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 章:夜袭定阵(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尔部署三更夜袭)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黄草谷,入夜后只剩帐外巡哨的马蹄轻响。中军帐内,鎏金铜灯的火焰被调至最暗,仅能照亮案上摊开的 “汗帐布防详图”—— 图上白石头坡的阿鲁台汗帐旁,红笔圈出 “三更换防空缺”“西侧岩石隐蔽点”“箭楼视野盲区” 三个关键处,那拉珠尔身着玄铁轻甲,指尖按在 “西侧岩石” 上,指腹摩挲着纸面的纹路:“巴图额尔敦探明,阿鲁台汗帐亲兵每刻钟换防,三更刚过恰是换防间隙,此时前队突袭,最易得手。”
帐内将领环立,虎卫统领孛鲁台按腰侧玄铁刀,刀鞘铜环轻碰:“将军,虎卫愿为前队!两万虎卫均是精锐,半数参与过去年蒙古故地夜袭,熟静音破防之法,三更前定能摸到汗帐外围,一举控住哨卡。” 中都卫戍军指挥使帖木格(步兵统领)则捧着手绘的 “步兵跟进路线图”:“步兵从岭北行省驻军与蒙古故地预备兵中抽选一万五千,配云梯、撞车,跟在虎卫后两里,待虎卫破哨卡,便快速推进,巩固阵地,不让叛军反扑。”
博罗(北路军统领)俯身盯着图上的 “汗帐后路”:“末将带五千骑兵,提前一个时辰绕至白石头坡东侧,断阿鲁台向中军大营的退路,若他从汗帐逃遁,定能截住。只是步兵携带撞车、云梯,夜间行军恐慢,需提前半个时辰动身,才能跟上虎卫节奏。” 那拉珠尔点头,拿起案上的漏刻(元代计时工具),铜壶内的水滴正缓缓滴落,刻度指向 “二更初”:“就依博罗所言,步兵二更半动身,虎卫三更前抵汗帐西侧,博罗部二更初出发绕后,各队按漏刻时辰行动,不得有误。”
巴图额尔敦(先锋)站在帐角,指尖捏着从汗帐外围带回的枯草:“将军,汗帐西侧岩石下有片矮丛,可藏五百虎卫,待换防间隙,先解决外围巡逻兵;箭楼士兵每半刻钟探头,虎卫可趁其低头换箭时,从盲区摸上去,毁掉箭楼。” 那拉珠尔抬眼看向他,眼中带着赞许:“你既摸清细节,便随孛鲁台在前队,负责指引路径,遇突发情况,可临机调整。” 巴图额尔敦躬身领命,帐内的铜灯火焰晃了晃,映得将领们的甲片泛着冷光,夜袭的部署,在漏刻的滴嗒声中渐渐清晰。
虎卫前队的遴选,以 “夜战经验、静音能力、夜视适配” 为核心 —— 孛鲁台从两万虎卫中挑出八千精锐,均是参与过三次以上夜战、能在漆黑中辨路、动作轻缓无响的老兵,还需通过 “静音行军” 测试,确保前队抵汗帐前不暴露踪迹。
遴选在二更初的谷内空场进行 —— 虎卫们卸下玄铁甲,换轻便皮甲,腰间只悬短刀,马蹄裹三层麻布,按十人一队,在铺着干草的地上行走,若脚步声被帐内监听的将领察觉,便被淘汰。孛鲁台坐在帐内,耳贴地面:“第三队左数第五人,脚步重了,淘汰;第七队整体轻缓,留下。” 被淘汰的虎卫虽遗憾,却也明白夜袭需 “静”,默默退至后队待命。
留下的八千虎卫,再按 “破哨卡、控箭楼、围汗帐” 分工 —— 两百人组 “哨卡组”,配短刀与麻绳,负责解决三层哨卡的叛军,不杀人只捆缚,避免血腥味引巡逻兵;三百人组 “箭楼组”,带斧头与火折子,摸上箭楼后先砍断绳索,再用布蒙住士兵口鼻;七千五百人组 “汗帐组”,围在汗帐外围,待哨卡、箭楼得手,便冲进去擒阿鲁台。
孛鲁台亲自训练 “哨卡组”—— 他演示如何从背后贴近叛军:“右手捂嘴,左手按肩,发力将人按倒,麻绳绕颈两圈,绑紧手腕,动作要快,一息内完成。” 一名年轻虎卫模仿时,力道不足让 “模拟叛军”(其他虎卫扮演)哼出声响,孛鲁台上前纠正:“捂嘴要用力,按肩要压准穴位,让他发不出声,再练十次。” 年轻虎卫反复练习,直到动作流畅无声。
夜视适配也需调整 —— 虎卫们将 “夜视草” 捣碎,涂在眼下,适应半刻钟后,孛鲁台让人在百丈外摆上稻草人,测试视物清晰度:“能看清稻草人影者留下,模糊者去后队。” 最终留下的八千虎卫,均能在漆黑中辨清百丈内景物。孛鲁台看着他们:“咱们是前队,是夜袭的刀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若暴露,后续步兵便难推进,平叛大计也会受影响。” 虎卫们齐声应诺,声音压得极低,却透着坚定。
步兵后队的组建,侧重 “器械适配与协同跟进”—— 帖木格从一万五千步兵中,按 “云梯手、撞车手、盾牌手” 分工,每队配专人引导,确保能紧跟虎卫节奏,在虎卫破防后快速巩固阵地,同时携带足够的修补器械,应对叛军反扑。
云梯手选的是身形矫健的步兵,共三千人,每人扛一架两丈长的轻便云梯(榆木打造,重三十斤),梯身缠麻绳防滑,梯顶装铁钩,可勾住营墙。帖木格让云梯手演练 “快速架梯”:“抵汗帐外围后,十人一组,两息内架好云梯,一人扶梯,两人攀爬,其余人警戒,防止叛军推梯。” 一名云梯手架梯时手抖,梯身撞在岩石上发出轻响,帖木格立刻道:“架梯时要轻放,铁钩先勾住缝隙,再推梯身,再练!” 云梯手们反复调整动作,直到架梯无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撞车手选的是力大的步兵,共两千人,分五十组,每组推一架撞车(橡木撞头,榆木车架,外包铁皮),车架下装木轮,轮轴涂牛油润滑,减少摩擦声。帖木格让人在谷内搭了道模拟汗帐门的木架,让撞车手演练:“撞车推进时,四人在前拉,六人在后推,按‘一、二、三’的节奏发力,撞门时集中力道,一次撞开。” 撞车手们按节奏推进,木架 “轰隆” 一声被撞裂,帖木格点头:“力度够了,夜间推进时,口令要轻,只做口型不发声。”
盾牌手共五千人,手持三尺宽、五尺高的牛皮盾,盾面涂黑漆,可防箭矢,负责在步兵推进时挡叛军的箭雨,掩护云梯手与撞车手。帖木格让盾牌手演练 “盾阵”:“五人一组,盾牌相连,形成屏障,留一尺间隙让步兵通过,遇箭雨时低头,箭过后立刻推进。” 盾牌手们快速组队,盾阵严丝合缝,帖木格检查后道:“间隙再缩小半尺,别让箭从缝里射进来。”
剩余五千步兵为 “清理队”,配短刀与火把(火折子藏在怀中,非必要不点燃),负责清理漏网的叛军,修补被叛军破坏的防御,还要在汗帐周围设临时哨卡,防止叛军援兵靠近。帖木格对清理队统领道:“你们是后队的‘稳压器’,既要清理残敌,也要守住阵地,若叛军反扑,优先保护云梯与撞车,这是咱们的关键器械。” 统领躬身领命,步兵们按分工站成队列,器械在月光下泛着暗哑的光,只待时辰一到,便随虎卫出征。
三更时辰的确定,需结合 “漏刻计时、叛军换防规律、气象条件” 三者 —— 那拉珠尔让通政院吏员与天文生(元代负责观象计时)共同核对,确保夜袭发起的 “三更”,恰是叛军换防最松懈、天色最暗的时刻,不早不晚,避免错失良机。
漏刻校准在一更末进行 —— 天文生带着铜制漏刻,与谷外的 “日晷校准石”(白天校准用)比对,调整壶内水位:“今夜无月,漏刻需按‘夜长昼短’调慢半刻,确保三更对应亥时三刻,与叛军换防间隙重合。” 通政院吏员则拿着 “叛军换防册”,与漏刻比对:“阿鲁台亲兵子时换防,三更刚过是子时前一刻,恰是换防前的松懈期,巡逻兵多在整理装备,哨卡士兵也易走神。”
气象确认由探子负责 —— 两名探子携带 “观云筒”(元代观天象工具),在谷外高处观察云层:“今夜乌云密布,无星无月,能见度不足五丈,风从西北吹向汗帐,咱们的行军声会被风吹向叛军后侧,不易被察觉。” 探子还带回了草原的湿度数据:“空气湿润,马蹄踩在草地上无扬尘,脚步声更轻。” 那拉珠尔看着气象记录:“天助咱们!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夜袭。”
各队出发时辰也按漏刻细化 —— 博罗的骑兵队二更初出发,需在三更前绕至汗帐东侧,预留一个时辰应对可能的巡逻兵;步兵队二更半出发,比虎卫早半刻,因携带器械行军慢,需提前动身,确保在虎卫破第一哨卡时,抵汗帐外围两里处待命;虎卫队三更前一刻出发,抵汗帐西侧岩石下时,恰是换防间隙。
那拉珠尔让亲兵将漏刻放在中军帐外的高台上,漏刻旁派两名士兵值守,每刻钟向各队传递一次时辰信号。“时辰是夜袭的命门,” 那拉珠尔对将领们道,“早一刻,叛军换防未松懈;晚一刻,换防已结束,都会增加难度,你们务必按漏刻行动,不可擅自提前或延后。” 孛鲁台、帖木格等人齐声应诺,目光都落在漏刻上,铜壶的水滴声,仿佛成了夜袭前最关键的节拍。
静音装备的全面核查,是夜袭成功的前提 —— 工部工匠与各队将领一道,检查虎卫的马蹄麻布、步兵的器械润滑、士兵的衣物配饰,确保每一处可能发声的细节都被处理,避免行军中暴露踪迹。
虎卫的马蹄麻布需三层缠绕 —— 工匠们用厚麻布(每匹三尺宽),从马蹄根部缠至脚踝,用麻绳系紧,再用针线缝住接口,防止行军中松动。孛鲁台蹲下身,捏了捏一名虎卫的马蹄麻布:“麻布要缠紧,别留缝隙,不然马蹄踩地会有‘噗噗’声;麻绳系在外侧,别磨到马腿。” 工匠们立刻检查每一匹战马的马蹄,将松动的麻布重新缠紧,缝好接口。
士兵的兵器与配饰需 “消音”—— 虎卫的短刀刀鞘缠三层布条,避免金属碰撞;玄铁盔的护耳用皮绳系紧,防止晃动发声;步兵的云梯铁钩缠麻布,撞车的橡木撞头包厚皮革,减少撞击时的声响。工部尚书也先帖木儿拿着一把缠好布条的短刀,轻轻晃动:“这样晃动刀鞘,只有轻微的布摩擦声,百丈外听不到。” 帖木格让步兵推动撞车,轮轴涂满牛油,推进时只发出极轻的 “轱辘” 声,几乎被风吹草动掩盖。
衣物检查也细致 —— 士兵们需脱下外套,检查是否有金属饰品(如铜扣、铁环),若有则取下或用布包裹;内衣的缝线处若有毛边,需用剪刀修剪,避免行军时毛边摩擦发声。一名年轻步兵的外套上有两枚铜扣,被通政院吏员发现,立刻用布条包裹:“铜扣碰撞会发声,包裹后就安全了,别嫌麻烦,这关系到夜袭的成败。” 士兵们纷纷检查衣物,处理掉可能发声的细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