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章:中都命将(至元四十六年夏萧虎命那拉珠尔率虎卫赴岭北恩威并施处置)(至元四十六年夏五月二十三?中都枢密院 / 虎卫军营 / 萧虎府邸 / 那拉珠尔府 / 中都驿馆)
晨雾尚未散尽,中都枢密院的铜铃已急促响起 —— 这是 “特级急报抵达” 的信号,值守官吏匆忙开启院门,迎回刚从驿路奔来的帖木海。此时枢密院大堂内,萧虎已召集中书省平章政事耶律楚材、行省都指挥使等核心官员,案上摊开的李衡急报还带着驿路的风尘,桑皮纸上 “阿里不哥藏马扣人、勾结合丹部” 的字迹格外醒目。萧虎手指按在 “黑松林藏马” 的标注处,声音沉缓却坚定:“李衡在岭北已撑到极限,阿里不哥敢公然抗命,若不尽快派兵,西草原的宗藩都会看轻朝廷,到时候再收拾就难了。”
耶律楚材手持急报副本,目光扫过 “被扣牧民名单”,眉头紧锁:“阿里不哥不仅抗命,还欺压部民,这正好给了咱们‘师出有名’的由头。不过派兵数量得斟酌 —— 太少镇不住,太多恐激化矛盾,之前定的三百虎卫正好,既能显朝廷威严,又留了安抚的余地。” 行省都指挥使补充道:“末将已查过岭北驿路,从‘中都 - 上都 - 岭北’共设二十个急递铺,每铺备有快马与粮草,援兵五日必能抵达。只是统领人选需谨慎,得找个既懂草原作战,又知宗藩习俗的人,不然到了岭北恐难处置。”
萧虎闻言,起身走到壁前悬挂的 “虎卫将领名录” 前,指尖划过一个个名字 —— 名录上不仅记录将领的战功,还标注着 “熟悉部落”“擅长谈判” 等特质。他停在 “那拉珠尔” 的名字旁,道:“那拉珠尔如何?他是蒙古族人,早年随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之乱,熟悉岭北地形;后来又在岭北行省任过实务官,懂量牧规矩,跟帖木儿等长老也打过交道,既能领兵威慑,又能谈判安抚,正好符合‘恩威并施’的要求。” 耶律楚材点头:“此人我有耳闻,去年合丹部草场纠纷,就是他去调解的,既没动武,又让合丹部服了朝廷规矩,是个合适的人选。”
众人敲定统领人选后,萧虎立刻命吏员草拟 “调兵令”—— 调兵令用枢密院专用的黄麻纸书写,首行钤 “枢密院印”,正文写明 “调虎卫三百,以那拉珠尔为统领,携十日粮草、弓矢及劝降书,五月二十三午时出发,赴岭北李衡驻营,处置阿里不哥抗命事宜,需遵‘先警告、后动手,先安抚、后处置’原则”。吏员书写时,萧虎特意叮嘱:“在‘劝降书’后附‘安抚条款’,若阿里不哥主动交马,可减免三成超限马数量,还能多拨五百石青稞作为‘遵诏奖励’,给他留个体面的台阶。”
调兵令拟好后,萧虎亲自加盖 “萧虎印信”,命人快马送往那拉珠尔府;同时派驿卒赴虎卫军营,通知 “即刻集结三百精锐,午时在城外校场待命”。耶律楚材看着忙碌的吏员,对萧虎道:“咱们还得给李衡发封回函,告知援兵统领与出发时间,让他在岭北做好接应,别等援兵到了还不知情,误了实务。” 萧虎称是,立刻让吏员补写回函,连同调兵令一起交由驿卒传递。大堂内,烛火摇曳,官员们的讨论声、吏员的书写声交织,一场关乎岭北安定的调兵行动,正式启动。
那拉珠尔府内,刚结束晨练的那拉珠尔正身着素色皮袍,在庭院内擦拭当年忽必烈赏赐的弯刀 —— 刀身泛着冷光,刀柄上刻着 “忠勤” 二字,是他多年征战与实务的见证。突然,府吏匆匆进来禀报:“枢密院萧大人派人送调兵令来了,说是有紧急军务。” 那拉珠尔心中一凛,立刻收起弯刀,整理衣冠,快步迎至前厅。
枢密院使者递过调兵令,躬身道:“萧大人命那将军即刻赴枢密院领命,午时率虎卫出发,赴岭北处置阿里不哥抗命事宜。” 那拉珠尔接过调兵令,快速通读 —— 当看到 “恩威并施”“先安抚后处置” 的条款时,他微微点头:“萧大人考虑周全,阿里不哥虽抗命,却也怕朝廷动真格,用安抚拉,用威慑压,才能让他服软。” 他对使者道:“烦请回禀萧大人,那拉珠尔即刻赴院领命,午时必能带兵出发,绝不误事。”
那拉珠尔回房换装 —— 他没有穿华丽的铠甲,而是选了一身 “轻便皮甲”,甲片上刻着简约的虎纹,既显虎卫统领身份,又便于在草原行动;腰间除了弯刀,还挂着 “岭北行省实务令牌”—— 这是他当年任实务官时的信物,帖木儿等长老都认识,到了岭北或许能派上用场。准备妥当后,他叫来副将巴特尔:“你立刻去虎卫军营,挑选三百精锐,要‘能骑善射、懂蒙古语’的,再备十匹快马作为‘传令马’,午时前在城外校场集结完毕。对了,把我之前整理的‘岭北部落图谱’带上,里面记着各部落的关系与习俗,到了岭北能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巴特尔领命而去后,那拉珠尔又让人取来 “劝降书样本”—— 他知道劝降书不能只讲威严,还得有实惠,便在样本上补充 “若阿里不哥在援兵抵达前交马,可允许‘代养马’数量增加五百匹”“部落吏员可参与量牧核验,确保数据公平” 等条款。他对府吏道:“把这些补充条款抄录下来,一会儿到了枢密院,跟萧大人商议后加进正式劝降书里,这样阿里不哥更可能接受。” 府吏点头,立刻提笔抄写,墨汁在纸上晕开,每一条条款都透着 “威慑与安抚并重” 的考量。
辰时过半,那拉珠尔骑马赴枢密院 —— 马是他精心挑选的 “铁青马”,耐力好,速度快,马背上除了行李,还挂着一个 “草原草药包”,里面装着治疗外伤与风寒的草药,他知道岭北天气多变,援兵路上或许能用得上。行至枢密院外,萧虎已在门口等候,见那拉珠尔来,上前道:“那将军来得正好,咱们进去细说岭北的局势,还有‘恩威并施’的具体处置办法。” 那拉珠尔躬身应道:“全凭萧大人吩咐,那拉珠尔定不辱使命。” 两人并肩走进枢密院,阳光透过院门洒在他们身上,一场注定影响岭北安定的受命,即将在大堂内完成。
中都虎卫军营内,号角声震天 —— 这是 “紧急集结” 的信号,三百名虎卫精锐正从各营区奔出,身着统一的玄色皮甲,甲片上钉着铜制虎纹,手持长矛与弓箭,腰间佩刀,动作整齐划一,尽显精锐风范。巴特尔站在校场高台上,手持那拉珠尔签发的 “选拔令”,高声喊道:“都听好了!此次赴岭北,要选‘能骑善射、懂蒙古语、知部落规矩’的人,不符合的站到右边,别浪费时间!”
选拔按 “三项标准” 进行:一是 “骑术”,虎卫需在马背上完成 “射箭、劈刀” 动作,落地时马不能失蹄;二是 “语言”,需能说简单的蒙古语,至少能听懂 “警告”“安抚” 等常用词;三是 “实务”,需了解 “量牧基本规矩”,知道 “超限马”“代养马” 的区别。一名年轻虎卫因 “不懂蒙古语” 被淘汰,他不服道:“我射箭准,为啥不能去?” 巴特尔耐心解释:“到了岭北,要跟牧民打交道,不懂蒙古语怎么安抚?等下次学好了再去不迟。” 年轻虎卫虽不甘,却也只能退到一旁。
物资筹备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 粮草官正组织士兵搬运 “十日粮草”,每袋青稞都标着 “岭北专用”,颗粒饱满,是特意从西草原驿站调运的,耐储存;武器官则检查弓矢,每张弓都需 “拉满三次不崩弦”,每支箭都要 “箭头锋利、箭杆笔直”;医官带着药童,将 “草原草药包” 分发给各队,包内除了外伤药,还有 “防风寒的姜汤块”,用热水冲泡即可饮用。巴特尔巡查时,特意叮嘱医官:“岭北昼夜温差大,多备些姜汤块,别让兄弟们在路上冻着。”
那拉珠尔抵达军营时,选拔与筹备已近尾声。他走到校场中央,目光扫过列队的虎卫,声音洪亮:“咱们此次赴岭北,不是去打仗,是去处置阿里不哥抗命,推进量牧实务。到了岭北,要记住‘三不’:不无故伤人,不抢掠牧民,不破坏草场;还要记住‘三必’:必遵朝廷规矩,必听李衡大人调度,必护部民安全。谁要是违反,军法处置!” 虎卫们齐声应道:“遵令!” 声音震得校场周围的树叶沙沙作响。
巳时过半,三百虎卫集结完毕,分为十队,每队三十人,由一名队正统领。那拉珠尔翻身上马,手持调兵令,对虎卫们道:“出发!” 队伍浩浩荡荡向城外校场进发 —— 马队行进时步伐整齐,长矛斜指天空,弓箭背在身后,玄色皮甲在阳光下泛着光,引得沿途百姓驻足观看。一名老百姓道:“这是虎卫吧?肯定是去岭北平事的,有他们在,岭北肯定能安定。” 虎卫们听到百姓的议论,腰杆挺得更直,脚步也愈发坚定。
中都城外校场,三百虎卫已列好阵型,那拉珠尔正准备下令出发,萧虎却带着耶律楚材匆匆赶来 —— 他特意推迟了回枢密院的时间,要给那拉珠尔做最后的嘱托,确保援兵到了岭北能处置妥当。萧虎翻身下马,走到那拉珠尔面前,递过一封密封的 “处置细则”,道:“这是我跟耶律大人刚拟的,里面写了‘恩威并施’的具体办法,你路上仔细看,别到了岭北乱了分寸。”
那拉珠尔接过细则,打开一看 —— 里面分 “威慑”“安抚” 两部分:威慑部分写 “若阿里不哥拒交马,可将虎卫分三队,一队守李衡驻营,一队围黑松林藏马点,一队巡逻主帐周边,断其与外藩联系”;安抚部分写 “若阿里不哥愿谈判,可允许他‘保留五千匹壮马’‘部落吏员参与量牧核验’‘额外拨三百石青稞补贴’”。萧虎指着 “保留五千匹壮马” 的条款道:“这是咱们的底线,不能再让了,不然朝廷威严难存;但三百石青稞可以再加,只要他能遵诏,多给些实惠也无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