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9 章:北境粮筹(至元四十六年秋张谦协调北境粮储供平叛大军)
岭北行省粮库的朱漆大门前,张谦身着青色官袍,腰间系着铜带,正接过粮库官王直递来的 “北境粮储册”。册页上用墨笔写着各粮库的存量:岭北行省永丰仓存青稞八万石、粟米三万石,蒙古故地怯绿连河粮站存干草五万斤、青稞两万石,阿尔泰山南麓临时粮点存粟米一万石。秋风卷着粮库特有的谷物气息掠过,张谦指尖划过 “永丰仓八万石青稞” 的字样,眉头微蹙:“那拉珠尔大军五万,日行百里,每日需青稞五千石,若只靠永丰仓,撑不过半月,还需协调其他粮点。”
王直捧着册页跟在身后,声音带着担忧:“张提举,阿尔泰山南麓的粮点刚设半年,粟米多是今年新收,还没晒干透,若长途运输,恐会霉变;怯绿连河粮站的干草虽足,却需用驼队运,眼下北境驼队都在帮部落运冬储,怕是难调。” 张谦停下脚步,看向粮库内堆积如山的粮袋 —— 每袋粮都用麻布包裹,袋口缝着布条,写着 “永丰仓” 字样。他转身道:“霉变的粟米可先晾晒三日,再掺些干草防潮;驼队的事,我去见蒙古故地的脱脱领主,他与元廷交好,定愿支援。”
帐外传来驿卒的马蹄声,一名驿卒翻身下马,递上一封密信:“张提举,中都通政院急报,陛下令您务必确保平叛军‘日行百里,粮饷不缺’,若粮道有失,按律问责。” 张谦接过密信,见封皮盖着 “天子之宝” 的印玺,连忙拆开,萧虎的朱批 “粮为军本,不可有误” 格外醒目。他将密信折好揣进怀里,对王直道:“陛下的指令已到,咱们今日便开始筹备,三日内需将第一批粮草运出,先解那拉珠尔大军的燃眉之急。”
王直应声领命,转身去召集粮库的吏员与民夫。张谦则走向粮库旁的驿站,准备派驿卒去见脱脱领主。驿站官连忙迎上来:“张提举,要派驿卒去蒙古故地?小的这就去备马。” 张谦点头:“让驿卒带我的手信,告诉脱脱领主,若愿借驼队五十峰,朝廷愿免他部明年三成牧税;再让他派马倌协助,熟悉北境粮道,避免迷路。” 驿站官应诺着去备马,张谦望着北境辽阔的草原,心中清楚,这场粮草调度,关乎平叛成败,容不得半分差错。
张谦领命协调北境粮储,并非偶然 —— 他曾任中都粮储司主事,熟悉粮草调度流程,三年前还曾主持过北境部落的冬储粮调配,与蒙古故地的领主们交好,萧虎正是看中他的经验与人脉,才下旨命他赴北境统筹。
三日前,张谦在中都的家中接到圣旨时,正与儿子张安整理北境粮道图。内侍宣读圣旨:“命张谦为北境粮储提举,即刻赴岭北行省,协调北境诸粮库、驿站与部落,确保平叛军粮草供应,不得延误。” 张谦跪地接旨后,立刻收拾行装 —— 他带上多年积累的 “北境粮储笔记”,上面记着各粮库的位置、粮道的路况、部落的驼队数量,还有应对粮草霉变、运输延误的预案。
妻子李氏为他打包行李,担忧道:“北境秋凉,你又有风湿,需多带件棉衣;粮草调度事务繁杂,你要多保重身体,别太劳累。” 张谦接过棉衣,笑道:“放心,我主持过三次北境粮调,从未出过差错,这次也一样。待平叛成功,我便回来陪你们。” 儿子张安递上一张手绘的 “北境新粮道图”:“父亲,这是我根据驿站传来的消息改的,阿尔泰山南麓新修了一条小路,可近三十里,您或许能用得上。” 张谦接过地图,摸了摸儿子的头:“安儿有心了,这张图定能派上用场。”
次日清晨,张谦便带着两名亲信吏员,骑着快马赶赴北境。途中经过黑泉驿时,遇到了那拉珠尔派来的粮务官李进 —— 李进正焦急地等待粮草消息,见到张谦,连忙上前:“张提举,大军已行至杭爱山外围,粮草只够支撑五日,若再不到,士兵们恐要饿肚子。” 张谦安抚道:“李大人放心,我已让岭北行省粮库先备两万石青稞,三日内便会运出,你先回大军复命,让那拉珠尔将军安心。” 李进松了口气,连忙策马返回大军。
抵达岭北行省后,张谦第一时间去见行省平章阿术。阿术握着他的手道:“张提举来了,我便放心了!北境粮储虽足,却分散在各粮点,需好好协调,才能及时运到军前。” 张谦道:“阿术平章放心,我已带了北境粮储笔记,今日便开始核查粮库,三日内定有第一批粮草运出。” 阿术点头,当即派五十名行省吏员协助张谦,北境粮草调度的序幕,就此拉开。
粮草调度的首要环节是粮储核查 —— 张谦带着王直与行省吏员,用三日时间,逐一核查北境的三座主要粮库与五处临时粮点,记录粮食的种类、存量、质量,标注可立即调运的数量,为后续调度打下基础。
第一站是岭北行省永丰仓 —— 粮库内分青稞、粟米、干草三个区域,每区都有吏员看管。张谦走进青稞区,随机抽出一袋粮,解开袋口,抓起一把青稞,放在手心查看:“这青稞颗粒饱满,无杂质,可直接运;那袋青稞颜色发暗,怕是受潮了,需晾晒后再用。” 王直连忙让吏员将受潮的青稞挑出,单独堆放:“张提举放心,小的这就安排民夫晾晒,三日内可晾干。” 张谦还查看了粮库的通风情况:“粮仓的窗户太窄,通风不足,容易受潮,需加宽窗户,再在粮堆下垫木板,防止地面返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站是蒙古故地怯绿连河粮站 —— 这里主要储存干草与青稞,粮站建在驿站旁,便于运输。张谦走进干草区,用手摸了摸干草:“这干草干燥,无霉变,可直接装车;那堆干草有股霉味,需丢弃,不能给战马吃,不然会生病。” 粮站官连忙道:“张提举,这霉草是上月收的,没来得及清理,小的这就让人运走烧毁。” 张谦还核查了粮站的运输能力:“粮站有驿车二十辆、马倌十名,每日可运干草一万斤、青稞五千石,若需增加运力,需从周边部落调马。”
第三站是阿尔泰山南麓临时粮点 —— 粮点刚设立半年,储存的多是新收的粟米。张谦走进粮点,看到粟米堆放在露天的场地上,只用油布覆盖,眉头皱起:“粟米露天存放,遇雨天会霉变,需尽快搭建粮仓;油布也不够厚,需再加一层,防止雨水渗透。” 粮点官面露难色:“张提举,这里缺木材,搭建粮仓恐需时日。” 张谦道:“可先挖地窖,将粟米存入地窖,再用干草覆盖,能临时防潮;我已让行省调木材来,十日内科建成粮仓。”
核查过程中,张谦还让吏员制作 “北境粮储明细册”,详细记录每处粮库的 “可运量、运输工具、所需时间”—— 永丰仓可运青稞五万石、粟米两万石,需驿车五十辆、马队一百匹,五日可到军前;怯绿连河粮站可运干草四万斤、青稞一万石,需驼队三十峰、驿车十辆,三日可到;阿尔泰山南麓粮点可运粟米八千石,需晾晒后用驼队二十峰,七日可到。张谦看着明细册:“有了这册,咱们便能按需调度,确保粮草及时送达。”
运输路线的规划是粮草调度的关键 —— 张谦结合北境粮道图与驿站官的建议,制定了 “主副双线” 的运输路线,主线走驿路,确保速度;副线走部落间的小路,应对主线可能的袭扰,同时标注沿途的水源与临时停靠点,方便运输队伍歇息。
主线从永丰仓出发,经黑泉驿、怯绿连河驿站,直达杭爱山外围的元军大营,全程五百里,驿路平整,每五十里有一处驿站,可换马换车,每日能行一百里,五日可到。张谦让驿卒头目王二带着吏员,沿主线探查:“你们需记录每处驿站的备用马数量、驿车完好情况,若有损坏的驿路,及时上报,我让人修补。” 王二领命后,带着吏员出发,三日后回报:“主线驿路畅通,驿站备用马充足,只有黑泉驿到怯绿连河驿站的一段路有三处坑洼,需填补。” 张谦立刻派民夫带着砂石,去填补坑洼,确保驿车通行顺畅。
副线则从怯绿连河粮站出发,经蒙古故地的脱脱部落牧地,绕至杭爱山后侧,全程四百五十里,虽多是草原小路,却能避开阿鲁台可能的袭扰。张谦亲自与脱脱领主商议,脱脱道:“张提举放心,我部的牧地小路熟悉,可派十名马倌带路;还能借五十峰驼队,驼队耐渴,适合在草原小路上运输。” 张谦感激道:“多谢脱脱领主,朝廷定会兑现免三成牧税的承诺。” 脱脱笑着摆手:“我部能安稳牧马,全靠朝廷,这点支援不算什么。”
张谦还在两条路线上设置了 “临时补给点”—— 主线设三处,分别在黑泉驿、怯绿连河驿站、杭爱山外围,每处储备清水五十桶、干粮两千斤,供运输队伍歇息时补充;副线设两处,分别在脱脱部落牧地、杭爱山后侧,由部落提供清水与干草,运输队伍可在部落帐中歇息。“运输队伍日行百里,人困马乏,需有地方歇息补充,” 张谦对王直道,“临时补给点的物资要备足,不能让运输队伍饿着肚子赶路。”
路线规划完成后,张谦绘制了 “北境粮草运输路线图”,分发给运输队伍的头领与驿站官,图上用红笔标注主线,蓝笔标注副线,黑点标注临时补给点,还写着每段路线的里程与所需时间。“你们按图行驶,每日需记录行程,傍晚派驿卒向我汇报,” 张谦道,“若遇袭扰或路况变化,及时发信号,我会派护粮兵支援。” 运输头领们接过地图,纷纷点头,心中有了底。
运输队伍的组建,需兼顾运力与安全 —— 张谦从北境驿站、行省驻军、蒙古部落中抽调人员与工具,组建了五支运输队,每队配驿卒、护粮兵、马倌,各司其职,确保粮草既能快速运输,又能应对途中可能的袭扰。
第一支运输队从永丰仓出发,负责运青稞两万石、粟米一万石,配驿车五十辆(每辆由两匹马拉动)、驿卒一百名(负责驾车与导航)、护粮兵五十名(负责安全)、马倌十名(负责照料马匹)。队长由经验丰富的驿卒头目王二担任,他对张谦道:“张提举放心,我带驿卒走北境驿路多年,熟悉路况,定能按时将粮草送到军前。” 张谦道:“王队长,途中要多加小心,阿鲁台可能会派小股部队袭扰,若遇袭,能战则战,不能战则优先护粮草撤离,我已派驿卒与沿途驿站联络,他们会支援你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