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89章 愤怒时候不要做决策
    时值初夏,和风轻拂。嵩阳书院的松筠堂前,古柏枝叶低垂形成树荫,青苔蔓延上石阶。恰逢一位洛阳后生,拿着《韩熙载夜宴图》的临摹本请教:"图中宾客有的拍手大笑,有的按剑动怒,他们的智识高低,能从神色变化中分辨吗?"诸位老者正展开《太平御览》中"喜怒部"的篇章,听闻此问便停下书卷开始论道,引述九流百家之说,贯通东西方思想,他们的言论如同洪钟之声穿透山谷,现将对话记录如下。

    第一章 怒火焚智:先圣教诲阐明危害

    一位身着朱红长袍的白发老者,是鲁地的大儒郑先生,他抚摸着青铜鼎上的铭文叹息道:

    "《大戴礼记》记载'周武王即位时,在盘上刻下铭文: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却没说'愤怒每日损害心智,天天如此'。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怒'字由'心'和'奴'组成,仿佛心智被奴役束缚——心既然做了奴隶,智慧怎能成为主人?从前子贡问治国之道,孔子用'粮食充足、军备充实、百姓信任'来回答,却没提及'克制愤怒',大概因为愤怒是信任的大敌。西方人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人在愤怒时不思考却存在着,这和木偶有什么区别?罗马史学家塔西佗记载暴君尼禄愤怒中焚烧罗马城,他的智识已被怒火熔化,最终与灰烬一同腐朽,这正符合《诗经》中'火势炽烈蔓延,已成不可救药之势'的警示。"

    身着青衫、衣摆曳地的老者,是楚地隐者接舆的后人,他指着堂前的流泉说:

    "儒者说愤怒损害诚信,我们道家则认为愤怒扰乱天性。列子驾驭风而行,遇到樵夫为争柴薪动怒,风就会扰乱他的行迹——内心的风不平静,外在的风怎能稳定?《淮南子》说'愤怒生于不愤怒,有为生于无为',就像深渊产生波浪,波浪一起深渊就失去了深邃。西方人叔本华有个精妙比喻:'智者的心灵如同天文台,愤怒的云层遮蔽它,星象就无法显现',这就像巫山的云雾朝夕变幻,但峰顶始终存在:智者的智慧如同峰顶,愤怒的云层虽然聚集,智慧的本体却不会毁灭,只是平庸的人把云当作天空,于是以为天崩地裂了。"

    一位胡须皆白、穿着波斯锦袍的老者,是西域客卿摩诃末,他展开《一千零一夜》的残卷说:

    "这些论述与《古兰经》中'谁能克制愤怒,谁就能战胜自己'的教诲相合。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曾立法:'凡是愤怒时立刻判决的人,罚款黄金十两',因为他知道愤怒时断案如同盲人射箭。我曾见过撒马尔罕的商人在愤怒中把玛瑙误当作卵石与人交换——这不是眼睛瞎了,而是智慧失明了。如今西方的脑成像实验显示:人愤怒时杏仁核如同点燃的蜡烛,前额叶皮层却像覆盖着冰雪,这就像苏武牧羊时,毡房失火而帐内结着寒冰,怎么能运筹帷幄呢?"

    一位魏地老官吏手持《曹瞒传》插话说:"曹操愤怒中杀死杨修,等到看到'一盒酥'的题字后,才后悔智慧被愤怒遮蔽;孙策愤怒中鞭打方士于吉,不久后毒疮发作而死——这些都证明'怒火焚烧自身,先烧毁智慧的脉络'。西塞罗说'愤怒是短暂的疯狂',确实如此!"

    第二章 愤怒之源:情田荒芜探寻根由

    身着麻衣的老者是河东的农师桑翁,他指着菜圃中的芸薹说:

    "愤怒如同杂草蓬勃生长,不只是因为土壤肥沃,实在是因为禾苗虚弱而不能竞争。陶工制作器皿时因窑炉开裂而愤怒,不是愤怒窑火,其实是愤怒于'我的技艺应当成功'的念头。陆九渊说'愤怒是心灵的贼寇,傲慢是愤怒的根源',根源就是自我傲慢。如今有人看见孩童折花而愤怒,仔细探究,不是爱惜花,而是爱惜'我所种植'的私心;看见别人登上高处而愤怒,不是担忧危险,而是担忧'我未能达到'的嫉妒——这些都是情感的田地荒芜,愤怒的杂草丛生。"

    头戴方山冠的老者是吴越的医官华先生,他展开铜人针灸图说:

    "农夫用田地比喻心灵,医者则用经络比喻情感。《难经》说'愤怒会使气血逆行,严重时会吐血和腹泻',愤怒就像弓弦突然绷断,力量会反震到自身。威廉·詹姆斯认为'情绪产生于身体反应',就像畏寒的人不是先感觉到冷,而是先战栗然后才知道寒冷;愤怒的人不是先察觉到事情,而是先握紧拳头然后才知道愤怒。我曾治疗一位士大夫,他每次听到别人议论自己就会面红耳赤、青筋暴起,我用针刺'太冲穴'后他的愤怒就缓解了——太冲穴是肝脏的原穴,愤怒是肝脏的使者,这就像郡守愤怒时调动军队,肝脏的气血一动,智慧的命令就无法施行。"

    手持贝叶经的老者是天竺沙门达摩多罗,他双手合十说:

    "《楞严经》认为愤怒如同大海的浮沫,本来没有实体,是因风(境遇因缘)而起。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义理相通:面对同一诽谤(a),执着于'自我'就会愤怒(c1),观照'空性'就会忍耐(c2),其中的转化全在一心。就像吴宫中的美人,西施面对诋毁会微笑,东施面对赞誉却会愤怒——镜子本来没有心,美丑全在面容本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位燕地辩士按着《公孙龙子》说:"秦王愤怒中敲击瓦缶,蔺相如斥责他'五步之内,我的颈血就会溅到大王身上',这种愤怒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赵国。可见愤怒的根源有两种:'自我执着'的枯井和'公义'的洪流,智者分辨根源就像大禹疏浚河流。"

    第三章 制怒修智:古今方法指示途径

    一位古稀老翁从竹影中走出,摇着手中的《袁氏世范》说:

    "我效仿'居家处世贵在宽容'的教诲,创制了'愤怒时的三盏灯方法':第一盏点燃'过去之灯',回想十年前愤怒的事情,如今在哪里呢?第二盏点燃'未来之灯',设想十年后回看今天的愤怒,不是像孩童嬉戏一样吗?第三盏点燃'现在之灯',觉察当下的愤怒之心,如同水中月影,捕捉不到痕迹。卡耐基在《人性的优点》中说'用概率战胜忧虑',与此同理——试着想想世间的事情,十有八九最终都会成空,何必用当下的怒火来焚烧呢?"

    身着缁衣的沙门曾游历少林,他展开《六祖坛经》说:

    "六祖慧能说'烦恼即是菩提',不是说放纵愤怒,而是说要观照愤怒。从前神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慧能破除说'本来无一物'——愤怒生起时,观照'愤怒的是谁?所愤怒的是谁?'就像提着灯走进暗室,灯光明亮处黑暗就没有实体。如今的'正念减压法',让观照者如同站在河岸,看着愤怒的波涛向东流去,不跟随波浪行走,这与永嘉玄觉禅师'在烦恼的大海中,立足就能成为宝筏'的宗旨相同。"

    白须老者抚摸着少年的后背,指着台阶下的蚁群说:

    "你看蚂蚁争夺蚍蜉的翅膀,互相钳制而僵硬不动,这不是蚂蚁智慧短浅,而是被'觅食的念头'困住了。人克制愤怒就像蚂蚁脱离困境:第一要'舍弃食物',知道愤怒正在啃食智慧的血肉;第二要'分路而行',知道愤怒阻碍了智慧的道路;第三要'登高望远',知道愤怒如同蚂蚁争斗,本来就不是大事。帕斯卡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应该补充一句:'芦苇遇到风就会弯曲,智者遇到愤怒就会思考。'我曾见过黄山的松,树根嵌入石缝中,风吹来时就摇晃,却摇晃而不倒下——智者的智慧如同松根,愤怒的风虽然猛烈,只要根扎得深就不会动摇。"

    一位齐地琴师弹奏《碣石调·幽兰》后说:"克制愤怒如同调试琴弦,太紧就更换弦线,太松就调整琴柱。嵇康在《琴赋》中说'所有乐器之中,琴的品德最为优秀',因为它能调和人心。从前陶渊明收藏没有弦的琴,心意不在于声音,而在于调和心境——心境调和智慧就会产生,如同琴音和谐就会优美。"

    第四章 智怒辨微:中庸之道证明永恒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是陈地的耆老,他展开《太公兵法》说:

    "世人把'不愤怒'当作智慧,却不知道'应当愤怒而不愤怒,反而会丧失智慧'。姜太公讨伐商纣王时,发誓说'上天保佑,百姓都来归服',不是没有怒火,而是愤怒化为上天的威严;诸葛亮出师北伐时,在《出师表》中说'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不是没有愤怒之心,而是愤怒化为兴复汉室的力量。马丁·路德·金说'道德的苍穹虽然漫长,但它终将向正义倾斜',这种倾斜的力量,都是由'正义的愤怒'推动的。就像龙泉宝剑出鞘,不斩杀蝼蚁,专门诛杀奸佞之臣——智者的愤怒如同宝剑有剑鞘,需要用时才拔出。"

    抱琴的老者弹奏《广陵散》后说:

    "嵇康临刑前弹奏这首曲子,愤怒在胸中却神色不变,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之怒。琴音有散音、泛音、按音,散音如同上天之怒,泛音如同人间之怒,按音如同智慧之怒——上天之怒不可预测,人间之怒不可放纵,智慧之怒不可没有。舜流放四凶族、孔子诛杀少正卯,都是'按音'的表现。林肯说'宁愿把敌人转化为朋友,也不要因为愤怒增加敌人',这与《商君书》中'法令施行百姓就会懂得感恩,政治清明愤怒就会平息'的道理一样,都在阐明'愤怒要为智慧所用,而不是智慧被愤怒奴役'。"

    白衣老者指着划过庭院的流星感叹道:

    "诸位的论述,如同天上的五纬之星:儒家谈论愤怒与道德,道家谈论愤怒与天性,佛家谈论愤怒与虚幻,医家谈论愤怒与形体,西方学说谈论愤怒与理性。但看那流星的光芒,愤怒也如同这样:突然明亮又突然熄灭,本来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关尹子》说'愤怒是心灵的死亡,快乐是心灵的生机',在生死之间,智慧如同蜡烛的芯,不随着火焰的生灭而变化。波斯诗人萨迪说'谁要是动怒,就是把智慧托付给了愚人',《菜根谭》说'性情暴躁、心思粗疏的人,一件事也做不成'——愤怒与智慧的区别,如同禾苗与稗草,禾苗成熟就会低垂,稗草干燥就会扬起,观察它们是低垂还是扬起,就能知道智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