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51章 杭爱临营
    1051 章:杭爱临营(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尔统军抵杭爱山察敌)

    杭爱山南侧的峡谷间还凝着晨霜,枯黄的牧草没过马蹄,风卷着沙砾打在玄铁甲上,发出细碎的 “沙沙” 声。那拉珠尔勒住战马,抬手示意大军停下 —— 眼前是一片东西走向的狭长山谷,谷两侧是陡峭的山壁,长满低矮的灌木,谷内有一处隐蔽的山泉,水质清澈,足够五万大军饮用。他从怀中掏出李衡送来的 “杭爱山地形图”,指尖划过图上标注的 “黄草谷”:“此处便是黄草谷,山壁可挡风寒,灌木能掩营帐,山泉供饮水,是扎营的绝佳之地。”

    长子巴图额尔敦翻身下马,弯腰拨开脚下的牧草,露出湿润的泥土:“父亲,谷内地势平坦,泥土紧实,适合搭建营帐;山壁上的灌木茂密,从谷外望去,根本看不到里面的动静,隐蔽性足够。只是谷口较窄,需派重兵防守,防止叛军突袭。” 他还捡起一块石子,朝山壁扔去,石子撞在岩石上,回声不大:“山壁吸音,营内动静不易传到谷外,连战马嘶鸣都能减弱大半。”

    虎卫统领孛鲁台也上前查看,手指敲了敲山壁的岩石:“岩石坚硬,可在上面凿洞设哨卡,哨兵藏在洞内,既能观察谷外动静,又不易被发现。谷内的山泉旁可设饮马区,派专人看管,避免士兵乱取水,弄出声响。” 中都卫戍军指挥使帖木格补充:“谷两侧的灌木可保留,只清理出营帐搭建的区域,这样从高空看,谷内仍是一片荒草,更难被叛军察觉。”

    那拉珠尔点头,将地形图递给身边的亲兵:“传我令,巴图额尔敦带先锋五千人,先清理谷口障碍,搭建临时防御工事;孛鲁台带虎卫,在谷内划分营帐区域,主力营居中,侧营护两翼;帖木格带中都卫戍军,清理灌木,平整地面;张谦带粮草队,去谷西侧三里的小山谷扎粮草营,与主力营形成犄角;也先帖木儿带工匠,即刻搭建中军帐与哨卡。” 将领们齐声领命,各自策马离去,五万大军如流水般涌入黄草谷,马蹄扬起的尘土被山壁挡住,很快便落定,仿佛从未有大军经过。

    谷外,两名探子已伪装成阿鲁台部的散兵,牵着几匹瘦马,慢悠悠地朝着杭爱山主峰的方向走去 —— 他们要先探查叛军外围的巡逻情况,为后续详细侦察铺路。那拉珠尔站在谷口,望着探子远去的背影,又看向谷内忙碌的士兵,眼中满是沉稳:“扎好营,察清敌布防,咱们才能稳操胜券。”

    大军扎营的第一步是 “地形细分”—— 工部工匠与将领们一道,按 “主力、侧营、哨卡、饮马区、军械库” 的功能,在黄草谷内划出明确区域,每块区域用白石灰做标记,确保营帐搭建有序,既方便调度,又能最大化利用隐蔽地形,避免暴露踪迹。

    工匠总管帖木儿(工部老匠)带着十名工匠,用麻绳丈量谷内面积:“谷长三里,宽半里,可容五万大军扎营。主力营占中间一里地,分三排搭建,每排营帐间隔十丈;左右侧营各占半里地,距主力营五丈;哨卡设四个,分别在谷口两侧山壁与谷内两端;饮马区在山泉旁,占地半亩;军械库靠近中军帐,方便看管。” 他用石灰在地上画出线条,线条笔直,拐角整齐,如同一幅规整的营寨图。

    孛鲁台带着虎卫,按石灰线搭建主力营的营帐 —— 虎卫的营帐为玄色,布面厚实,边缘缝着铜扣,既能防风,又能隐蔽。士兵们两人一组,先将营帐的支架搭起,再覆盖布面,最后用铜扣固定,动作熟练,半个时辰便搭好十顶营帐。孛鲁台检查一顶营帐,用手扯了扯布面:“支架要埋深三尺,避免风大掀翻营帐;布面的铜扣要扣紧,不能留缝隙,防止夜间漏光。” 士兵们立刻按要求调整,确保每一顶营帐都牢固隐蔽。

    巴图额尔敦则在谷口搭建临时防御工事 —— 他让人在谷口挖了一道宽两丈、深一丈的壕沟,沟内埋上尖刺,沟外设置三层拒马,拒马间缠绕带刺的藤蔓。“谷口是唯一的进出通道,必须守住,” 巴图额尔敦对先锋士兵道,“再在拒马后搭三座箭楼,每座箭楼驻十名弓箭手,日夜值守,发现叛军立刻示警。” 士兵们挥着锄头挖壕沟,汗水浸湿了轻甲,却没人停歇,很快,一道坚固的防御工事便出现在谷口。

    帖木格带着中都卫戍军清理灌木 —— 他们用斧头砍掉营帐区域的灌木,却保留了谷两侧山壁的灌木,只在灌木间开辟出狭窄的通道,供士兵巡逻。“这些灌木是咱们的掩护,” 帖木格道,“砍太多会暴露谷内情况,保留下来,既能挡视线,又能挡风寒。” 士兵们小心翼翼地砍伐,避免弄出太大声响,砍下的灌木也不浪费,堆在谷口,作为额外的防御屏障。

    张谦则带着粮草队,前往谷西侧的小山谷 —— 这里比黄草谷更小,却更隐蔽,谷内有一处小溪,可作为饮马水源。张谦让人在谷内挖了十个地窖,用于存放青稞与干草,地窖口用木板覆盖,再铺上层泥土与牧草,从表面看与普通地面无异。“粮草要隐蔽存放,” 张谦对粮草护卫道,“再在谷口设两道哨卡,派两百名骑兵巡逻,防止叛军偷袭。” 粮草队的士兵们有条不紊地卸粮、入窖,动作轻缓,生怕弄出动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隐蔽措施是扎营的核心 —— 从营帐伪装到声响控制,从炊烟处理到信号传递,每一项都细致入微,确保大军在黄草谷内扎营,却不被杭爱山主峰的阿鲁台叛军察觉,为后续侦察与进攻争取时间。

    营帐伪装由工部工匠负责 —— 他们在每顶营帐顶部铺一层干草,干草与谷内的牧草颜色相近,从谷外或高空望去,营帐与周围的荒草融为一体。工匠总管帖木儿还让人在营帐两侧插满干枯的灌木枝,只留一个小口作为营帐门,门口挂着与灌木颜色相近的麻布帘。“这样一来,就算叛军的探子从谷外经过,也只会以为这里是一片荒谷,不会发现咱们的营帐,” 帖木儿对那拉珠尔道,“咱们还在营帐周围撒了些马粪,伪装成牧民临时停留的痕迹,更能迷惑叛军。”

    声响控制则由各部队将领负责 —— 那拉珠尔下严令,营内禁止喧哗,士兵交流需低声,战马需拴在铺有干草的地面,防止马蹄踩踏发出声响;工匠锻造兵器、修补铠甲,需在中军帐旁的隐蔽作坊内进行,作坊 walls 用泥土夯实,减弱声响。巴图额尔敦还让先锋士兵的马蹄裹上麻布,巡逻时只走预先清理好的通道,避免踩断灌木发出动静。“昨夜有士兵不小心打翻了水桶,” 巴图额尔敦对那拉珠尔道,“我已罚他去守哨卡,让所有人都知道,声响控制的重要性。”

    炊烟处理是隐蔽的关键 —— 大军每日需生火做饭,炊烟若直冲天空,极易被叛军发现。张谦让人在谷内挖了五十个 “地灶”,地灶深三尺,灶口直径一尺,灶尾连接一条五尺长的烟道,烟道通向山壁,炊烟从山壁的缝隙中缓缓冒出,与山间的雾气交织,不易被察觉。每个地灶旁都有士兵值守,控制火势大小,确保炊烟只少量冒出。“咱们还规定,每日只在清晨与傍晚各生火一次,统一做饭,减少炊烟出现的次数,” 张谦道,“饭做好后,地灶要立刻熄灭,用泥土覆盖,不留火星。”

    信号传递则采用 “隐蔽烟火” 与 “哨笛” 结合 —— 营内设置三个烟火点,分别在谷内东、中、西三处,烟火点设在山壁的洞穴内,点燃后烟雾从洞穴缝隙冒出,只在营内可见,谷外看不到;士兵巡逻与传递消息,用特制的哨笛,哨笛声细而短,与山间的风声相近,不易被叛军识别。信号兵统领道:“咱们已演练过多次,哨笛的‘前进’‘撤退’‘警戒’三种信号,士兵们都能准确识别,烟火点的位置也只有将领与信号兵知道,不会泄露。”

    隐蔽措施落实后,那拉珠尔让人从谷外观察 —— 站在谷口百米外,只能看到一片荒草与灌木,听不到任何声响,也看不到炊烟,完全看不出谷内藏着五万大军。“很好,” 那拉珠尔满意道,“这样的隐蔽措施,阿鲁台的探子就算到了谷外,也发现不了咱们,咱们可以安心侦察他的布防了。”

    先锋的首轮侦察由巴图额尔敦亲自带队 —— 他挑选二十名精锐探子,伪装成阿鲁台部缺粮的散兵,带着几匹瘦马、少量发霉的青稞,从黄草谷西侧的小路出发,悄悄靠近杭爱山主峰的叛军布防区,目标是摸清叛军外围的巡逻规律与布防范围。

    探子们都换上了阿鲁台部的破旧皮甲,甲上还故意划了几道口子,脸上抹了些泥土,显得狼狈不堪。巴图额尔敦将自己的玄铁甲换成皮甲,腰间挂着一把生锈的弯刀,手里牵着一匹瘦马,马背上驮着一小袋发霉的青稞:“咱们要装得像些,遇到叛军的巡逻兵,就说‘部落被元军劫掠,逃来投奔阿鲁台领主’,别露出破绽。” 一名探子道:“将军放心,咱们之前都演练过说辞,不会出错。”

    走了半个时辰,前方传来马蹄声 —— 三名叛军巡逻兵正朝着他们的方向而来,巡逻兵身着皮甲,手持长矛,腰间挂着短刀,神色警惕。巴图额尔敦示意探子们放慢脚步,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朝着巡逻兵走去。“你们是哪个部落的?来这里做什么?” 巡逻兵首领勒住马,长矛指向巴图额尔敦。巴图额尔敦立刻跪倒在地:“大人,我们是合丹部的散兵,部落被元军劫掠,粮草被抢,只能来投奔阿鲁台领主,求大人收留。”

    巡逻兵首领打量着他们,看到破旧的皮甲与发霉的青稞,又看了看瘦马,眼中的警惕少了几分:“合丹部?之前怎么没听说你们要来投奔?” 巴图额尔敦道:“元军来得突然,我们一路逃来,没来得及提前通报,若大人不信,可去合丹部的旧地打听,我们确实是合丹部的人。” 巡逻兵首领沉吟片刻,对身边的士兵道:“先把他们押去西侧辅营,让统领审问,若真是合丹部的人,再报给阿鲁台领主。”

    巴图额尔敦与探子们被押着向西侧辅营走去,沿途悄悄观察 —— 叛军的外围巡逻兵每五里设一组,每组三人,每半个时辰换防一次;巡逻路线多沿山路展开,避开茂密的灌木区;西侧辅营的营墙高丈五,墙外挖了壕沟,沟内埋着尖刺,营墙上有士兵来回走动,营门两侧各有一座投石机。巴图额尔敦将这些细节记在心里,手指悄悄在掌心划着记号,确保不会遗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