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50章 北征启行
    1050 章:北征启行(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尔统军离中都)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中都,晨雾刚散,皇城根下的槐树落了满地金黄。那拉珠尔府的庭院里,仆役们正将最后一箱干粮搬上驿车,木箱上贴着 “北征军粮” 的朱印,边角用铜钉加固,以防颠簸散落。那拉珠尔身着玄铁重铠,腰间悬着萧虎赐的虎头弯刀,刀鞘上的铜环碰撞发声,他伸手抚过铠甲的护肩 —— 甲片用玄铁锻造,边缘磨得光滑,是去年蒙古故地削藩时穿的旧甲,此次北征特意取出,图个顺遂。

    长子巴图额尔敦一身轻甲,正检查战马的鞍具,手指捏了捏马鞍下的衬垫:“父亲,战马的衬垫已加厚,长途行军不会磨伤马背;短刀也按您的吩咐,挂在腰间左侧,一息内就能拔出。” 那拉珠尔点头,目光扫过庭院里待命的亲兵 —— 五十名亲卫均是虎卫精锐,身着玄铁甲,手持角弓,胯下战马嘶鸣,透着一股锐不可当的气势。

    府外传来驿卒的马蹄声,通政院使帖木儿翻身下马,快步走进庭院:“那拉珠尔将军,陛下已在皇城北门等候,命您辰时三刻率军至城外黄花甸校场,他将亲往送行。” 那拉珠尔整理了一下铠甲的系带:“有劳帖木儿大人通报,我这就率军出发。” 他转身对巴图额尔敦道:“你先带先锋五千人去校场,清点兵力,我随后便到。” 巴图额尔敦躬身领命,翻身上马,带着先锋士兵,朝着校场的方向疾驰而去,马蹄扬起的尘土,在晨光照耀下泛着金光。

    那拉珠尔最后看了一眼府宅 —— 正屋的窗棂旁,妻子孛儿帖抱着幼子那木罕,正偷偷张望,眼中满是牵挂。他没有上前告别,只是抬手示意,便转身走出府门,翻身上马,带着亲卫与后续兵力,朝着皇城北门进发。街道两旁,百姓们已早早等候,有的手持青稞饼,有的捧着奶酪,看到那拉珠尔的队伍,纷纷高声道:“将军保重!早日平定叛乱,平安归来!” 那拉珠尔勒住马,向百姓们拱手致意,心中满是暖意 —— 有百姓的期盼,更要打赢这场平叛之战。

    辰时三刻,那拉珠尔率军抵达黄花甸校场。校场上,五万大军已整齐列阵 —— 虎卫列于东侧,玄铁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中都卫戍军列于南侧,装备齐整;岭北行省驻军列于西侧,风尘仆仆却精神饱满;蒙古故地预备兵列于北侧,带着草原部落的质朴。萧虎的仪仗队正从校场东侧赶来,黄罗伞盖下,萧虎身着赭黄戎装,腰间佩着太祖成吉思汗的旧刀,神色庄重。

    那拉珠尔率军离中都前,萧虎在皇城白虎殿召他议事,既是确认平叛策略,也是交付调兵虎符与密令,明确 “平叛需狠” 与 “治民需仁” 的边界,为他北征定下行动准则。

    白虎殿内,案上摆着 “西北舆图” 与 “调兵虎符”—— 虎符为青铜铸造,分为两半,左半刻着 “北征军印”,右半刻着虎纹,需两半相合,方能调动五万大军。萧虎拿起虎符的左半,递给那拉珠尔:“这半虎符你收好,右半已交给博罗将军,你与他汇合后,合符为证,他便会听你调遣。” 那拉珠尔双手接过虎符,入手沉重,他知道,这不仅是调兵的凭证,更是萧虎的信任与托付。

    萧虎指着舆图上的杭爱山:“阿鲁台的中军大营驻于此地,你与博罗汇合后,按之前定下的‘虎形战术’进攻,务必一举破敌。‘平叛需狠’,是指对阿鲁台、察八儿等首恶,不可手软,需严惩以儆效尤;对其部众,若放下兵器投降,不可滥杀,这便是‘治民需仁’。” 他拿起一份密令,递给那拉珠尔:“这是战后安抚的细则,你可按此处置 —— 从阿鲁台的超占牧地中,划拨部分给受战乱影响的小部落,再发放青稞补贴,让部民尽快恢复生产。”

    那拉珠尔接过密令,展开细看 —— 上面写着 “降兵免罪、部民每户补青稞五十斤、受损草场派农技官修复” 等条款,字迹工整,是萧虎的亲笔。“陛下,若忽都鲁帖木儿出兵支援阿鲁台,该如何处置?” 那拉珠尔问道。萧虎道:“忽都鲁帖木儿若参战,便按叛贼处置;若中立,战后仍许他之前的牧地补贴,稳住斡端地区,避免战乱扩大。”

    议事临近结束,萧虎起身,拍了拍那拉珠尔的肩:“你是朕的长子,此次北征,不仅要平定叛乱,还要守住西北的削藩成果,更要让草原部民知道,朝廷平叛是为了安稳,不是为了杀戮。记住,‘平叛需狠’是手段,‘治民需仁’是根本,莫要本末倒置。” 那拉珠尔躬身道:“儿臣谨记陛下教诲,定不负信任,平叛安民,早日凯旋。” 殿外的晨钟响起,辰时已至,两人并肩走出白虎殿,准备前往校场,送大军启程。

    黄花甸校场的集结,是大军北征前的重要环节 —— 各部队按预定位置排列,将领们清点兵力与装备,粮草队与兵器队在指定区域待命,整个校场秩序井然,透着元廷大军的严整与威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虎卫统领孛鲁台站在东侧阵前,手持 “虎卫兵力册”,逐一核对千户、百户的人数:“第一千户,一千人,到齐;第二千户,一千人,到齐……” 他的声音洪亮,传遍整个阵前,每核对完一个千户,士兵们便齐声应答,声震云霄。孛鲁台还检查了虎卫的装备:“玄铁甲是否完好?角弓是否有力?破甲箭是否带足?” 士兵们纷纷举起兵器,齐声喊道:“完好!有力!带足!”

    中都卫戍军指挥使帖木格在南侧阵前,指挥士兵调整阵型 —— 原本有些松散的队列,在他的口令下,迅速变得整齐,每排士兵间隔三尺,每列间隔两尺,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墙。帖木格还让士兵们演练了一次 “方阵冲锋”,士兵们手持长柄刀,策马向前,动作整齐划一,没有丝毫混乱。“咱们是中都的卫戍军,不能输给虎卫!” 帖木格高声道,士兵们的士气愈发高涨。

    岭北行省驻军万户博罗帖木儿在西侧阵前,与士兵们交流西北的地形:“杭爱山的后山小路多碎石,战马易打滑,行军时需放慢速度;阿鲁台的士兵多熟悉山地作战,咱们需多加小心,不可冒进。” 一名曾去过杭爱山的士兵补充道:“将军,杭爱山的黑石峡易设伏,咱们路过时需派探子先行探查。” 博罗帖木儿点头:“说得好!到了西北,大家要多提建议,咱们齐心协力,才能打赢胜仗。”

    蒙古故地预备兵千户帖木儿在北侧阵前,给士兵们分发草原的耐旱草药:“西北气候干燥,容易上火,这草药每日泡水喝,能清热解毒。” 士兵们接过草药,小心翼翼地收进怀中 —— 他们多是草原牧民,第一次远离故土征战,帖木儿的关怀让他们多了几分安心。“咱们虽不直接参战,却要守护好粮草,这也是为平叛出力,” 帖木儿道,“只要咱们守住粮草,前方的将士们就能安心打仗。”

    粮草队与兵器队则在校场的北侧待命 —— 张谦(负责粮草调度)带着吏员,检查每一辆粮草车的封印:“这是‘北征军粮’的朱印,若有破损,需立刻检查车内青稞是否短缺。” 也先帖木儿(负责兵器)则检查虎蹲炮的夜视瞄准标:“灯座的油脂是否加满?荧光石是否牢固?每一门炮都要检查仔细,不能出任何差错。” 整个校场,从兵力集结到装备核查,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为大军北征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萧虎抵达校场后,登上西侧的高台 —— 高台由木板搭建,高五丈,顶部铺着虎皮,四周挂着玄色旗帜,旗面上绣着金色的白虎纹,是元廷大军的帅旗。他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校场的五万大军,眼中满是期许与郑重。

    内侍捧着 “北征圣旨”,站在萧虎身旁,待大军安静下来,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察合台系阿鲁台,私扩兵力,私占牧地,起兵叛乱,断我粮道,扰我西北边疆。今命长子那拉珠尔,统兵五万,北征平叛,赐虎符,授帅印。望那拉珠尔恪尽职守,平叛需狠,惩办首恶;治民需仁,安抚部民。全军将士,需奋勇作战,早日平定叛乱,恢复西北安稳。钦此!”

    那拉珠尔翻身下马,快步走到高台下方,双膝跪地,双手高举,接过内侍递来的圣旨:“臣那拉珠尔,接旨!定不负陛下圣恩,平叛安民,凯旋归来!” 他的声音坚定有力,传遍整个校场,五万将士齐声呐喊:“平叛安民!凯旋归来!” 声音如雷,震得校场周围的树叶簌簌落下,连远处的战马都跟着嘶鸣起来。

    萧虎从高台上走下来,亲手将那拉珠尔扶起,从腰间解下自己的佩刀 —— 这把刀是太祖成吉思汗的旧物,刀身刻着 “镇边” 二字,刀柄缠着黑色的皮革,透着岁月的沧桑。“这把刀,朕赐给你,” 萧虎道,“它曾随太祖平定草原,今日随你北征,愿它助你斩将夺旗,平定阿鲁台叛乱。” 那拉珠尔双手接过佩刀,躬身道:“谢陛下赐刀!臣定用此刀,斩叛贼,安边疆!”

    高台周围的将领与士兵们,看到萧虎赐刀,纷纷跪地行礼,表达对皇帝的敬意与对那拉珠尔的支持。孛鲁台高声道:“愿随那拉珠尔将军,追随陛下圣意,平叛安民!” 五万将士再次齐声呐喊,校场的气氛被推向高潮,每一名将士的眼中,都满是战意与决心,仿佛已看到平定叛乱后的安稳草原。

    萧虎的当面嘱托,是大军北征前的关键环节 —— 他拉着那拉珠尔走到校场的西北方向(杭爱山的方向),手指远处的天际,详细叮嘱 “平叛需狠” 与 “治民需仁” 的具体细节,既明确准则,也传递对西北安稳的期盼。

    “平叛需狠,不是要你滥杀,” 萧虎指着舆图上的阿鲁台中军大营,“阿鲁台、察八儿是叛乱首恶,必须严惩,他们的亲信谋士,若顽抗不降,也可诛杀;但对其部众,尤其是被胁迫的小部落士兵与牧民,不可伤害,若他们放下兵器,要就地安抚,让他们返回原牧地。” 他还特意提到:“阿鲁台部的老弱妇孺,若流离失所,要派士兵护送他们到蒙古故地的临时安置点,发放青稞与牧草种子,让他们能活下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