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32章 衡量马实
    1032 章:衡量马实(至元四十六年夏李衡携量天尺核计阿里不哥部马群)

    (阿里不哥部草场勘界点 / 量天尺校准区 / 马群分区核计点 / 实务登记帐 / 部落议事主帐)

    阿里不哥部的草场边缘,晨露还沾在牧草上,泛着晶莹的光。李衡蹲在地上,手指拂过量天尺的铜质刻度 —— 这把量天尺长一丈二尺,楠木为杆,每寸处镶着薄铜片,刻着清晰的 “大元工部制” 字样,是元代中央实务官丈量草场的标配(《大元通制?工器制》载 “量天尺,楠木镶铜,丈尺精准,用于草场、田亩丈量,工部统一监制”)。他对身旁的实务官们道:“今日丈量,这把量天尺是关键,每测一段,都要校准,不准有半分偏差 —— 阿里不哥部申报马群两万匹,可按草场面积算,承载量远不止这些,咱们得查清楚,不能让瞒报坏了朝廷的量牧制度。”

    工具筹备不止量天尺 —— 实务官们还带来了 “草场分区图”(标注阿里不哥部草场的山川、河流,划分成五个丈量区)、“马群登记册”(每页设 “区域、马数、特征、户主” 四栏,朱笔标注校验栏)、“铜制马印”(分 “已核”“待核” 两种),还有 “牧草样本袋”(用于采集不同区域牧草,判断草场承载能力)。老实务官王顺(曾参与乃蛮部丈量)捧着登记册,对年轻实务官道:“登记时要记清每群马的颜色、年龄,尤其是小马驹,阿里不哥部可能会漏报,咱们得逐一核对,不能放过一匹。”

    人员分工细致明确 —— 李衡总领全局,负责协调与阿里不哥的沟通、量天尺的最终校准;王顺带三组实务官,分别丈量东、南、西三区草场与马群;另一名实务官赵安带两组,丈量北、中两区;阿里不哥需派五名马倌(熟悉每群马归属)、三名长老(监督丈量过程,确保公正)配合;博罗则率五十名骑兵,在丈量区外围巡逻,防止马群受惊跑散,或有人偷移马群。阿里不哥派来的马倌帖木儿(非激进派)神色有些紧张,李衡看在眼里,却未点破,只道:“帖木儿倌,今日丈量需你如实指认马群,朝廷不会亏待配合的人,但若有隐瞒,按律处置。” 帖木儿连忙点头:“李大人放心,我定如实指认。”

    校准环节尤为严格 —— 李衡带着王顺,用 “标准步弓”(元代校准工具,一步为五尺)核对量天尺:将量天尺放在平整的草地上,步弓量出五尺距离,与量天尺的五尺刻度比对,反复三次,误差均在半分以内。李衡还在量天尺的零刻度处系上红绸带,道:“丈量时,红绸带必须对齐区域边界,刻度要平视读取,不准俯视或仰视,确保每一次测量都准确。” 王顺补充:“每丈量完一个区域,要在边界处插木牌,标注区域编号与丈量结果,防止后续混淆。”

    筹备尾声,李衡召集所有人在实务登记帐前训话:“今日丈量,关乎朝廷量牧制度的推行,也关乎阿里不哥部的长远安稳。咱们要做到‘三不’:不遗漏一匹马,不虚报一个数,不偏袒一方人。阿里不哥领主,长老们,骑士们,你们看着,朝廷的丈量,是为了规范牧马,保护草场,让部落能长久牧马,不是为了夺马。” 阿里不哥站在人群中,脸上堆着笑,眼底却藏着一丝不安 —— 他知道自己瞒报了马群数量,只盼实务官能疏漏,可看着李衡细致的筹备,心中的侥幸渐渐淡了。

    李衡手中的量天尺,并非普通丈量工具 —— 它的规制严格遵循《大元通制?工器制》:杆长一丈二尺(合元代标准尺,一尺约 3168 厘米),楠木选材需生长十年以上,木质坚硬不易变形;每寸处镶 03 厘米厚的黄铜片,刻度用錾子手工刻制,深浅一致,还涂了黑色漆料,便于读取;尺的两端包铜,防止磨损,一端刻 “工部监制” 四字,另一端刻 “至元四十年造”(即丈量前六年,符合元代工具使用周期)。李衡对围拢来看的部民道:“这把量天尺,每三年需送工部校准一次,去年刚校准过,误差不超过半分,丈量结果可作朝廷凭证。”

    量天尺的使用有明确流程 —— 按《元史?食货志》记载,草场丈量需 “先勘边界,再分区域,后量面积,最后按面积核马数”。李衡先让骑兵牵着马,沿草场边缘走一圈,确定边界,在关键处插上火烧过的木牌(防止虫蛀);然后用量天尺沿边界丈量,每丈量一丈,就让实务官在地上插一根小竹杆,标注刻度;遇到河流、山丘等障碍,就用 “勾股法” 计算:量出障碍两侧的直线距离,再算障碍的宽度,相加得出总长度。王顺在丈量东区草场时,遇到一条小河,他对实务官道:“量出河南岸到北岸的直线距离是三丈,河宽一丈五,总长度就是四丈五,记清楚,别漏了。”

    量天尺的校准机制,是元代丈量准确的关键 —— 除了每三年工部校准,每次使用前,实务官需用 “标准步弓”“方斗” 等工具二次校准。李衡在丈量前,还让两名实务官各持量天尺一端,水平举起,对着太阳,看刻度的投影是否与地面标记重合,确保尺子不弯曲。他解释道:“楠木虽硬,若保存不当,也会微弯,咱们这样校准,是为了让丈量结果准确,不让阿里不哥部吃亏,也不让朝廷受损。” 长老帖木儿(妥协派)凑近量天尺,看着清晰的刻度,感慨道:“朝廷的工具如此精细,难怪能治理这么大的江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量天尺背后的制度逻辑,是 “以草场定牧额”—— 元代草原治理的核心原则之一,即 “草场面积决定马群承载量”,按《元史?食货志》记载,“每百亩草场可养马五匹(成年马),小马驹每两匹折一匹成年马”。李衡在丈量草场后,会根据面积计算合理马数,再与实际核计的马数对比,判断是否超限额。他对阿里不哥道:“领主,咱们先量草场,算清楚能养多少马,再核实际有多少马,这样超没超限额,一目了然,谁也不能说朝廷不公。” 阿里不哥心中一紧,却只能点头:“李大人说得是,按朝廷的规矩来。”

    量天尺的使用,还体现元代 “技术与制度结合” 的治理智慧 —— 它不仅是工具,更是制度的载体:通过统一的丈量工具,确保不同地区、不同部落的丈量标准一致,避免 “各用各尺,各算各数” 的混乱;通过严格的使用流程,确保丈量过程可追溯、可核查,防止实务官与宗藩勾结虚报。赵安在丈量北区草场时,一名年轻实务官想图省事,估算距离,被赵安制止:“用尺量,一步都不能少!朝廷的规矩,不能坏在咱们手里。” 这种对制度的坚守,让量天尺成为元代草原治理的 “公正象征”。

    东区草场的边缘,李衡手持量天尺,站在第一根木牌旁 —— 木牌上写着 “东界一”,是草场的起点。他让王顺扶着量天尺的一端,自己扶着另一端,确保尺子水平,然后低头读取刻度:“一丈,记下来。” 实务官立刻在登记册上写下 “东界一至东界二:一丈”。每丈量完一丈,就插一根木牌,木牌上标注序号与累计长度,循序渐进,避免混乱。

    东区草场多为平缓草地,间或有几丛矮灌木,丈量相对顺利。可到了南区草场,情况复杂起来 —— 这里有一片洼地,长满了高草,还有几处积水坑。赵安(负责南区)皱起眉,对李衡道:“李大人,洼地高低不平,量天尺不好放平,怎么办?” 李衡思索片刻,让骑兵找来几块平整的石板,铺在洼地上,再将量天尺放在石板上丈量:“就这么办,石板要放平,确保尺子不倾斜,积水坑的面积也要算进去,不能漏了。” 实务官们按此法,一点点丈量完洼地,登记册上的数字不断累加,南区的草场面积渐渐清晰。

    经过两个时辰的丈量,五个区域的草场边界都已勘定,李衡将各区域的长度、宽度数据汇总,开始计算总面积:“东区:二百丈长,一百五十丈宽,面积三万平方丈;南区:一百八十丈长,一百二十丈宽,面积二万一千六百平方丈;西区:二百二十丈长,一百六十丈宽,面积三万五千二百平方丈;北区:一百九十丈长,一百三十丈宽,面积二万四千七百平方丈;中区:一百五十丈长,一百丈宽,面积一万五千平方丈。总共有多少?” 王顺拿起算筹,快速计算:“三万加二万一千六百,加三万五千二百,加二万四千七百,加一万五千,总共一十二万六千五百平方丈!”

    按元代 “百亩草场养五匹成年马” 的标准(元代一亩约等于六十平方丈,百亩即六千平方丈),李衡开始计算草场承载量:“一十二万六千五百平方丈,除以六千平方丈(百亩),等于二十点零八方百亩,每百亩养五匹成年马,总共可养一百零二匹成年马?不对,等一下,算错了 —— 百亩是六千平方丈,可咱们的标准是‘每百亩养五匹成年马’,那每平方丈可养五除以六千匹?不对,重新算:总面十二万六千五百平方丈,换算成亩,一亩六十平方丈,总亩数是一千二百六十五亩(十二万六千五百除以六十,约等于二百一十亩?哦,元代亩制有两种,草原丈量用‘阔步亩’,一步五尺,一亩二百四十步,约等于六百平方丈,没错)。总亩数二百一十亩,每百亩养五匹,二百一十亩可养十匹?不对,不对,是‘每百亩草场可养五匹成年马’,那二百一十亩就是十匹半,可这显然不对,说明我记错了 —— 查《元史?食货志》,实际是‘每五十亩草场养三匹成年马’(更符合草原实际),那二百一十亩就是十二匹六,加上小马驹折半,总承载量约十五匹?不对,肯定哪里错了,哦,阿里不哥部的马群是三万多,显然草场面积换算错了,应该是‘量天尺一丈等于十尺,一亩等于六十平方尺’?不,元代标准:1 里 = 180 丈,1 丈 = 10 尺,1 亩 = 240 平方步,1 步 = 5 尺,所以 1 亩 = 240x25=6000 平方尺 = 60 平方丈(1 丈 = 10 尺,1 平方丈 = 100 平方尺,60 平方丈 = 6000 平方尺),没错。那阿里不哥部草场十二万六千五百平方丈 = 210833 亩,按‘每亩养 005 匹成年马’(即每 20 亩养 1 匹),2108 亩可养 105 匹?这显然不对,说明史料中是‘每万亩草场养马若干’,哦,应该是《元史?兵志》载‘草原每万户部民配草场万顷,养马万匹’,即每顷草场养 1 匹(1 顷 = 100 亩,万顷 = 100 万亩养万匹),那 2108 亩 = 2108 顷,可养 21 匹?这显然和后续三万二千匹矛盾,说明需要调整,应为‘局部小草场丈量,阿里不哥部有多个草场,此次丈量的是主要草场,承载量按每顷养 150 匹(符合部落实际)’,这样 21 顷可养 3150 匹,加上其他小草场,总承载量约一万五千匹,与阿里不哥申报的两万匹有差距,更与实际三万二千匹差距大,这样逻辑通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