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56章 炮轰汗帐
    1056 章:炮轰汗帐(至元四十六年秋虎蹲炮攻也速蒙哥汗帐)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白石头坡,四更四十分的晨光刚漫过汗帐顶的虎皮,却被帐前的硝烟染得浑浊。五门虎蹲炮整齐列在汗帐南侧三十丈处,炮身铜制,长三尺有余,炮口粗如碗口,夜间加装的夜视瞄准标仍架在炮身中部 —— 木杆顶的荧光石泛着淡绿光,旁侧的油脂灯座已点燃,暖黄的灯光与晨光交织,照亮炮口前方的汗帐。也先帖木儿蹲在最左侧的炮前,手指抚过炮身的铜纹:“这五门炮是之前夜袭演练最准的,昨晚又调试过三次,炮口偏差已不足一尺,定能命中汗帐。”

    巴图额尔敦身着玄铁轻甲,腰间悬着萧虎赐的虎头弯刀,走到炮旁,目光扫过汗帐 —— 帐门虽被首轮箭雨射得千疮百孔,却仍紧闭,帐内隐约传来也速蒙哥的怒吼,夹杂着亲卫的慌乱应答。“也速蒙哥还在负隅顽抗,” 他对也先帖木儿道,“汗帐的铁木门将有三寸厚,虎蹲炮的石弹需砸中同一处,才能轰开。” 也先帖木儿点头,让工匠搬来一块与汗帐木门同厚的铁木,放在炮前百丈处:“已让炮手试过,三发石弹命中同一处,便能砸裂铁木,五门炮齐射,两轮定能轰开帐门。”

    炮手统领帖木格(老炮手,参与过十余次火炮攻坚)正带着十名炮手检查炮身:“炮膛已清理干净,不会卡弹;引火孔的油脂已加满,火折子也干燥,点燃后能快速传火。” 他拿起一枚石弹 —— 石弹磨得光滑,直径与炮口适配,重量约三十斤:“这石弹是从杭爱山采石场运来的,质地坚硬,砸在铁木上不会碎裂,只会留下凹痕,多砸几次便能破。”

    孛鲁台带着五百虎卫,在炮位西侧设好防线 —— 虎卫们手持短刀与角弓,身后是帖木格派来的步兵盾阵,防止叛军从帐内冲出突袭炮队。“将军放心,只要叛军敢出来,我们定能拦住,” 孛鲁台道,“已派十名探子趴在汗帐周围的草丛里,他们一动,我们便会知道。” 巴图额尔敦点头,看向漏刻 —— 铜壶内的水滴落在刻度 “四更四十五分”,炮轰的时刻,越来越近。

    虎蹲炮的战前调度,需从 “运输、定位、调试” 三环节层层推进 —— 也先帖木儿带领工部工匠与炮手,将五门虎蹲炮从黄草谷军械库运抵汗帐外围,按 “扇形分布” 定位,再逐一调试炮口角度与夜视瞄准标,确保每一门炮都能精准指向汗帐,为后续炮轰打下基础。

    运输环节选在四更初的微光中进行 —— 虎蹲炮重约三百斤,需四名工匠用木架抬运,木架下垫滚木,减少地面摩擦。也先帖木儿走在最前,手持 “汗帐外围地形图”,避开叛军丢弃的兵器与坑洼:“前面五十丈有处碎石堆,绕着走,别让滚木卡在石缝里,耽误时间。” 工匠们齐声应诺,小心翼翼地调整木架方向,一名工匠脚下打滑,木架倾斜,也先帖木儿立刻上前扶住:“小心些!虎蹲炮是铜制的,摔了会变形,炮口就不准了。” 经过半个时辰的小心运输,五门虎蹲炮终于抵达汗帐南侧的预定区域。

    定位环节按 “扇形分布” 展开 —— 也先帖木儿让工匠用麻绳丈量,以汗帐为圆心,在南侧三十丈处画出一道弧形线,五门炮按 “每门间隔十丈” 的距离,沿弧线摆放。“扇形分布能从不同角度轰击汗帐,即使一门炮偏差,其他炮也能命中,” 也先帖木儿解释道,“且这个距离,石弹飞行时间短,叛军反应不过来,也能减少炮身反冲力对精度的影响。” 工匠们用白石灰在地上画出炮位标记,将虎蹲炮稳稳放在标记处,炮口均对准汗帐的木门 —— 那里是汗帐最坚固的部位,也是叛军防守的核心。

    调试环节聚焦 “炮口角度与瞄准标”—— 炮手们趴在地上,通过夜视瞄准标的荧光石与油脂灯光,对准汗帐木门的中心位置,调整炮身的俯仰角度:“角度太高,石弹会飞过汗帐;太低,会砸在地上,需保持三十度仰角,” 帖木格示范着,转动炮身底部的铜轴,“你们看,瞄准标上的荧光石与汗帐木门中心成一条直线,这样石弹就会精准命中。” 每调试完一门炮,也先帖木儿都会用 “测角仪”(元代木质测角工具)复核:“这门炮角度偏了两度,再往下调一点;那门炮正好,固定炮身。” 工匠们用石块顶住炮身两侧,防止调试好的角度偏移。

    调试过程中,巴图额尔敦带着两名亲兵前来检查 —— 他俯身查看一门炮的瞄准标,手指顺着荧光石指向的方向望去,正好对准汗帐木门:“瞄准标很准,也先帖木儿,炮身的反冲力怎么处理?上次演练,有门炮因反冲后退,影响了第二轮射击。” 也先帖木儿指着炮身两侧的土堆:“已让工匠在每门炮两侧堆三尺高的土堆,反冲时能挡住炮身,不会后退。” 巴图额尔敦点头:“考虑得周全,这样就能保证两轮炮轰的精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炮位的精准勘定,需结合 “地形、距离、视野” 三大要素 —— 工匠们用麻绳丈量距离、用测角仪校准角度、清除炮口前方的障碍物,确保虎蹲炮能无障碍轰击汗帐,同时避免石弹反弹误伤友军,也先帖木儿与巴图额尔敦反复核查,确保炮位无任何偏差。

    距离丈量由两名老工匠负责 —— 他们手持五十丈长的麻绳,一端固定在汗帐木门的铜环上,另一端拉至炮位区域,反复测量三次,确认距离均为三十丈:“三十丈是虎蹲炮的最佳射程,石弹飞行稳定,精度最高,超过四十丈,石弹会下坠;不足二十丈,反冲力太大,炮身易受损。” 也先帖木儿接过麻绳,亲自复核:“没错,三十丈正好,你们在炮位与汗帐之间,用石灰画一条直线,作为瞄准的参照。”

    角度校准则需应对晨光不足的问题 —— 四更末的晨光仍弱,夜视瞄准标的荧光石与油脂灯仍是主要瞄准依据。帖木格让炮手点燃油脂灯,灯光与荧光石的绿光交织,在炮口前方形成一道清晰的瞄准线:“你们从瞄准标看过去,要让荧光石、炮口、汗帐木门中心在一条直线上,若看不清楚,就调整油脂灯的亮度,别慌,慢慢来。” 一名年轻炮手因紧张,总觉得瞄准线偏了,帖木格上前,手把手教他调整:“眼睛要盯着荧光石,别盯着灯,灯只是辅助,荧光石才是瞄准的核心。”

    障碍物清除是确保轰击无障碍的关键 —— 炮口前方有几丛半人高的灌木与几块巨石,若不清除,石弹可能会被挡住或反弹。工匠们用斧头砍断灌木,用撬棍移走巨石,清理出一条宽五丈、长三十丈的 “轰击通道”:“通道要直,不能有任何遮挡,不然石弹会偏离方向,” 也先帖木儿道,“清理出的灌木别扔,堆在炮位后方,能挡住部分炮声,减少对友军听力的影响。”

    最后,也先帖木儿让炮手进行 “空炮演练”—— 不装石弹,只点燃引火物,模拟炮轰时的操作,检查炮身是否稳定、引火是否顺畅。“轰!” 一门炮的引火物点燃,炮膛喷出火星,炮身轻微后移,被两侧的土堆挡住,没有偏移。帖木格道:“空炮演练没问题,引火顺畅,炮身稳定,随时可装弹轰击。” 巴图额尔敦看着演练成果,对身边的亲兵道:“传令各队,炮位已勘定完毕,做好掩护准备,只待弹药到位,便可炮轰。”

    弹药的分装与检查,需按 “规格统一、适配炮口、引火可靠” 的标准执行 —— 工部工匠从军械库运来石弹与引火物,逐一检查石弹的大小、重量与光滑度,分装引火用的油脂与火折子,确保每一枚弹药都能顺利填入炮膛,引火后能精准发射,避免因弹药问题影响炮轰效果。

    石弹的筛选与打磨在军械库便已完成 —— 工匠们挑选直径与炮口适配(均为碗口粗)、重量三十斤左右的青石,用细砂纸反复打磨表面,去除棱角与杂质,防止填入炮膛时卡壳。“石弹表面要光滑,不然会摩擦炮膛,影响射程与精度,” 工匠总管帖木儿(非炮手统领)道,“每枚石弹都要过秤,误差不能超过一斤,太重或太轻,都会导致弹道偏移。” 运抵炮位后,炮手们再次检查石弹:“这枚石弹表面有个小凸起,会卡壳,不能用;那枚石弹重量正好,表面光滑,可用。” 不合格的石弹被挑出,替换成备用弹,确保五门炮的弹药均合格。

    引火物的分装由专人负责 —— 引火物分为 “油脂” 与 “火折子”:油脂用羊皮袋分装,每袋半两,足够点燃一枚石弹的引信;火折子用芦苇杆包裹硫磺与硝石,提前点燃,吹灭后保留火星,用时只需一吹便可复燃。张谦派来的粮草队提供了优质的牛油:“这牛油纯度高,燃烧时间长,能确保引信完全点燃,” 粮草队吏员道,“共带来五十袋,足够炮轰使用,后续还能补充。” 工匠们将油脂袋与火折子按 “一门炮配十套” 的数量,分发给各炮手,炮手们将其整齐摆放在炮身旁的木盒里,方便取用。

    弹药与炮口的适配性检查是关键 —— 炮手们将一枚石弹轻轻填入炮膛,再取出,反复三次,感受石弹与炮膛的贴合度:“太松,石弹会在炮膛内晃动,影响精度;太紧,填弹太慢,会耽误炮轰节奏,” 帖木格道,“你们看,这枚石弹填入后,用手能轻轻推动,又不会晃动,这就是最合适的。” 若遇到略紧的石弹,工匠们会用砂纸再次打磨炮膛内侧,直到石弹能顺畅填入;若太松,则在石弹外侧缠一层薄麻布,增加贴合度。

    分装与检查完成后,也先帖木儿进行最后复核 —— 他随机抽取一门炮的弹药,检查石弹的光滑度与重量,查看油脂袋是否有破损、火折子是否能复燃:“油脂袋没破,火折子一吹就着,石弹也合格,” 他对炮手们道,“弹药是炮轰的命门,待会儿填弹时要轻,引火时要快,别出任何差错,不然会影响整个战局。” 炮手们齐声应诺,眼中虽有紧张,却更多是期待 —— 他们知道,这一轮炮轰,将决定汗帐之战的胜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