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92章 文章锦绣,学政青睐
    张小山。

    思如泉涌。

    他的笔,在考卷上飞快地舞动着。

    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全部的心血和思考。

    他的额头上,汗珠滚滚而下,滴落在纸上,洇开一小片模糊的痕迹。

    他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单薄的衣衫上。

    他的手指,因为长时间用力握笔,也变得有些酸麻和僵硬。

    但他却丝毫没有感觉到疲惫。

    他的整个心神,都已完全沉浸在了这篇文章的创作之中。

    他仿佛能看到,在那遥远的北境边疆,无数的将士正在浴血奋战。

    无数的百姓正在颠沛流离。

    而他手中的这支笔,似乎也承载了为他们发声、为他们谋求福祉的沉甸甸的责任。

    当他终于将这篇数千字的策论文章的最后一个句号,重重地落下时。

    窗外的天色,已经开始渐渐变得昏黄。

    他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感觉整个身体都像是被彻底掏空了一般,虚弱无比。

    但他看着自己那份写得密密麻麻、墨迹淋漓的答卷。

    心中却又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畅快和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他知道,自己已经将平生所学、所思、所感,都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了这篇策论之中了。

    无论结果如何,他已无憾。

    数日之后,南阳府学政衙门之内。

    灯火通明,数十名负责批阅院试试卷的考官和书吏,正在各自的案前埋头苦干。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墨香和一种令人昏昏欲睡的疲惫气息。

    院试的试卷数量,远比府试时更多,质量也参差不齐。

    考官们早已看得是头昏眼花,审美疲劳。

    大多时候,他们都只是草草地翻阅一遍,看到那些字迹潦草、文理不通、或者观点陈腐、毫无新意的卷子,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扔到落第的纸堆之中。

    只有偶尔遇到几份字迹工整、论述清晰、或者观点略有可取之处的卷子,才会多看几眼,略作圈点。

    就在这时,一位年约五旬、须发皆白、看起来颇有学问的老者,正有些烦躁地批阅着手中的一份策论试卷。

    他乃是此次院试的副主考之一,姓钱,名敬儒,是南阳府学宫中有名的宿儒,以学问严谨、眼光挑剔着称。

    他已经连续批阅了数十份关于“边防屯田”的策论。

    大多是些老生常谈、空洞无物之言,看得他昏昏欲睡,几欲作呕。

    他拿起面前这份编号为“玄字柒拾贰号”的卷子,本也未抱太大希望。

    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在卷首那几行工整清秀、笔力却又颇为老到的字迹上时。

    他那原本有些浑浊的眼睛,却不由得微微一亮。

    “嗯?这字倒还有几分风骨。”他心中暗道。

    他耐着性子,继续往下读。

    开篇的破题,便让他眼前一亮。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事之要,莫大于边防”

    立论精准,气势不凡。

    再往下看,那考生引经据典,分析历代边防得失,条理清晰,见解也颇为独到。

    尤其是在论及屯田利弊之时,更是鞭辟入里,切中要害。

    不仅指出了传统屯田政策中可能存在的种种积弊。

    更提出了一些诸如“改良土壤”、“推广农具”、“兵农分离管理”、“产出激励民生”等颇具新意和可行性的建议。

    这些观点,虽然在某些细节上还略显稚嫩。

    但其中所蕴含的那份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经世致用”之学的务实思考。

    却让钱敬儒这位见惯了空谈误国之辈的老学究,感到了一股久违的惊喜和震动。

    “好。好啊。”他忍不住低声赞叹了一句,手中的朱笔,不自觉地在卷面上圈点起来。

    他又翻看了这份试卷前面的经义部分。

    发现其对《孟子》和《大学》的理解,也同样深刻透彻,阐发精当,远非寻常童生可比。

    “此子可堪造就啊。”

    钱敬儒越看越是心喜,越看越是激动。

    他感觉自己,仿佛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他立刻起身,拿着这份试卷,快步走到了正堂之内。

    那里,此次院试的主考官,南阳府提督学政李大人,正在灯下审阅着几份由副考官们初步筛选出来的“优等”试卷。

    “学台大人。”钱敬儒躬身行礼,将手中的试卷恭敬地呈了上去。

    “学生方才批阅到一份策论,窃以为其见识不凡,文笔老道,远超同侪。特请大人御览。”

    李学政闻言,放下手中的朱笔,接过试卷,仔细地看了起来。

    他的眉头,也渐渐地,从最初的平静,变得越来越舒展,眼中也闪烁出与钱敬儒同样的惊喜和欣赏之色。

    “嗯此文议论北境边防与屯田利弊,引古论今,切中时弊,所提对策亦颇有见地,非寻常少年所能及也。”

    他缓缓点头,语气中充满了赞许。

    “其经义之作,亦是根基扎实,理解通透,可见其平日所下苦功。”

    “字迹嘛虽略显稚嫩,然则清秀工整,颇具法度,亦是难得。”

    “钱先生,”他抬起头,看向钱敬儒,眼中带着一丝笑意,“看来,咱们这次院试,是挖到宝了啊。”

    “学台大人谬赞。学生亦有同感。”钱敬儒也笑着回应。

    “此等佳作,理应名列前茅,以彰其才。”李学政沉吟片刻,拿起朱笔,在那份糊名试卷的卷头,重重地画了一个圈。

    又在旁边,批下了“文气沛然,见识不凡,可为上上之选”十二个字。

    然后,他将试卷递给身旁的执事书吏。

    “将此卷好生收着。待拆封之日,老夫要亲自看看,这‘玄字柒拾贰号’,到底是何方才俊。”

    “是,大人。”书吏连忙应声,小心翼翼地将这份被学政大人“青睐”的试卷,单独存放起来。

    喜欢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请大家收藏:()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