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章:珠尔点兵(至元四十六年夏那拉珠尔率三千虎卫携虎蹲炮驰援蒙古故地)(至元四十六年夏五月二十六?中都虎卫大营 / 工部炮局 / 枢密院校场 / 那拉珠尔府 / 蒙古故地驿路)
至元四十六年夏五月二十六,中都虎卫大营的晨号尚未吹响,枢密院的调兵符已送至那拉珠尔府 —— 黄麻纸符牌上钤着 “皇帝宝印” 与 “枢密院印”,正文 “调虎卫三千,携虎蹲炮五十门,赴蒙古故地驰援,那拉珠尔为总兵官” 的字迹力透纸背。那拉珠尔捏着符牌,指尖划过 “虎蹲炮五十门” 的标注,昨夜萧虎的叮嘱仍在耳边:“阿里不哥已勾结合丹部脱脱支系,黑松林藏马增至万匹,还在主帐外筑了箭楼,李衡的急报说‘部民被胁迫,不敢配合量牧’,若不派重兵携炮威慑,恐成燎原之势。”
府吏此时递上最新急报,桑皮纸上的墨迹还未全干 —— 细作探得 “脱脱部派两百骑士赴阿里不哥部,携带弓矢与牧草,似要联合抗命”,另有 “阿里不哥之子率亲信赴乃蛮部,游说共同抵制元廷量牧” 的记载。那拉珠尔将急报拍在案上:“他这是铁了心要跟朝廷作对!之前三百虎卫是威慑,现在三千虎卫带炮,是要让他知道,朝廷的底线绝不能碰。” 他对副将巴特尔道:“你立刻去虎卫大营,传我将令,各卫所即刻集合,凡‘骑射优、懂号令’者,皆入选拔名单,午时前在校场待命。”
巴特尔领命而去,那拉珠尔则赴枢密院见萧虎。大堂内,耶律楚材正指着蒙古故地地图道:“阿里不哥在‘黑松林 - 鹰嘴崖’一线设了三道哨卡,脱脱部的骑士已到北滩牧场,若两军汇合,李衡的驻营会被彻底包围。五十门虎蹲炮是关键 —— 石弹射程百步,能轰开箭楼,却不会伤及太多部民,既显威慑,又留安抚余地,这是‘以炮压阵,以兵护实务’的万全之策。” 萧虎补充:“炮队操作手由工部炮局选派,已在大营等候,你去后需亲自核验,确保每门炮都能正常使用,每名炮手都懂操作。”
那拉珠尔躬身应道:“请大人放心,那拉珠尔定不负所托。只是三千虎卫需分三批出发,炮队行得慢,得提前安排驿路补给,每十里设一个‘炮车停靠点’,不然恐误了行程。” 萧虎点头:“已让行省通知蒙古故地驿路,每十里备马、粮草与炮车维修工具,你只管点兵出发,后勤无虞。” 临行前,耶律楚材递过 “劝降书新稿”:“若阿里不哥在炮队抵达前投降,可免其‘勾结合丹部’之罪,仍保留代养马五千匹,你记住,不到万不得已,别开炮,咱们要的是治理,不是杀戮。”
五月二十六辰时,那拉珠尔抵达虎卫大营 —— 营内已鼓声震天,各卫所士兵身着玄色皮甲,手持长矛列队,阳光照在甲片上泛着冷光。他翻身下马,拔出腰间弯刀,指向蒙古故地方向:“阿里不哥抗命,勾结外藩,胁迫部民!今日点兵,是为朝廷威严,为故地安定,凡随我出征者,需遵号令、守纪律,若有功,朝廷必有重赏;若违令,军法处置!” 士兵们齐声呐喊:“遵令!” 声震大营,一场关乎蒙古故地安定的大规模点兵,正式拉开序幕。
五月二十六巳时,中都虎卫大营校场上,三千虎卫的遴选正按 “三项严苛标准” 推进 —— 那拉珠尔与巴特尔分坐高台两侧,台下士兵按卫所列队,每队百人,依次接受考核。第一项 “骑术考核”:士兵需在马背上完成 “射箭中靶、俯身拾旗” 动作,马速需保持匀速,落地时马不能失蹄。一名来自左卫的士兵,骑马飞驰时俯身拾起地上的红绸旗,同时一箭射中百步外的靶心,那拉珠尔点头:“此人文武双全,编入骑兵队前锋。”
士兵需负重三十斤(含皮甲、武器)奔袭一里,再举石锁(重五十斤)坚持三刻钟。右卫的年轻士兵铁木真,虽年仅二十,却奔袭后仍面不改色,举着石锁道:“统领,俺还能再举半个时辰!” 巴特尔笑着道:“好小子,有劲儿!编入炮队,负责搬运炮弹。” 考核中,有十余名士兵因 “体能不达标” 被淘汰,那拉珠尔对他们道:“回去好生训练,下次出征仍有机会,别灰心。”
由参军念诵 “蒙古故地部落号令”(如 “举旗前进”“鸣炮警示”“就地防御”),士兵需立刻做出对应动作,且能用蒙古语重复号令。这是因蒙古故地多部落牧民,懂号令能避免 “误判友军”。一名来自中卫的士兵,不仅动作标准,还能纠正其他士兵的蒙古语发音,那拉珠尔道:“你懂蒙古语,又识号令,编入传令队,负责各队联络。”
遴选间隙,那拉珠尔特意召见 “有蒙古故地作战经验” 的老兵 —— 四十岁的老兵博罗,曾随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之乱,熟悉黑松林地形。那拉珠尔问:“博罗,黑松林的地形适合炮队展开吗?” 博罗躬身道:“回统领,黑松林东侧有片开阔地,可设炮阵;西侧是干涸河床,炮车难行,需提前派骑兵清理碎石。另外,那里多风,射箭易偏,炮弹出膛时需算好风向。” 那拉珠尔点头:“你经验丰富,任炮队副统领,协助管理炮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巳时过半,三千虎卫遴选完毕 —— 分为 “骑兵队两千人”(含前锋、侧翼、后卫)、“炮队五百人”(含操作手、搬运兵、维修兵)、“后勤队五百人”(含粮草官、医官、驿卒)。那拉珠尔站在高台上,对入选士兵道:“咱们此次出征,不是去打仗,是去‘护实务、安部民’。骑兵队要护好炮队,炮队要慎用火炮,后勤队要保好补给,咱们各司其职,才能让蒙古故地重归安定。” 士兵们再次呐喊,声浪直冲云霄,校场上的旗帜也随之飘动,尽显虎卫精锐的气势。
五月二十六午时,中都工部炮局外,五十门虎蹲炮已整齐排列 —— 炮身由青铜铸造,呈深绿色,炮口直径三寸,炮尾刻着 “至元四十六年工部造” 的字样,每门炮旁都摆放着 “石弹二十枚、火药桶三个”,炮车则是特制的 “双轮木车”,车轮外包铁皮,能承受炮身重量。工部尚书忽都帖木儿正等候在旁,见那拉珠尔来,上前道:“那将军,这些炮都是上月刚造好的,已在炮局试射过,石弹射程百步,轰开木楼不成问题。每门炮配五名操作手,都是经三个月培训的老手,您可放心。”
那拉珠尔走到一门炮前,用手抚摸炮身 —— 青铜表面光滑,无沙眼与裂痕,他点头:“忽都尚书办事,我放心。只是炮车在草原行军,需加垫木板,防止车轮陷入泥地。” 忽都帖木儿立刻道:“已备好‘防滑木板’,每辆炮车配十块,还带了维修工具,若车轮损坏,当场就能修补。” 博罗此时上前,检查炮的 “引信孔”:“引信需用‘油纸包裹’,防止草原湿气影响点火,火药桶也要密封好,别受潮。” 操作手立刻按要求包裹引信,密封火药桶,动作熟练,显然经过严格训练。
那拉珠尔让操作手 “现场演示装弹”—— 第一名操作手将石弹放入炮口,第二名填入火药,第三名调整炮身角度,第四名点燃引信,整个过程不到一刻钟。石弹射出,落在百步外的土坡上,炸开一个深坑,土块飞溅。那拉珠尔满意道:“好!就按这个标准,到了蒙古故地,非必要不轰人,先轰箭楼、哨卡,让阿里不哥知道咱们的实力。” 他还叮嘱:“每门炮每日需‘擦拭炮身’,检查引信与火药,确保随时能使用,博罗,这事就交给你负责。”
炮队的 “物资清单” 也逐一核验 —— 除了炮身、石弹、火药,还有 “炮队帐篷”(每十门炮一顶,能遮风挡雨)、“夜间照明火把”(浸过桐油,燃烧时间长)、“伤药包”(含止血的马勃、治烫伤的紫草膏)。忽都帖木儿道:“还备了‘备用炮件’,如炮尾、引信管,若炮身损坏,可更换零件,不用整门炮报废。” 那拉珠尔接过清单,在 “核验人” 处签下名字,道:“多谢忽都尚书,这些装备是蒙古故地安定的关键,辛苦你们了。”
午时三刻,炮队出发 —— 五十辆炮车排成一列,操作手与搬运兵步行两侧,骑兵队前锋在前方开路,后勤队则携带 “三日干粮”(青稞饼、肉干)与水囊,跟在队尾。忽都帖木儿站在炮局外,目送队伍远去,对身旁的吏员道:“希望这些炮能派上用场,让蒙古故地早日安定,别再打仗了。” 炮队的车轮碾压地面,发出 “咕噜咕噜” 的声响,与骑兵的马蹄声交织,向蒙古故地的方向行进,一场以火炮为威慑的援救,正式开启。
五月二十六未时,那拉珠尔在虎卫大营的 “作战室” 内,与博罗、巴特尔等将领围坐案前,案上摊开着 “蒙古故地作战地图”—— 地图上用红笔标注着阿里不哥的哨卡、藏马点、箭楼位置,蓝笔标注着炮队展开区、骑兵冲锋路线、后勤补给点。那拉珠尔指着 “黑松林东侧开阔地” 道:“这里是炮队的最佳展开区,视野好,能覆盖阿里不哥的箭楼;骑兵队分两队,一队从北侧迂回,断他与脱脱部的联系;一队从南侧推进,保护李衡的驻营;后勤队在开阔地西侧扎营,确保炮队与骑兵的补给。”
博罗提出疑问:“统领,黑松林西侧的干涸河床,炮车难行,若阿里不哥从西侧偷袭炮队,怎么办?” 那拉珠尔道:“你提得好,我已安排‘斥候队’(十名精锐骑兵),提前勘察河床地形,清理碎石,同时在河床两侧设‘绊马索’与‘烽火台’,若遇偷袭,烽火台点火示警,骑兵队立刻驰援。另外,炮队展开时,每门炮旁配五名步兵,手持长矛,防止骑兵冲阵。” 巴特尔补充:“我会让骑兵前锋‘每日三次巡查’,确保炮队行军安全,不会给阿里不哥偷袭的机会。”
战术部署还兼顾 “恩威并施”—— 那拉珠尔在 “作战计划” 中明确 “三不轰”:不轰牧民毡房、不轰妥协派长老帐、不轰投降的骑士;“三必轰”:轰拒不投降的箭楼、轰拦截援兵的哨卡、轰勾结外藩的营地。他对将领们道:“咱们带炮是为了威慑,不是为了杀戮。若阿里不哥看到炮队就投降,咱们不用开一炮;若他硬抗,再轰他的工事,让他知道朝廷的厉害,却又不至于让部民怨恨咱们。” 博罗点头:“统领考虑周全,这样既能镇住阿里不哥,又能保住民心,后续量牧也容易推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