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4 章:虎啸扰营(至元四十六年秋虎卫吹哨仿虎啸惑敌)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白石头坡,三更前的夜色如墨,叛军营地外围的矮丛里,巴图额尔敦指尖捏着一枚三寸长的骨哨 —— 哨身泛着浅黄光泽,是草原黑虎的颌骨所制,表面打磨得光滑,一端钻有三个小孔,孔旁刻着细微的虎纹。他将哨口抵在唇边,轻轻吹了口气,一道低沉绵长的声响从哨中溢出,像极了草原深谷中真虎的远啸,惊得身旁草丛里的蟋蟀骤然停鸣。
“这虎哨的音色,比昨日又准了些。” 身后传来孛鲁台的低语,他身着轻便皮甲,腰间悬着短刀,目光扫过前方叛军营地的轮廓 —— 东侧马厩里,隐约可见成片的战马剪影,马倌们正提着马灯,在马厩间来回走动,给战马添夜草。“叛军的战马多是草原牧马,自幼怕虎啸,只要咱们的虎哨声够真,定能让它们受惊骚动,乱了叛军的阵脚。”
巴图额尔敦放下虎哨,用麻布擦拭哨口的水汽:“方才试吹,百米外的马厩已有战马甩尾,再靠近些,到马厩西侧的岩石后,效果会更好。只是马厩旁有两名巡逻兵,需先解决他们,才能安心吹哨。” 他指了指前方二十丈处的两名叛军士兵,两人正靠在岩石上闲聊,手中的长矛斜倚在身侧,警惕性不高。
身旁的虎卫百户合撒儿(曾猎虎多年,熟悉虎啸)接过虎哨,也吹了一声 —— 这声更短促,带着几分凶厉,像虎崽被惊扰时的咆哮,马厩里立刻传来几声战马的嘶鸣,一名马倌举着马灯,朝声音方向张望。“成了!” 合撒儿眼中闪过喜色,“这声连我都差点以为是真虎,叛军的战马定受不了。”
巴图额尔敦示意众人伏低身体,指尖指向马厩西侧的隐蔽点:“合撒儿带五名虎卫,先解决那两名巡逻兵;我带十名虎卫,携带虎哨潜至岩石后;其余人在原地警戒,若叛军察觉,便放绿色烟火求援。记住,全程静音,只在我手势示意后,再吹哨。” 虎卫们纷纷点头,借着夜色的掩护,像猎豹般朝着各自的目标移动,草叶划过皮甲的轻响,很快便被夜风掩盖。
虎哨的制备是 “虎啸惑敌” 的基础 —— 工部老工匠帖木儿(曾为蒙古部落制猎哨三十年)带着五名工匠,以草原黑虎颌骨为材,经选材、打磨、钻孔、调音四步,制成三十枚虎哨,每一枚都需能模仿 “远啸、近吼、幼啼” 三种虎声,确保能全方位惊扰叛军战马。
选材环节在黄草谷的工匠作坊进行 —— 帖木儿从岭北行省送来的兽骨中,挑出十根成年黑虎的颌骨,骨身需粗壮、无裂痕,长度在三寸至三寸半之间。“虎骨密度高,制成的哨子音色沉厚,最像真虎啸,” 帖木儿拿起一根颌骨,用手指敲了敲,声音清脆,“这根骨头上有裂痕,吹哨时会漏风,音色不准,不能用;那根骨身太细,声音会尖,像狐狸叫,也不行。” 最终选出六根合格的颌骨,足够制作三十枚虎哨(每根颌骨可制五枚)。
打磨过程需格外细致 —— 工匠们用细砂纸反复打磨颌骨表面,先磨去骨上的筋肉残留,再将骨身磨成圆柱形,两端磨出斜角,方便含在唇边。帖木儿示范打磨:“磨的时候要顺着骨纹,别来回磨,不然会出毛边,吹哨时会扎嘴。” 一名年轻工匠磨出了毛边,帖木儿立刻接过砂纸,手把手教他:“你看,这样顺着骨纹推,表面就光滑了。” 经过一个时辰的打磨,三十枚虎哨的雏形渐渐成型,骨身泛着温润的光泽。
钻孔与调音是关键 —— 帖木儿在每枚虎哨的一端,按 “上一、下二” 的位置钻三个小孔,孔径大小有别:上孔直径二分,下两孔直径一分半。“孔的大小决定音色,上孔负责高音,下两孔负责低音,” 帖木儿拿起一枚钻好孔的虎哨,吹了一声,音色偏高,便用细针略微扩大下孔,再吹时,音色立刻低沉下来,“这样调整,就能模仿真虎的远啸了。” 工匠们按此法逐一调音,每调完一枚,便让合撒儿(熟悉虎啸)试听,直到合撒儿点头认可,才算合格。
最后,工匠们在虎哨表面刻上细微的虎纹 —— 虽不显眼,却能让虎卫们快速识别自家的哨子,避免与叛军的普通骨哨混淆。帖木儿还在每枚虎哨的尾端,系上一小段黑色皮绳,方便虎卫挂在颈间,不易丢失。“这些虎哨,每一枚都能吹三种声:长吹是远啸,短吹是近吼,快吹是幼啼,” 帖木儿将三十枚虎哨交给巴图额尔敦,“用的时候含紧哨口,气息要稳,别漏气。” 巴图额尔敦接过虎哨,试吹一枚,远啸声在作坊里回荡,连门外的战马都惊得甩了甩尾巴,他满意道:“好哨!定能惑住叛军的战马。”
虎卫的遴选需兼顾 “静音潜行、虎啸模仿、应急应变” 三能力 —— 巴图额尔敦从八千虎卫中挑出五十名精锐,均是身形矫健、熟悉草原地形、能快速掌握虎哨用法的士兵,还需通过 “静音潜行测试” 与 “虎啸模仿测试”,确保潜入时不暴露,吹哨时能惑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静音潜行测试在二更初的谷内草丛进行 —— 虎卫们身着轻便皮甲,马蹄裹四层麻布(比普通潜行多一层,减少声响),按五人一组,在布满碎石与枯草的地上行走半里,巴图额尔敦与孛鲁台站在百丈外监听,若听不到任何声响,则合格。一名虎卫不小心踢到碎石,发出 “咔嚓” 声,立刻被淘汰:“潜行时要盯着脚下,避开碎石,叛军营地外围多碎石,这点做不到,定会暴露。” 被淘汰的虎卫红着脸退下,其余虎卫则更加谨慎,最终有七十人通过潜行测试。
虎啸模仿测试则由合撒儿负责 —— 他先示范三种虎声的吹法:“长吹三息,气息均匀,是远啸,用来惊散马厩外围的战马;短吹一息,气息急促,是近吼,用来惊马厩内的战马;快吹三短息,是幼啼,用来吸引马倌的注意力,让他们离开马厩。” 七十名虎卫逐一试吹,合撒儿仔细听着:“你的远啸气息不稳,中间断了,再练;你的近吼太尖,像狼叫,调整气息。” 经过反复练习,最终五十名虎卫能精准吹出三种虎声,合撒儿点头:“这五十人,吹的虎啸连我都快分不清真假,定能惑住叛军。”
应急应变测试则模拟突发情况 —— 巴图额尔敦让两名亲兵伪装成叛军巡逻兵,突然出现在 “潜行路” 上,测试虎卫的反应:“若遇巡逻兵,要第一时间伏地隐蔽,别冲动,等巡逻兵走远再行动;若被发现,便吹幼啼,假装是草原幼虎叫声,混淆视听,再趁机脱身。” 一名虎卫被 “巡逻兵” 发现,他立刻伏地,吹起幼啼,“巡逻兵” 愣了愣,以为是真幼虎,便转身离开,虎卫趁机溜走。巴图额尔敦道:“应变不错,记住,咱们的目的是扰敌,不是杀敌,能不暴露就不暴露。”
遴选完成后,巴图额尔敦将五十名虎卫分为五组,每组十人,设一名组长(由通过测试的百户担任),每组配六枚虎哨(备用一枚),还携带短刀与麻绳(若遇巡逻兵,可捆缚制服,不杀人)。“每组负责一个区域:一组潜至马厩西侧,吹远啸;二组潜至马厩南侧,吹近吼;三组潜至马厩东侧,吹幼啼;四组、五组在外侧警戒,防止叛军包抄,” 巴图额尔敦指着叛军营地地图,“各组按‘三更十五分’同时发声,别早别晚,确保声势够大,让整个马厩的战马都受惊。” 虎卫们齐声领命,眼中满是信心,只待夜色再浓,便潜入叛军营地外围。
潜入前的静音准备,需对虎卫的装备、动作、路线进行全方位优化 —— 从马蹄包裹到兵器处理,从行进姿势到呼吸节奏,每一处细节都需确保 “无响、无痕、无迹”,避免潜入时被叛军察觉,影响 “虎啸惑敌” 的计划。
马蹄包裹用 “双层麻布 + 羊毛”—— 工匠们将厚麻布裁成三尺见方,先裹一层在马蹄上,再铺一层羊毛(增加缓冲),最后再裹一层麻布,用麻绳系紧,绳结藏在马蹄内侧,避免摩擦发声。巴图额尔敦蹲下身,摸了摸一匹战马的马蹄:“羊毛要铺匀,别太厚,不然战马走路会打滑;麻绳系紧,别松动,不然行军时会磨出声响。” 工匠们逐一检查,确保五十匹战马的马蹄包裹都符合要求,一名工匠道:“这样包裹,战马踩在碎石上,也只会有极轻的‘噗’声,百丈外听不到。”
兵器与配饰的处理更细致 —— 虎卫的短刀刀鞘缠四层布条,刀柄缠麻布(防滑且减少握持时的摩擦声);玄铁盔的护耳用皮绳系死,防止晃动发声;身上的铜制配饰(如腰牌)全部取下,放在营地的行囊中,只带必要的虎哨、短刀与麻绳。巴图额尔敦检查一名虎卫的装备:“你的腰牌怎么还在?快取下,铜牌碰撞的声音最容易被察觉。” 虎卫连忙取下腰牌,交给留守的亲兵,确保身上没有任何会发声的金属配饰。
行进姿势与呼吸节奏也有严格要求 —— 行进时需弯腰,重心放低,脚步轻抬轻放,像草原上的孤狼般无声移动;呼吸需浅而匀,用鼻腔吸气,用口腔呼气,避免呼吸声过重。巴图额尔敦示范行进姿势:“步子别太大,每步半尺,落地时先脚掌后脚跟,减少与地面的接触声;呼吸时别张口太大,不然夜间会有白气,容易被叛军看到。” 虎卫们跟着练习,很快便掌握了要领,行进时几乎与夜色融为一体。
潜入路线的最终确认由探子完成 —— 两名探子提前半个时辰,潜至叛军营地外围,标记出 “碎石少、草丛密” 的路线,用白石头在地上摆出箭头,指引虎卫前进。探子回报:“马厩西侧有一片矮丛,能藏下一组虎卫;南侧有一道土沟,可藏下二组;东侧有几棵枯树,能掩护三组;外侧的四组、五组可藏在北侧的高地上,视野好,也易撤退。” 巴图额尔敦看着路线图:“路线选得好,既能隐蔽,又能近距离吹哨,就按这个路线走。”
所有准备完成后,五十名虎卫在谷口集结,巴图额尔敦最后检查一遍装备:“马蹄包裹紧了吗?虎哨带够了吗?短刀缠布条了吗?” 虎卫们齐声应答:“紧了!够了!缠了!” 巴图额尔敦点头:“出发!记住,静音潜行,准时发声,扰敌为主,别恋战!” 五十名虎卫如一道黑色的影子,消失在夜色中,朝着叛军营地的方向潜行而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