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40章 青石之学,百工之宗
    京城里,那会唱歌的音乐盒,和能自己报时的自鸣钟,成了王公贵族们最新、也是最难得的珍藏。

    “青石珍宝阁”,也因此,彻底坐稳了京城第一奢侈品牌的宝座。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于这些巧夺天工的“奇物”之上时。

    一股源自于青石村的、更加深刻、也更加强大的力量,正通过另一种方式,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青石村,文印坊。

    巨大的活字印刷机,正在有节奏地轰鸣着。

    这一次,它所印刷的,不再是专供学院内部使用的教材。

    而是一份薄薄的、却又包罗万象的期刊——《青石杂谈》。

    在解决了内部的教材需求之后,周文轩和张大山商议,决定将这份“内部读物”,正式对整个“青石商会”的所有成员,进行大规模的、定期的免费发行。

    每一期的《青石杂谈》,都由“青石快运”的车队,随着货物,被送往南阳府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更远的地方。

    起初,那些商贾们,还只对其中由石头供稿的“商贸信息”板块,最感兴趣。

    可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份小小的刊物里,隐藏着真正的、能改变他们命运的宝藏。

    南阳府,镇平县。

    一个世代以打铁为生的王姓铁匠,正对着一期《青石杂谈》,愁眉不展。

    他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仿造的曲辕犁,总是没有青石村原产的耐用,犁铧很容易就在耕作中卷刃。

    他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他看到了杂谈上,由铁牛口述、周文轩记录的一篇名为《论精钢淬火之火候与介质》的文章。

    文章里,详细地讲解了,不同的钢材,需要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淬火液体(如水、油、甚至盐水),才能达到最佳的硬度和韧性。

    那王铁匠看完,如获至宝,当即便按照文章里所说的方法,对自己的淬火工艺,进行了改良。

    半个月后,他打制出的新犁铧,其耐用性,竟真的提升了数倍不止。

    他激动得,当即便备上厚礼,亲自赶到青石村,想要拜铁牛为师。

    湖广,产棉区。

    一位加入了“青石商会”的棉花商人,正对着自家那几百亩棉田,唉声叹气。

    今年,他的棉田里,闹了大规模的棉铃虫。

    眼看着,大片的棉桃,就要因此而绝收。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商会寄来的、最新一期的《青石杂谈》。

    上面,有一篇由张大山亲自撰写的、名为《棉植病虫害之防治新法》的文章。

    文章里,详细地介绍了,如何用石灰水、烟草水、以及几种常见草药的汁液,混合成无毒的药剂,来有效驱除棉铃虫。

    那商人将信将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照着方子试了试。

    没想到,不过短短几天,那肆虐的棉铃虫,竟真的被驱除得干干净净。

    秋后,他的棉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他立刻便将此法,传授给了周边的所有棉农,引得无数人交口称赞。

    这样的故事,开始在南阳、湖广、江南……在每一个有“青石商会”成员的地方,不断上演。

    有木匠,看了柱子的文章,学会了更省力、更坚固的卯榫结构。

    有农人,看了农录上的方法,学会了如何为自家的田地,进行精准的配肥。

    有商人,看了石头的市场分析,提前预判了行情,赚了个盆满钵满。

    《青石杂谈》,这份最初只是为了解决学院内部教学问题的小小刊物。

    如今,竟成了整个商会联盟之内,最受欢迎、也最被倚重的“技术宝典”和“商业指南”。

    无数的感谢信,连同着各种成功的案例,如同雪片般,从各地飞回青石学院。

    周文轩将这些案例,进行整理和筛选。

    再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刊登在下一期的杂谈之上。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知识输出——实践成功——经验反馈——再次传播”的、完美的良性循环。

    终于,这份来自民间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刊物,也引起了京城里,一些真正有识之士的注意。

    一位早已告老还乡、在士林中德高望重的内阁大学士,在偶然读到这份《青石杂谈》后。

    竟是拍案叫绝,彻夜难眠。

    他当即便亲笔,为这份来自山野的“杂学”刊物,写下了一篇序言。

    “余遍览天下文章,多为空谈玄理之作。”

    “唯此《青石杂谈》,言必及物,字皆有用。”

    “其不拘一格,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本,实乃上古圣人‘学以致用’之遗风也。”

    “此等学问,或可称之为……‘青石之学’。”

    “其以百工技艺为基,以民生实利为用,堪为……‘百工之宗’。”

    这篇由当世大儒亲笔撰写的序言,很快便被石头想办法,刊登在了京城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上。

    一时间,朝野震动。

    “青石之学”,这四个字,第一次,被正式地,提了出来。

    它不再仅仅是张家一家的“奇技淫巧”。

    而是被赋予了学术地位,被提升到了可以与“心学”、“理学”相提并论的、“学派”的高度。

    当这篇序言传回青石村时。

    张大山、周先生、周文轩等人,手持着报纸,看着那“青石之学,百工之宗”八个大字,都是感慨万千。

    他们知道,他们所开创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门门技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更是一种全新的、务实的、足以改变这个时代的思想。

    而这,才是能让一个家族,真正地,千秋万代,传承不息的根本。

    喜欢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请大家收藏:()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