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08章 虎卫整饬
    1008 章:虎卫整饬(至元四十六年春那拉珠尔整备虎卫严申‘勿扰部民,只惩首恶’纪律)(至元四十六年春三月十二?中都虎卫主营地 / 呼伦贝尔虎卫分营 / 弘吉剌部部民聚居区 / 白虎堂军律档案房)

    李衡赴草原统筹量牧实务后,萧虎召长子那拉珠尔入白虎殿 —— 此时虎卫虽为草原管控后盾,但 “个别军卒扰民、首恶从犯不分” 的问题渐显:呼伦贝尔分营有军卒 “私拿部民奶酒”,克鲁伦河分营因 “误惩从犯” 引发部民不满,阿里不哥部更借机散布 “虎卫残暴” 的流言。萧虎深知,虎卫若失纪律,不仅会动摇部民信任,更会让诸王有机可乘,故命那拉珠尔 “整饬虎卫,严申‘勿扰部民,只惩首恶’”,为李衡的协调工作筑牢军事保障。

    刘七(白虎堂统领)递上《虎卫实务问题册》,详细记载两起典型案例:三月初五,呼伦贝尔分营军卒张强 “路过弘吉剌部毡房,私取奶酒两壶”,部民巴图敢怒不敢言,后经细作上报才查实;三月初七,克鲁伦河分营处置 “阿里不哥部骑士闹事”,将 “跟风围观的三名从犯” 与 “领头的首恶” 同罚杖责二十,部民议论 “大朝(元廷)不分好坏”。刘七道:“若不整饬,部民恐生怨,李大人的协调也会受拖累。” 那拉珠尔翻看册子,在 “扰民”“不分首从” 处画红圈,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细作传回的《诸王流言册》显示,阿里不哥已让使者在草原部落散布:“虎卫抢奶酒、打好人,元廷根本不管部民死活”;也速蒙哥部更 “故意放任部民与虎卫起小冲突”,盼借 “纪律问题” 煽动反抗。耶律楚材补充:“草原部民认‘实际感受’,若虎卫持续扰民,即便量天尺再准,部民也难信元廷;诸王正等着咱们出乱子。” 那拉珠尔道:“儿子明白,军纪是民心根基,绝不能让诸王钻空子。”

    萧虎取来《大元通制?军律》与 “成吉思汗札撒副本”,翻至 “扰民之罪” 条目:“《军律》载‘军卒妄取民物者,杖七十,偿其值;将领纵容者,降职’;札撒也说‘勿扰归顺部民,只诛叛乱首恶’。” 他对那拉珠尔道:“你整军,不是凭空定规矩,是承大元军律、循成吉思汗旧制,名正言顺,部民才服,士兵才畏。” 这番话,为整备提供了历史与制度支撑。

    李衡从草原传回的文书中提及:“虎卫若能‘不扰民、明赏罚’,部民更愿配合丈量;反之,若军纪松散,部民恐躲着咱们,进度必滞。” 他还举例:“弘吉剌部有部民因怕虎卫扰民,不敢指认传统草场边界,需反复沟通才肯配合。” 那拉珠尔意识到,虎卫不仅是 “威慑力量”,更是 “民心桥梁”,整饬军纪刻不容缓。

    萧虎最终定 “三步整备计划”:第一步 “查案例”(那拉珠尔赴各营核查过往违纪记录);第二步 “定细则”(结合军律与草原实际,制定 “勿扰部民”“只惩首恶” 的实操规范);第三步 “严训诫”(召集虎卫全员,现场训诫、宣誓)。他还赐那拉珠尔 “虎头军符”(代掌虎卫兵权):“持此符,可斩违纪将领,无需请示 —— 但记住,斩的是首恶,护的是民心。” 那拉珠尔接符,躬身领命,当日便率亲兵赴虎卫主营地。

    那拉珠尔深知,“勿扰部民,只惩首恶” 绝非临时指令,而是源于元代草原治理的 “军事传统”—— 从成吉思汗札撒中的 “护民条款”,到《大元通制》里的 “军律细则”,再到元廷治草原的 “实务调整”,这套纪律体系历经百年沉淀,既符合草原部落对 “公正” 的认知,又能支撑中央集权的管控需求。

    那拉珠尔在虎卫主营地召集 “老军卒议事”,老军卒博尔术(随成吉思汗征战过)手持《蒙古秘史》副本,念道:“成吉思汗札撒规定‘凡归顺部落,军卒不得妄取其马、其奶、其帐篷;若有叛乱,只诛领头者,从者释之’—— 当年咱们随大汗征乃蛮部,就是只斩首恶太阳汗,从者皆免,部落才快速归顺。” 博尔术还回忆:“大汗曾说‘部民是草,军队是风,风不折草,草才护风’,这话到现在也管用。” 那拉珠尔点头:“今日整军,就是要找回札撒的护民初心。”

    那拉珠尔让军吏取来《大元通制?军律》,重点解读 “扰民” 与 “首从” 条款:“‘扰民’一条:军卒私取部民财物,价值一尺布者杖五十,一匹马者杖七十,偿其值;将领知情不举,同罪。‘首从’一条:凡聚众闹事,首恶斩或流放北境,从犯杖责十至三十,视情节减罚。” 他还指出:“这不是苛律,是保护 —— 保护部民不被扰,也保护士兵不犯错。” 军吏们逐一抄录条款,贴在营地各处,让士兵随时可见。

    针对草原 “部落聚居、物资匮乏” 的特点,那拉珠尔对军律做 “实务微调”:比如 “勿扰部民” 中,明确 “不准占用部民帐篷(哪怕雨天),需自搭军帐;不准私饮部民奶酒(需用钱买,按中都市价付粮票);不准驱赶部民马群(哪怕挡路,需绕行)”;“只惩首恶” 中,细化 “首恶” 定义:“煽动者、动手者、指挥者为首要,围观者、被迫参与者为从犯”。博尔术赞:“这般调整,比死读军律管用 —— 草原部民最恨占帐篷、抢奶酒,咱们改了,他们才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拉珠尔还整理 “元廷治江南的军纪案例”—— 至元四十年,汉军赴江南平乱,因 “扰民” 被斩将领三人、杖责军卒百余人,后严整军纪,江南民怨渐消。他对士兵道:“江南与草原虽异,但‘民怕扰民、盼公正’是一样的 —— 当年汉军改了,江南才服;今日咱们改了,草原也会服。” 他还将案例抄成 “小册子”,每队发一本,让士兵传阅学习。

    那拉珠尔派亲兵赴弘吉剌部,向博尔济长老请教 “部落眼中的公正”—— 长老道:“咱们草原人认‘不抢东西、不冤好人’:你不拿我的奶酒,我就给你指路;你只罚闹事的头头,我就信你公正。” 这番反馈,让那拉珠尔更明确:“纪律要贴合部落认知,才能落地 —— 不是咱们觉得对,是部民觉得对,才算真对。” 他据此再调细则,比如 “赔偿部民财物,需用草原常见的青稞、羊只,不用部民不熟的铜钱”。

    那拉珠尔赴虎卫主营地后,未急于训诫,而是用三日做 “筹备工作”—— 核查过往违纪案例、制定实操细则、准备训诫物证、培训纪律官,每一步都 “细之又细”,确保训诫时 “有案例、有依据、有规范”,让士兵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那拉珠尔先调 “虎卫近一年违纪档案”,发现 “扰民案例多集中在‘物资短缺时’(如冬季缺粮)、‘与部民接触时’(如巡逻路过毡房)”;“首从不分案例多因‘士兵急于平事,未查清楚便处罚’”。他还亲自提审 “张强(私拿奶酒者)”,张强道:“当时渴了,见部民奶酒放在门外,就拿了,没想着是违纪。” 那拉珠尔道:“渴了可以借,可以买,不能拿 —— 这不是‘小事’,是丢元廷的脸。” 核查后,他将案例分类整理,标注 “原因、后果、处理依据”,作为训诫素材。

    结合军律与案例,那拉珠尔制定《虎卫草原纪律细则》,分 “勿扰部民”“只惩首恶” 两部分,每部分含 “禁止行为、允许行为、处罚标准”:“勿扰部民” 部分:禁止 “私取财物、占用帐篷、驱赶牲畜”,允许 “买物付钱、借物打条、问路礼貌”,处罚 “私取一尺布杖五十,占用帐篷杖七十,驱赶牲畜偿其值”;“只惩首恶” 部分:明确 “首恶判定三标准”(煽动者、动手者、指挥者),“从犯判定两标准”(被迫参与者、围观未动手者),处罚 “首恶斩或流放,从犯杖十至三十”。细则用蒙汉双语书写,每条款旁附 “案例对照”。

    那拉珠尔让军吏准备 “三类物证”:一是 “违纪物证”(张强私拿的奶酒壶、占用部民帐篷的军毯),均贴 “违纪标识”;二是 “军律物证”(《大元通制》原本、成吉思汗札撒副本),翻开至相关条款;三是 “赔偿物证”(赔偿部民的青稞袋、羊只烙印木牌),标注 “赔偿标准”。他对军吏道:“光说没用,让士兵看这些东西,才知违纪的后果、公正的样子。” 这些物证,后来在训诫现场摆了满满一案,触目惊心。

    为确保纪律落地,那拉珠尔从虎卫中选 “三十名纪律官”—— 要求 “为人正直、懂军律、会蒙古语”,如老军卒博尔术、年轻将领兀良哈。他亲自培训:教他们 “识别扰民行为”(如士兵摸部民的羊就算可疑)、“判定首恶从犯”(问清谁先动手、谁喊口号)、“现场处置流程”(先制止、再调查、后上报)。培训时还做 “模拟演练”:让士兵扮演 “扰民军卒” 与 “部民”,纪律官现场处置,那拉珠尔点评纠正。兀良哈道:“大人教的法子实用,以后遇到事,不会再乱判了。”

    训诫地点选在虎卫主营地的 “演武场”,场中央设 “训诫台”,台上摆物证与军律;场下按 “营队” 列队,每队前站纪律官;四周插 “元廷大旗”(红底白虎),营造威严氛围。流程定为 “四步”:第一步 “摆物证”(军吏展示违纪与赔偿物证);第二步 “讲案例”(那拉珠尔讲张强等案例);第三步 “读军律”(博尔术念《大元通制》条款);第四步 “宣誓词”(全员宣誓遵守纪律)。那拉珠尔还特意嘱咐:“流程要严,但别冷硬 —— 要让士兵知纪律是护民,也是护自己。”

    虎卫全员(四千五百人)齐聚主营地演武场,那拉珠尔身着 “玄色镶银铠甲”(萧虎所赐,象征代掌兵权),手持虎头军符,开启训诫 —— 他不讲空论,先摆物证、再讲案例,后读军律,最后带领宣誓,每一步都直击士兵内心,让 “勿扰部民,只惩首恶” 的纪律深植人心。

    训诫开篇,军吏抬着 “违纪物证台” 绕场一周 —— 张强私拿的奶酒壶(壶身还沾着奶渍)、占用部民帐篷的军毯(有部民的羊毛印记)、赔偿部民的青稞袋(袋上写 “赔弘吉剌部巴图”)。那拉珠尔指着奶酒壶道:“这壶奶酒,值不了多少,但它让部民觉得‘虎卫会抢东西’—— 元廷的脸,就被这一壶奶酒丢了!” 士兵们看着物证,有的低头,有的攥紧拳头,演武场鸦雀无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