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产在手锁利源:稀缺资产如何成为利润永动机的“焊死开关”
商业世界的终极博弈,从来不是比拼谁能生产更多,而是比拼谁能掌握“别人没有的东西”。当我们谈论“稀产在手锁利源”,本质上是在揭示一种最霸道的商业逻辑:稀缺性是利润的天然枷锁,谁攥紧了稀缺资产,谁就等于把利润的源头焊死在自己手里。
从洛克菲勒垄断美国90的石油管道,到戴比尔斯控制全球80的钻石矿脉;从茅台占据中国高端白酒70的市场份额,到英伟达凭借gpu芯片垄断全球ai算力——这些商业巨头的财富密码,无一不是对“稀缺资产锁利源”的极致演绎。本文将通过解析稀缺性的“三维密码”,结合15个横跨行业的商业案例,揭示稀缺资产如何从“被动保值”升级为“主动锁利”的终极武器。
一、稀缺性的本质:利润的“天然焊枪”
什么是“稀缺资产”?它不是简单的“数量少”,而是“需求无限与供给有限的永恒矛盾”。就像沙漠中的水、深山中的矿,稀缺资产的核心价值在于不可替代性:你可以生产更多商品,但你无法复制它的稀缺性;你可以降价竞争,但你夺不走它的定价权。这种“别人拿不走、自己用不完”的特性,正是“锁利源”的关键——利润不是赚来的,而是“焊”在稀缺性上的。
1 稀缺性的“三维密码”:为什么它能“锁死”利润?
- 供给刚性:黄金之所以能成为千年硬通货,源于地球黄金总量仅19万吨,且每年新增开采量不足2,这种“挖一点少一点”的特性,让它的价值不受货币超发影响。同样,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土地(如上海陆家嘴每平方公里土地承载600亿元gdp),供给量固定,需求却持续增长,租金自然成为“焊死的利润”。
- 需求永续:抗癌药之所以能卖出“天价”,不是因为成本高,而是因为“生命对健康的需求永续”。诺华公司的car-t疗法“奕凯达”定价120万元/针,依然供不应求,只因它是晚期白血病患者的“最后希望”——这种“不可替代的需求”,让利润成了“不得不付的代价”。
- 壁垒坚固:迪士尼的ip资产(米老鼠、漫威英雄)之所以能持续赚钱,不仅因为它们独一无二,更因为“法律版权+情感认同”形成的双重壁垒。你可以模仿米老鼠的形象,但法律会制裁你;你可以创造新卡通,但观众的情感记忆无法复制——这种“护城河式的稀缺性”,让利润源被死死焊在迪士尼的ip库里。
2 反例:“伪稀缺”的泡沫破裂史
不是所有“看起来少”的东西都是稀缺资产。2017年比特币暴涨时,各种“山寨币”打着“总量有限”的旗号炒作,却因“没有实际应用场景”成了纯粹的投机工具,最终99的山寨币跌幅超99。同样,2021年元宇宙概念火爆时,虚拟地产被炒到数千万元/块,但因“缺乏用户活跃度”,如今价格已暴跌80——这些“人为制造的稀缺性”,就像“用胶水粘住的利润”,一泡就散。
王健林曾尖锐指出:“有些老板以为买几幅字画、藏几瓶老酒就是稀缺资产,却忘了真正的稀缺是‘别人抢不走的核心能力’。”万达在2017年抛售13个文旅项目时,唯独保留了万达广场的核心商圈物业,只因这些物业占据城市流量入口(供给刚性)、承载消费刚需(需求永续)、形成商业生态壁垒(壁垒坚固)——这种“真稀缺”让万达广场即使在电商冲击下,依然能保持95以上的出租率。
二、大佬的“锁利术”:稀缺资产如何成为“利润焊枪”
1 洛克菲勒:用“管道稀缺”垄断石油利润
19世纪末,美国石油开采商陷入“价格战泥潭”,每桶原油价格从20美元暴跌至01美元。洛克菲勒却反其道而行:他不抢油田,而是疯狂收购石油管道(当时全美80的输油管道被他收入囊中)。当其他开采商不得不依赖他的管道运输时,他开始“用管道锁利”:运输费从每桶01美元涨到05美元,还要求“用原油抵扣运费”——相当于开采商每采10桶油,就得免费送他5桶。
这种“管道稀缺性”让洛克菲勒的利润与油价涨跌无关:油价涨,他赚管道费;油价跌,他用低价收原油。到1880年,标准石油公司控制美国90的炼油业务,利润却主要来自管道垄断——这正是“稀产在手锁利源”的原始范本:稀缺资产不是用来卖的,是用来“卡脖子”的。
2 戴比尔斯:用“渠道稀缺”给钻石“焊上”溢价
20世纪初,钻石还是“无人问津的石头”,直到戴比尔斯垄断全球80的钻石矿脉后,它做了两件事:一是喊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口号,将钻石与爱情绑定(创造永续需求);二是控制全球钻石销售渠道,每月只向经销商释放“刚好满足需求”的货量(制造供给刚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种“渠道稀缺性”让钻石的利润被死死锁死:即使发现新矿脉,戴比尔斯也会低价收购并封存,确保市场“永远不够卖”;即使经济下行,它也能通过减少供货量维持价格(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钻石价格仅下跌5,远低于黄金的20)。正如戴比尔斯前总裁所言:“我们卖的不是钻石,是稀缺性本身——利润不是来自石头,而是来自‘别人买不到更多’。”
3 茅台:用“工艺稀缺”把白酒做成“液体黄金”
中国白酒企业成千上万,但只有茅台能把一瓶酒卖到3000元还供不应求。核心秘密在于它的“工艺稀缺性”:必须用赤水河的水(每年只有雨季能取水)、本地小红粱(亩产仅200公斤)、“”工艺(1年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且新酒必须窖藏5年才能出厂。这种“老天爷赏饭吃+老祖宗定规矩”的稀缺性,让茅台的产能永远赶不上需求(2023年产能约56万吨,市场需求超10万吨)。
更狠的是茅台的“配额制”:经销商要拿货,必须先打款排队,且每月配额固定(供给刚性);消费者要买酒,要么加价从黄牛手中买,要么消费满一定金额成为会员(需求永续)。这种“工艺稀缺+渠道控制”的双重锁利,让茅台的毛利率常年维持在91(比奢侈品巨头lv还高),相当于每卖1瓶酒,90都是纯利润——这不是卖酒,是在卖“不可复制的稀缺性”。
4 英伟达:用“技术稀缺”垄断ai时代的“算力税”
2023年,英伟达的gpu芯片(如h100)成了全球科技公司的“续命稻草”——训练一个gpt-4级别的大模型,需要1万个h100芯片,而英伟达占据全球ai芯片90的市场份额。这种“技术稀缺性”源于其芯片架构(cuda生态):全球开发者已为cuda编写了400万个应用程序,竞争对手即使做出性能接近的芯片,也难以撼动其生态壁垒。
英伟达的“锁利术”简单粗暴:h100芯片售价从2022年的3万美元涨到2023年的4万美元,依然供不应求;它甚至要求“买芯片必须捆绑买软件服务”,服务费再赚10。这种“别人造不出来,造出来也用不了”的稀缺性,让英伟达2023年净利润暴涨12倍,达到470亿美元——相当于每卖1块芯片,就“焊死”了3倍成本的利润。
三、稀缺资产的“分类图谱”:哪些东西能“锁死”利润?
1 自然资源类:地球给的“天生饭票”
- 不可再生资源:石油、天然气、稀土(中国控制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通过配额制锁定定价权)、钻石(戴比尔斯模式);
- 地理垄断资源:长白山的矿泉水(唯一能生产“低钠弱碱”天然水的水源)、法国波尔多的葡萄园(土壤和气候不可复制,每公顷土地售价超100万欧元)。
这类资产的“锁利逻辑”:地球就给这么多,谁占了谁就说了算。比如中国稀土企业通过限制出口,让稀土价格从2010年的每吨3万元涨到2023年的每吨60万元,利润增长20倍。
2 行政准入类:权力给的“独家许可证”
- 牌照稀缺:中国的支付牌照(全国仅200多张,微信、支付宝靠此垄断移动支付市场)、美国的fda药品批文(一款新药从研发到获批需10年,80的企业死在中途);
- 配额稀缺:中国的白酒生产许可证(2006年起不再新增,茅台、五粮液的老牌照成了“稀缺品”)、全球碳排放权(欧盟碳配额2023年价格较2020年上涨3倍)。
这类资产的“锁利逻辑”:拿到就是“免死金牌”,没拿到连入场资格都没有。比如中国烟草凭借“专卖制度”,2023年利税总额达14万亿元,相当于每天赚38亿元——利润不是来自经营,而是来自“独家经营权”的稀缺性。
3 技术专利类:大脑造的“创新护城河”
- 核心技术垄断:高通的5g专利(每部智能手机要交5的专利费,每年躺赚500亿元)、微软的dows系统(全球90的电脑使用,靠版权费每年收入超2000亿美元);
- 工艺秘方:可口可乐的神秘配方(仅3人知道完整配方,130年来无人能复制)、云南白药的保密配方(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毛利率超70)。
这类资产的“锁利逻辑”:别人学不会,学会了也晚了。比如台积电掌握3纳米芯片制造技术,全球只有它能生产高端手机芯片,苹果、华为都得看它脸色,这种“技术代差稀缺性”让它的净利润率常年维持在30以上。
4 情感认知类:人心筑的“无形壁垒”
- 品牌ip:迪士尼的卡通形象(每年靠授权费收入500亿美元,米老鼠诞生94年仍在赚钱)、奢侈品lv的老花图案(即使成本仅1000元,也能卖1万元,溢价来自“身份认同稀缺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