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 章:军备淬锐(至元四十六年秋元廷大军整备夜战近战之械)
杭爱山外围元军大营的工部作坊,晨光刚漫过帐顶,便传来 “叮叮当当” 的锻打声 —— 二十余名工匠围在十门虎蹲炮旁,炮身铜制,长三尺,炮口粗如碗口,原本光秃秃的炮身上,正被加装一根半尺长的木杆,杆顶嵌着一块鹅蛋大的荧光石,石旁还架着一个小巧的油脂灯座。工部尚书也先帖木儿蹲在炮前,手指抚过荧光石:“这荧光石采自西域,夜间能发淡绿光,再配上油脂灯,炮手便能看清炮口方向,瞄准敌营。”
帐外传来脚步声,那拉珠尔身着玄铁甲,带着孛鲁台、巴图额尔敦走进来。看到虎蹲炮的新装置,那拉珠尔俯身细看:“也先帖木儿,这‘夜视瞄准标’夜间能看清百步外的靶位吗?之前夜袭演练,虎蹲炮因看不清瞄准,三发只中一发,若实战仍如此,恐难破阿鲁台的营墙。” 也先帖木儿立刻让人点燃灯座,帐内光线渐暗,荧光石泛出的绿光与灯光交织,照亮了炮口前方的木靶:“将军请看,夜间点亮灯座,荧光石能标出炮口轴线,炮手按此对准靶心,偏差可减至三尺内,比之前强三倍。”
巴图额尔敦走上前,亲手转动木杆:“这木杆能调整角度吗?若敌营在高处,炮口需上抬,瞄准标也得跟着动。” 也先帖木儿点头:“木杆底部有铜轴,可左右转动、上下调整,调整后用铜销固定,不会晃动。” 他让工匠演示,工匠松开铜销,将木杆向上抬了三寸,再插紧铜销,木杆稳稳固定:“这样无论敌营在高处还是低处,都能精准瞄准。”
孛鲁台则关注近战装备:“将军,虎卫近战多用长柄刀,马战时若被敌兵拉近,长刀难施展,需给士兵配短刀,以备近身搏杀。” 那拉珠尔看向吏部郎中哈剌哈孙(负责兵器调配):“短刀的规格定了吗?何时能配齐?” 哈剌哈孙递上一把样刀:“刀长两尺,宽三寸,刀身用精铁锻造,刀柄缠麻布防滑,已让铁匠作坊赶制,三日内可给五万士兵配齐。”
那拉珠尔接过样刀,手指划过刀刃,触感锋利:“好!虎蹲炮加装夜视瞄准标,士兵配短刀,夜战近战都有保障。也先帖木儿,你负责监督虎蹲炮改装,三日内完成十门;哈剌哈孙,你盯着短刀锻造,不可延误。” 两人齐声领命,作坊内的锻打声与工匠的吆喝声,因这道指令愈发响亮,元军的军备整备,在秋日的晨光中紧锣密鼓地展开。
军备整备的缘起,源于前几日夜袭演练暴露的问题 —— 虎蹲炮夜间瞄准偏差大,士兵近战缺趁手短兵,那拉珠尔在中军帐召集工部、吏部官员与将领议事,明确整备方向,确保器械适配夜战与近战需求。
夜袭演练在三日前的晦夜进行 —— 五门虎蹲炮轰击百丈外的模拟营墙,因无夜视装置,炮手只能凭经验瞄准,结果五发仅中一发,营墙只破了一个小缺口,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演练后,炮手统领帖木格(非管控司吏员)向那拉珠尔禀报:“将军,夜间漆黑,看不清炮口与靶位的连线,只能估摸着打,偏差太大,若实战中不能一举轰开营墙,阿鲁台的士兵便会趁机反击,我军伤亡会很大。”
同日的近战演练中,虎卫士兵与模拟敌兵马战,敌兵故意拉近距离,虎卫的长柄刀难以挥舞,有十余名士兵 “阵亡”,孛鲁台对此忧心忡忡:“将军,阿鲁台的士兵多是草原骑兵,擅长近身搏杀,若我军没有短刀,马战时一旦被拉近,只能被动挨打,需尽快给士兵配短刀,弥补近战短板。”
那拉珠尔当即召集也先帖木儿、哈剌哈孙与将领们议事:“夜战需精准瞄准,近战需趁手短兵,这两项是当前军备的关键。也先帖木儿,你带工部工匠,研究给虎蹲炮加夜视装置;哈剌哈孙,你负责短刀的规格制定与锻造,三日内拿出方案,十日内科完成整备。” 也先帖木儿面露难色:“将军,夜视装置需特殊材料,比如荧光石,军中储备不足,恐需从内府调取。” 哈剌哈孙也道:“五万把短刀,铁匠作坊现有工匠不足,需加派工匠才能按时完成。”
那拉珠尔立刻道:“荧光石我让人去中都内府调取,三日内定能送到;工匠从蒙古故地的部落铁匠中抽调,李衡已回信,可派两百名熟练铁匠支援,足够锻造短刀。你们只需专注于装置设计与刀具规格,其他问题我来解决。” 有了那拉珠尔的承诺,也先帖木儿与哈剌哈孙放下心来,当日便开始筹备 —— 也先帖木儿带工匠研究夜视装置,哈剌哈孙则召集铁匠制定短刀规格。
议事结束后,那拉珠尔还派驿卒赴中都,向萧虎禀报军备整备需求,请求调拨荧光石与额外的精铁。萧虎接到奏报后,立刻下旨:“内府储备的荧光石尽数调拨西北大军,精铁从河北铁矿调运五万斤,确保军备整备顺利。” 驿卒带回圣旨时,也先帖木儿与哈剌哈孙已拿出初步方案,军备整备的基础,就此奠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虎蹲炮 “夜视瞄准标” 的设计,经历了三次调整 —— 从最初的 “单一荧光石”,到 “荧光石 + 木杆”,再到最终的 “荧光石 + 木杆 + 油脂灯座”,每一次调整都源于工匠的实战测试,确保装置既适配虎蹲炮,又能在夜间精准瞄准。
第一次设计是 “单一荧光石”—— 工匠们将荧光石直接嵌在炮口上方,夜间虽能发光,却无法标出炮口轴线,炮手仍难判断瞄准方向。测试时,炮手对准百丈外的靶心,荧光石的绿光虽能看到,却因无参照,炮弹仍偏了五尺,砸在靶心旁的空地上。也先帖木儿看着弹坑:“只嵌荧光石不够,需有一根杆连接荧光石与炮身,让炮手看清炮口指向,才能减少偏差。”
第二次设计改为 “荧光石 + 木杆”—— 工匠们用硬木做了一根半尺长的木杆,一端嵌荧光石,另一端固定在炮身中部,形成一条 “荧光石 - 木杆 - 炮口” 的直线。夜间测试时,炮手按这条直线瞄准,偏差减至三尺内,却仍有问题:若夜间无月光,荧光石的绿光太暗,远处仍看不清。炮手统领帖木格道:“若遇到乌云密布的夜晚,荧光石的光不够亮,还是难瞄准,需再加个灯,补充光线。”
第三次设计最终定为 “荧光石 + 木杆 + 油脂灯座”—— 在木杆中部加一个小巧的油脂灯座,灯座用铜打造,可装半两油脂,点燃后能照亮荧光石与炮口前方。也先帖木儿让人制作了十个灯座,安装在木杆上,夜间点燃灯座,荧光石的绿光与灯光交织,形成一条清晰的瞄准线。测试时,炮手对准百丈外的靶心,三发两中,偏差仅一尺,完全符合实战需求。
设计确定后,也先帖木儿还让工匠对细节进行优化 —— 木杆表面刻上刻度,方便炮手调整角度时精准定位;灯座外侧加铜罩,防止风吹灭灯火;荧光石用铜箍固定在木杆顶端,避免战斗中脱落。工匠们按优化方案制作了一个样品,那拉珠尔查看后点头:“细节考虑周全,这样的瞄准标,夜间使用既精准又耐用,可按此批量制作。” 也先帖木儿道:“将军放心,十日内科完成十门虎蹲炮的加装。”
虎蹲炮 “夜视瞄准标” 的制作,在工部作坊内有序进行 —— 工匠们分工明确,从选材、加工到安装,每一步都有严格标准,也先帖木儿亲自督查,确保每一个部件都合格,每一门炮的加装都精准。
选材环节由老工匠帖木儿(工部作坊总管)负责 —— 木杆选用草原特有的硬榆木,这种木材坚硬不易变形,每根木杆需截取半尺长、两指粗,且需笔直无节疤。帖木儿带着工匠们在木料堆中挑选,拿起一根木杆,用手指划过表面:“这根木杆有节疤,受力后易断,不能用;那根木杆弯曲,会影响瞄准精度,也不能用。” 经过筛选,最终选出二十根合格的木杆(预留十根备用)。
荧光石的加工则由专门的石匠负责 —— 石匠们将从内府调来的荧光石切割成鹅蛋大小,表面打磨光滑,再在底部钻一个小孔,方便用铜钉固定在木杆顶端。石匠统领道:“荧光石易碎,切割时需轻缓,打磨时要用细砂纸,确保表面光滑,发光均匀。” 一名石匠不小心将一块荧光石摔碎,帖木儿立刻道:“小心些!荧光石来之不易,碎一块便少一块,若不够用,会耽误整备进度。” 石匠们连忙放慢动作,格外小心。
木杆与荧光石加工完成后,由装配工匠进行安装 —— 先将木杆底部的铜轴固定在炮身中部的预留孔中,再用铜钉将荧光石固定在木杆顶端,最后安装油脂灯座,用铜箍将灯座与木杆绑紧。装配工匠还需测试木杆的灵活性:“木杆需能左右转动三十度、上下调整五寸,调整后插紧铜销,不能有松动。” 每安装完一门炮的瞄准标,工匠都会转动木杆测试,确保符合要求。
也先帖木儿每日都会到作坊督查,查看每一门炮的加装情况。看到一门炮的灯座铜罩安装歪斜,他立刻让工匠拆下重装:“灯罩歪斜会挡光,影响炮手瞄准,必须重装,不能有丝毫马虎。” 看到另一门炮的荧光石固定牢固、木杆转动灵活,他满意点头:“这门炮的瞄准标做得好,记上工匠的名字,完工后可赏半斤青稞。” 工匠们听到有赏赐,干活愈发卖力,作坊内的效率也大幅提升。
十日过后,十门虎蹲炮的夜视瞄准标全部加装完毕,整齐排列在大营的校场上。也先帖木儿向那拉珠尔交令:“将军,十门虎蹲炮的夜视瞄准标已全部加装完毕,每一门都经过测试,瞄准偏差均在一尺内,符合实战需求。” 那拉珠尔让人当场测试,炮手点燃灯座,对准百丈外的靶心,一炮便击中靶心,弹片四溅,那拉珠尔笑道:“好!有这样的虎蹲炮,夜袭时定能轰开阿鲁台的营墙。”
士兵短刀的规格制定,以 “实战适配” 为核心 —— 哈剌哈孙召集铁匠、虎卫将领与有近战经验的士兵,反复讨论,从刀长、刀宽、刀柄材质到重量,每一项规格都贴合马战近身搏杀的需求,确保士兵用得称手、杀得有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