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聚焦“积累与节俭界域”:万事成于积累,俭是积累的根基,循“啬”则久)
治人事天(治理人事、养护天性),莫若啬(不如节俭——如草木秋冬蓄养,春夏生长,合“蓄而后发”之律)。
夫唯啬(正因为节俭),是谓早服(这叫早做准备——如农夫春耕前备种,不待时慌);
早服谓之重积德(早准备叫重视积累德性——德性如粮,积之愈多,用之愈足);
重积德则无不克(积累深厚则无不可胜——如堤高则水不溃);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无不可胜则力量无尽);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力量无尽可以保有国家——如根基深则国不倾);
有国之母(保有国家的根基),可以长久(可以长久——合“积则固”的规律)。
是谓深根固柢(这叫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长久生存、长久视物的规律——如树根深则寿长)。
第六十章
(聚焦“治理尺度界域”:大国治理如烹鱼,不妄动则安,循“稳”则顺)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如煮小鱼——小鱼娇嫩,多翻则碎;百姓脆弱,多扰则乱)。
以道莅天下(用规律治理天下),其鬼不神(鬼怪不显神通——规律明则邪妄息);
非其鬼不神(不是鬼怪不显神通),其神不伤人(是神通不伤人——规律在则邪不侵正);
非其神不伤人(不是神通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是圣人不伤人——不违规律则民自安)。
夫两不相伤(两者互不伤害),故德交归焉(故德性交汇归于一处——如天地和则万物生)。
第六十一章
(聚焦“国家相处界域”:大国处下能容,小国归附则安,循“下则聚”之律)
大国者下流(大国如江河下游——处下而能容),天下之交(是天下交汇之处),天下之牝(是天下的雌性——柔而能纳)。
牝常以静胜牡(雌性常以安静胜雄性——柔能克刚,如大地静而载万物),以静为下(因安静而处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大国对小国谦下),则取小国(能赢得小国归附——如江海下溪流,溪流归之);
小国以下大国(小国对大国谦下),则取大国(能赢得大国容纳——如溪流归江海,江海容之)。
故或下以取(或谦下而赢得归附),或下而取(或谦下而被容纳)。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过想兼容众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不过想加入侍奉)。
两者各得其所欲(两者各得所愿),大者宜为下(大国更应处下——合“大则需容”的规律)。
第六十二章
(聚焦“道的价值界域”:道是万物根本,无论善恶皆需依道,循“道为基”之律)
道者,万物之奥(规律是万物的深藏——如根是树之奥,源是水之奥),善人之宝(是善人的珍宝——循道则善成),不善人之所保(是不善人的依靠——循道则过改)。
美言可以市尊(美言可换尊重——如顺耳之言易被接受),美行可以加人(美行可超他人——如行善之举易被推崇)。
人之不善(人有不善),何弃之有(何必抛弃?——如病树可治,不善可化)?
故立天子,置三公(立天子、设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虽有玉璧在前、驷马在后的重礼),不如坐进此道(不如献上这规律——道为礼之本,无本则礼虚)。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时重视这规律的原因)?
不曰:求以得(不是说“求则得”——如求仁得仁,循道则应),有罪以免邪(有罪可免——如改邪归正,循道则安)?
故为天下贵(故被天下尊崇——道能应求、能免过,合“价值本源”之律)。
第六十三章
(聚焦“行事尺度界域”:大事成于小事,难事成于易事,循“渐进而成”之律)
为无为(做“不强行”的事——如农夫播种不催苗),事无事(做“不生事”的事——如匠人顺木不违性),味无味(品“无滋味”的味——如饮水知甘,不贪浓味)。
大小多少(大从小来,多从少来——如堆土成山,始于一抔),报怨以德(用德性回应怨恨——如春风化冰,不与寒争)。
图难于其易(解决难事从易处入手——如拆屋先拆椽,不贪全功),为大于其细(做大事从细处入手——如织锦先理丝,不忽微末)。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难事必从易处开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从细处开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圣人始终不做“大”的样子),故能成其大(反而成就大——如积小成大,不贪速则久)。
夫轻诺必寡信(轻易许诺必少诚信——如空言无实,违“信需实”之律),多易必多难(看得太易必多困难——如轻敌必败,违“事需慎”之律)。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圣人视事为难),故终无难矣(故终究无难——合“慎则易”的规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六十四章
(聚焦“稳定与变化界域”:事物稳定时易持,萌芽时易除,循“防微杜渐”之律)
其安易持(事物安定时易保持——如静水易平,不扰则稳),其未兆易谋(未显征兆时易谋划——如见蚁洞易堵,不待溃堤);
其脆易泮(脆弱时易破碎——如脆冰易裂,不待强击),其微易散(细微时易消散——如微烟易散,不待风大)。
为之于未有(在未发生时行动),治之于未乱(在未混乱时治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的大树,始于细芽——如积微成着);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的高台,始于一筐土——如积少成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行程,始于脚下——如循序渐进)。
为者败之(强行作为会失败——如拔苗助长),执者失之(强行掌控会失去——如握沙过紧)。
是以圣人无为(故圣人不强行),故无败(故无失败);无执(不掌控),故无失(故无失去)。
民之从事(人做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功亏一篑,违“慎终如始”之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谨慎到最后如开始,就无失败——合“恒慎”的规律)。
是以圣人欲不欲(圣人想要“不想要的”——如不贪名利),不贵难得之货(不珍视难得之物——如不贪奇珍);
学不学(学“不学的”——如不学巧伪),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的过错——如导迷归正),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强行——合“辅而不扰”之律)。
第六十五章
(聚焦“教化界域”:教化不贵智巧,而贵质朴,循“本真则安”之律)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循规律的人),非以明民(不是让百姓聪明——如不教投机取巧),将以愚之(而是让他们质朴——如保持本真不诈)。
民之难治(百姓难治理),以其智多(因他们智巧多——如用智钻空子,违“朴则易治”之律)。
故以智治国(用智巧治理国家),国之贼(是国家的祸害——如巧法扰民);
不以智治国(不用智巧治理),国之福(是国家的福分——如质朴则民安)。
知此两者亦稽式(知这两种情况是准则)。
常知稽式(常知这准则),是谓玄德(这叫深藏的德性)。
玄德深矣,远矣(深藏的德性深远啊),与物反矣(与外物相反——不随智巧,反归质朴),然后乃至大顺(然后达到最大的顺——合“返朴归真”的规律)。
第六十六章
(聚焦“引领者品质界域”:领导者处下能容,故能聚人,循“下则众归”之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能成为百川首领),以其善下之(因它善于处下——如低处能容,不拒细流),故能为百谷王(故能成为首领)。
是以圣人欲上民(圣人想在百姓之上),必以言下之(必用言语谦下——如自称“孤、寡”);
欲先民(想在百姓之前),必以身后之(必把自身放在后面——如不争先,反得众推)。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圣人在上面,百姓不觉得沉重——如天在上,不压万物),处前而民不害(在前面,百姓不觉得有害——如向导在前,不迷方向)。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故天下人乐于推崇而不厌恶)。
以其不争(因他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没人能和他争——合“处下得众”的规律)。
第六十七章
(聚焦“立身三宝界域”:慈、俭、不敢为先,是立身久存的根基,循“柔则固”之律)
天下皆谓我道大(天下都说我的规律广大),似不肖(好像不像任何事物——如道无形,不类一物)。
夫唯大(正因为广大),故似不肖(故不像任何事物——若像一物,则囿于一物,不成其大)。
若肖(若像某物),久矣其细也夫(早就渺小了——如像溪则非海,像树则非林)!
我有三宝(我有三件珍宝),持而保之(持守而保全):
一曰慈(一叫慈爱——如天地养万物,不偏不私);
二曰俭(二叫节俭——如草木蓄养分,不妄耗);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叫不敢在天下人之前——如江海处下,不争先)。
慈,故能勇(慈爱,故能勇敢——如父母护子,无畏艰险);
俭,故能广(节俭,故能广大——如积少成多,由小至大);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争先,故能成为众人首领——如江海为百谷王)。
今舍慈且勇(如今舍弃慈爱求勇敢),舍俭且广(舍弃节俭求广大),舍后且先(舍弃在后求在前),死矣(死路一条——违“三宝”之律)!
夫慈,以战则胜(慈爱,作战则胜——如师出有名,众志一心),以守则固(防守则稳固——如民心归附,众志成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