风掐断。

    而今天要聊的“正执养护”,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它不是“盲目自信”,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套“先锚定正向自我,再用正反馈滋养,用屏障隔绝伤害”的成长逻辑。从学生到创业者,从普通人到商业大佬,那些能持续成长的人,本质上都是“正执养护”的践行者。

    接下来,我们会用定义拆解、比喻具象、案例佐证、语录点睛的方式,把“正执养护”讲透——让你不仅能懂,更能直接用在自己的生活里。

    一、什么是“正执养护”?三个核心,撑起成长的“骨架”

    在解释“正执养护”前,我们先厘清一个误区:它不是“执着于错误的事”,也不是“拒绝所有批评”。它的核心是“围绕正向自我认同,做‘滋养’和‘守护’的动作”,具体拆成三个部分:“正执”为根,“养”为滋养,“护”为守护。

    我们先做第一个比喻:“正执养护”就像培育一棵果树。

    “正执”是果树的“主根”——必须扎得“正”(正向、积极),比如“我能种出甜果子”“我有耐心等它结果”;如果根扎歪了(比如“我肯定种不好”“这树早晚死”),再怎么浇水施肥都没用。

    “养”是给果树“浇水、晒太阳、施肥”——对应正反馈,比如看到新芽时告诉自己“我种对了”,结出小果子时说“再等等就更甜了”,这些正向信号会让根扎得更深。

    “护”是给果树“除草、挡冰雹、防虫害”——对应远离负反馈,比如赶走说“这树根本不结果”的人,挡住“你肯定没天赋”的冷风,避免主根被破坏。

    只有根正、养足、护好,果树才能结出甜果子;同理,只有“正执”锚定、“滋养”到位、“守护”及时,我们的成长才能不内耗、不跑偏。

    1 正执:不是“盲目执念”,而是“正向的自我锚点”

    “正执”的核心是“正确的执念”——不是“我必须一天赚100万”的急功近利,也不是“我永远不会错”的傲慢,而是“基于事实的正向自我认同”:

    - 它是“我现在数学差,但我能学会”(承认现状,不否定能力);

    - 它是“我现在公司小,但我能把产品做好”(接受阶段,不否定方向);

    - 它是“我现在没存款,但我能慢慢攒出第一桶金”(面对现实,不否定未来)。

    简单说,“正执”是“我知道现在不够好,但我相信自己能变好”的信念。它像航船的“罗盘”——哪怕遇到风浪,只要罗盘不偏,就不会迷航。

    思想家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里的“志”,本质就是“正执”的雏形:不是“我要当大官”的功利目标,而是“我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的正向锚点。没有这个锚点,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被外界的评价、暂时的失败吹得东倒西歪。

    2 养:不是“虚假夸赞”,而是“正反馈的持续输入”

    “养”是“用正反馈滋养正执”——不是“你什么都对”的盲目吹捧,而是“看到努力、肯定进步、强化价值”的具体反馈。它分两种:

    - 外界正反馈:老师说“你这道题的思路比上次清晰”,老板说“你这次方案的细节很到位”,朋友说“你坚持健身的样子真酷”;

    - 自我正反馈:“我今天比昨天多背了10个单词”“我今天主动和客户沟通,没像以前一样紧张”“我今天没因为别人的否定而崩溃”。

    这些反馈就像给手机“充电”——每一次正反馈,都是给“正执”充一次电;如果长期没有正反馈,“正执”的电量就会耗尽,人就会陷入“我不行”的自我怀疑。

    哲学家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正反馈”,就是让我们“愿意起舞”的动力——当你知道“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进步被认可”,才会更愿意坚持,更敢于尝试。

    3 护: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主动筛选成长环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护”是“隔绝会摧毁正执的负反馈源”——不是“听到批评就躲”,而是“分清‘建设性批评’和‘破坏性否定’”:

    - 建设性批评是“你这次方案的逻辑有点乱,可以试试先列框架”(指出问题,给方法);

    - 破坏性否定是“你怎么连方案都做不好,真是没天赋”(否定人格,没解决方案)。

    “护”的核心,就是远离“破坏性否定”的人或环境——哪怕他们说的是“事实”(比如“你现在工资确实低”),但如果带着“你这辈子就这样了”的恶意,就要主动拉开距离。

    投资家巴菲特说:“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这句话的底层逻辑,也是“护”——不被市场的恐慌情绪(负反馈)带偏,守住自己的投资逻辑(正执)。对个人成长来说,“护”就是不被他人的否定情绪(负反馈)带偏,守住自己的正向自我认同(正执)。

    二、正执:没有“正向锚点”,再努力都是“原地打转”

    “正执”是“正执养护”的根——根扎得正,后续的“养”和“护”才有意义。如果根扎歪了(比如“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我这辈子只能打工”),哪怕每天熬夜学习、拼命加班,也只会在“自我否定”里消耗自己。

    我们先做第二个比喻:“正执”就像手机的“系统内核”。

    如果内核是“流畅、稳定”的(正向自我认同),哪怕装的app(知识、技能)暂时少一点,也能慢慢更新、越用越顺;如果内核是“卡顿、崩溃”的(负向自我认同),哪怕装再多高端app,也会频繁闪退、无法使用。

    接下来,我们用3个不同领域的案例,看“正执”如何决定成长的方向:

    案例1:学生小李的“数学逆袭”——从“我是数学差生”到“我能学好数学”

    小李上初二时,数学常年不及格。每次考完试,家长都会说“你怎么这么笨,隔壁小明每次都考90分”,老师也总把他叫到办公室:“你是不是上课没听讲?这么简单的题都错。”

    久而久之,小李的“正执”完全歪了——他认定“我就是数学差生,再怎么学也没用”。哪怕上课听懂了,做题时也会下意识想“我肯定算错”,最后真的算错;哪怕偶尔考及格,也会觉得“只是运气好,下次肯定不行”。

    后来,班里换了一位数学老师。第一次批改作业时,老师在小李的错题旁写了一句:“你的解题思路是对的,只是最后一步算错了,再细心一点就能对!”

    小李愣住了——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关于“数学”的正向评价。之后,老师每次找他谈话,都不说“你要考多少分”,而是说“你这次比上次多对了2道题,进步很大”“你这个辅助线画得很巧妙,比很多同学都厉害”。

    慢慢的,小李的“正执”开始往正方向转——他开始觉得“ aybe我不是数学差生,只是没找到方法”。他会主动把错题整理成错题本,每次做对一道题,就给自己打个勾;每次遇到难题,也会想“老师说我思路对,再试试”。

    半年后,小李的数学考到了82分。他在日记里写:“原来我不是笨,只是之前没人告诉过我‘我能行’。”

    关键启示:对学生来说,“正执”就是“我能学好某门课”的信念。如果外界一直否定,这个信念会被摧毁;但只要有人给一点正向锚点,就能慢慢重建,进而驱动行为改变。

    案例2:创业者马云的“互联网执念”——从“没人信”到“互联网能改变中国”

    1995年,马云第一次去美国,在朋友的办公室里看到了“互联网”。他试着在搜索框里输入“中国”,结果只找到3条相关信息。那一刻,马云的“正执”被锚定了——他认定“互联网一定会改变中国,改变所有人的生活”。

    回到杭州后,马云找了24个朋友,想和他们一起做互联网。结果23个人都反对:“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赚钱?你是不是被骗了?”有人甚至说:“马云,你别异想天开了,好好做你的翻译社吧。”

    但马云没被这些负反馈动摇——他的“正执”足够坚定:“我知道现在没人信,但我相信未来会有人信。”他凑了2万元,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国黄页”。

    初期有多难?他带着团队去北京,想给企业做网站,却被当成“骗子”。有一次,他去一家国企推销,对方负责人说:“你这东西就是个花架子,我们不需要。”团队里有人想放弃,但马云说:“再坚持一下,总会有人懂。”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从中国黄页到阿里巴巴,从淘宝到支付宝,马云的“互联网能改变中国”的正执,最终变成了现实。

    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这句话的核心,就是“正执”的力量——只有锚定正向信念,才能熬过“没人信、没人支持”的黑暗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