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8章 相信自己掌握命运
    《青衿与鹤发:关于人生掌航的十番对谈》

    场景:暮春午后,庭院紫藤架下

    第一谈:被规训的星轨与自洽的北斗

    青衿(轻抚书卷):昨夜读《庄子》,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忽生怅惘。先生可知,今晨地铁里见一青年对着手机苦笑,屏幕上是改到第七版的方案——世人皆如被编程的星轨,在“应该”的轨道里运行,何来“自洽”可言?

    鹤发(烹茶注汤):你且看那紫砂壶。匠人供春当年制壶,取金沙寺僧缸中残土,未循官窑方圆之规,反依树瘿形态捏塑,反成传世之“供春壶”。《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尚需新命,何况人生?

    (竹影摇窗,茶烟袅袅)

    鹤发:记得王阳明龙场悟道否?当他于石棺中勘破“心外无物”,正是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格物”枷锁。今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恰似刻舟求剑的标尺。你看黄山松,生在绝壁石缝间,哪一棵是按“标准松”的图纸生长?

    青衿(颔首):先生所言极是。但《礼记》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若全然抛却传统规训,会不会如断线风筝?

    鹤发(轻叩茶盏):《周易》早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曾巩在《墨池记》中说“非天成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传统是舟楫,非牢笼。你见那敦煌壁画的飞天,衣裙突破重力束缚,却仍依循着吴带当风的韵律。

    第二谈:恐惧作为罗盘的刻度

    青衿(展卷而问):太史公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凡人如我,每思变革便心生怖畏。昨闻友人欲辞外企高薪学陶艺,前夜竟紧张至失眠——恐惧究竟是歧路的警告,还是新生的晨钟?

    鹤发(指庭中老梅):你看这株宋梅,年年经霜雪方得花开。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得透彻:“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当年玄奘西行,途经八百里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若惧于前路,何来《大唐西域记》?

    (微风过廊,檐角铁马叮咚)

    鹤发:记得《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吗?“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与《诗经》“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异曲同工。我曾遇一老钟表匠,修百年怀表时说:“最怕的不是齿轮磨损,而是怕磨损而不敢上发条。”

    青衿(抚掌):先生此喻精妙!但《道德经》云“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恐惧是否亦在提醒“过刚易折”?

    鹤发(拈须而笑):张载《正蒙》有“仇必和而解”的智慧。恐惧本是心湖投石,重要的是看涟漪如何扩散。你见那长江三峡,江水遇礁石而奔涌,反成“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壮景——真正的舵手,是在浪涛中读取水流密码的人。

    第三谈:方寸之间的主权宣示

    青衿(捧出笔记):近日读《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试以践行,竟觉书桌整洁后心绪亦明。但先生可知,现代人身处信息洪流,常觉“掌控”是虚妄,何以用“洒扫”对抗虚无?

    鹤发(指廊下竹帘):你且看这竹帘,每一根竹篾都是匠人亲手劈削。《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亦说“非宁静无以致远”。曾有茶人告诉我,煮水时观炭炉火候,从“鱼目”到“涌泉”,恰是掌控时间的修行。

    (阳光透过帘隙,在青砖上织就菱形光斑)

    鹤发:记得《世说新语》里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吗?兴尽而返,不求结果,正是在过程中完成自我主宰。今之“五分钟法则”,与《礼记·中庸》“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同一机杼。你看那苏州园林,一勺池可映明月,一峰石可拟泰山,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青衿(若有所思):先生是说,掌控感如《菜根谭》所言“花看半开,酒饮微醺”,需在细微处体悟?但《庄子》又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终会疲惫。

    鹤发(轻摇蒲扇):陆九渊说得好:“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你见那敦煌文书里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不过是日常酒食账册,却成今日研究晚唐社会的瑰宝——再宏大的人生,都是由“酒破”“面破”的细节构成。就像此刻烹茶,水沸三响,便是对时光的温柔掌控。

    第四谈:不确定性作为天然舵轮

    青衿(指案头报纸):今晨见报载行业变革,某巨头企业裁员数千。忽然想起《诗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波谲云诡的时代,如何做自己的摆渡人?

    鹤发(举茶盏遥指远山):你看那黄山云海,看似无序,实则依循着山谷风脉。苏轼在《晁错论》中早有警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当年徐霞客游历天下,遇盗匪、逢绝路,却在《徐霞客游记》中写下“不探奇,不知天地之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远处传来山寺钟声,余韵悠长)

    鹤发:《周易》六十四卦,唯有“谦卦”六爻皆吉,因其深谙“满招损,谦受益”的变易之道。你记否《浮生六记》里沈复与芸娘,家道中落后于姑苏仓米巷卖画为生,虽布衣蔬食,却能“布衣饭菜,可乐终身”——真正的舵手,是把风浪化作掌纹的人。

    青衿(豁然开朗):先生此论,让我想起《反脆弱》里说的“从波动中获益”。但《老子》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在变动中是否需持守本心?

    鹤发(抚琴一弦):张载《西铭》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胸怀。你见那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千年间历经地震海啸,塔身却因“石质韧性+斗拱缓冲”而不倒——守中不是固守,而是如古琴泛音,在振动中保持基频。就像此刻听琴,弦动而心不动,方得《广陵散》的真意。

    第五谈:经典作为隐形船桨

    青衿(展读《论语》):今晨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忽生困惑:孔子的人生刻度,是否也成了今人的枷锁?先生常引经典,然经典究竟是舟桨,还是锚链?

    鹤发(取《诗经》残卷):你看这《诗经》中的“关关雎鸠”,从先秦的雎鸠鸟鸣,到今日的白话译诗,恰似长河行舟,桨在变而水脉不变。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经,常道也”,经典是常道,非陈规。就像王羲之写《兰亭序》,趁微醺而书,酒醒后再写百遍,终不及原作神韵——经典的生命力,正在于每代人赋予新的划桨节奏。

    (暮色渐起,侍者点燃铜灯)

    鹤发:记得《韩熙载夜宴图》吗?看似宴乐奢靡,实则藏着顾闳中对时代的解构。经典亦是如此,杜甫“读书破万卷”,破的是字句表象,立的是“诗史”精神。你见那西安碑林的《开成石经》,历经千年风化,文字虽漫漶,却更见风骨——船桨若成化石,便需重新雕凿。

    青衿(击节赞叹):先生此喻,让我想起《文心雕龙》“变则其久,通则不乏”。但今人读经典,常困于训诂考据,如何得鱼忘筌?

    鹤发(指灯影):你看这灯,光在油与芯之间,经典的光在文字与心之间。朱熹注《四书》,陆九渊“六经注我”,看似殊途,实则同归。就像武夷山茶人以“活火烹泉”煮茶,火是今之火,泉是古之泉——掌航者需知,船桨的形制可变,击水的节奏永恒。

    第六谈:掌纹与船舵的互文

    青衿(展掌而视):近日研究手相,见书中言“命运线”需直贯掌心。但现实中,每个人的掌纹都如河流改道,先生以为,掌纹是宿命的地图,还是握舵的茧痕?

    鹤发(取来航海图):你看这明代《郑和航海图》,标注的“针路”是经验积累,而非亘古不变。《史记》载“大禹治水,随山刊木”,他治的不是水,是对水脉的理解。曾见老船工手掌,沟壑纵横如海岸线,他说:“年轻时看掌纹,年老后看海浪,最终知道掌纹就是海浪的倒影。”

    (月光漫过廊阶,与灯影交织)

    鹤发:《了凡四训》里袁了凡改命的故事,核心不在算命,而在“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你记否《核舟记》里的微雕核舟,苏轼“中峨冠而多髯者”泛舟赤壁,舟虽小,却载着“大江东去”的气象——掌纹再小,若握得住船舵,便是命运的核舟。

    青衿(若有所悟):先生是说,如《庄子》“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掌纹与船舵本是一体?但凡人如何突破“已知的未知”?

    鹤发(轻叩铜灯):张载“为天地立心”的气象,正在于“立”字。你见那良渚先民雕琢玉琮,外方象地,内圆法天,在方圆之间完成对宇宙的理解。掌纹与船舵的互文,恰似玉琮的方圆——方是已知的边界,圆是未知的可能,而握舵的手,正在方圆之间刻下新的纹路。

    第七谈:时区与航标的辩证

    青衿(翻检日历):今晨见友人朋友圈,言“三十未立,焦虑如潮”。忽然想起《诗经》“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岁月如航船过闸,每个时区都有固定的水位线吗?

    鹤发(指向檐角星斗):你看那北斗七星,看似恒定,实则每颗星都在高速运行。《论衡》言“岁星每岁移一宿”,古人的时区观本是动态。曾巩在《寄欧阳舍人书》中说“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情不可终,时区亦不可终。你见那故宫的日晷,晷针投影随季节变换,却始终指向“中正”——时区是刻度,非囚笼。

    (夜露渐重,铜灯结出灯花)

    鹤发:记得《世说新语》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吗?这与《周易》“潜龙勿用”同一机锋。黄公望五十岁始画《富春山居图》,蒲松龄七十岁方成《聊斋志异》——真正的航标,是如黄山松般,在属于自己的海拔扎根。就像此刻的星斗,有的光芒来自亿万年前,有的刚踏上征途,却共同织就夜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