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章:统绪初成(至元四十五年冬南宋退守闽地元廷定鼎中都事)(至元四十五年冬?中都白虎殿与闽地泉州南宋残余行宫)
至元四十五年冬十一月二十日,临安城开城投降的消息传至闽地泉州时,理宗赵昀正坐在临时行宫的竹椅上,手中的茶盏因颤抖溅出茶水 —— 三日前,元军三路会师临安城下,宗室赵与芮率百官递降书,仅史宅之携 “残兵三千、宗室近臣百人”,护送理宗从钱塘江码头突围,经温州辗转逃至泉州。此时的南宋残余,既无 “稳固据点”,又缺 “粮储兵力”,更失 “江南民心”,退守闽地的决策,不过是 “苟延残喘的无奈之举”,困局从一开始便已注定。
临安投降前一日(十一月十九日),史宅之在钱塘江码头仓促召集 “核心宗室与将领” 议事:“元军已围临安,若不突围,恐被生擒;泉州为沿海重镇,有阿拉伯商人战船,可暂避闽地,再图恢复。” 理宗虽认同,赵与芮却质疑:“泉州远离江南,流民不附,且阿拉伯商人唯利是图,未必肯助咱们;不如逃往占城(今越南中部),借海外之地立足。” 双方争执至深夜,最终因 “占城路途遥远、无船只接应”,才勉强定下 “退守泉州” 的方案。突围时,因 “决策延误”,仅来得及带走 “粮千石、战船二十艘”,大量宗室家眷与官员被遗留在临安,成为元军俘虏。
抵达泉州时,南宋残兵从 “三千锐减至一千五百人”—— 沿途士兵 “逃兵过半”,有的 “混入流民逃亡”,有的 “向元军投降”;剩余士兵多为 “老弱或强征的流民”,手持 “竹矛、锈刀”,无甲胄防护。粮储更显窘迫,仅存的千石青稞 “每日按‘士兵半块饼、宗室一块饼’分配”,士兵们 “饥肠辘辘,怨声载道”。史宅之试图 “向泉州阿拉伯商人借粮”,商人首领阿卜杜勒却道:“你们无城池、无兵力,借粮恐难归还,若元军来攻,我们还会受牵连。” 仅象征性赠予 “粮百石”,便闭门谢客,南宋残余的 “粮荒危机” 愈发严峻。
泉州流民多为 “江南逃难而来”,对南宋 “焚烧粮库、强征壮丁” 的行为早已不满,见理宗一行 “狼狈逃来”,不仅 “无一人迎接”,反而 “聚集在行宫外,高呼‘元军快来救我们’”。史宅之下令 “禁军驱散流民”,禁军士兵却 “因同情流民,仅象征性驱赶”;更有 “泉州旧吏” 暗中联络元军细作,传递 “南宋残余的兵力、粮储情况”,甚至 “引导元军细作潜入泉州,绘制行宫周边布防图”。理宗在行宫哀叹:“朕乃大宋天子,如今竟连流民都不待见,何其悲哀!” 这种 “民心孤立”,让南宋残余在闽地 “无立足根基”。
泉州虽为 “沿海重镇”,却因 “南宋长期忽视闽地防御”,仅存 “矮土墙与十架旧投石机”,无正规城防;史宅之试图 “加固防御”,却因 “士兵不愿劳作、流民抵触”,仅修完 “半段土墙” 便停工。外部威胁更甚 —— 元军水师统领李默已率 “百艘战船” 封锁泉州港,陆军统领巴图额尔敦也 “率军逼近闽地边界”,形成 “水陆夹击” 之势;更有 “泉州海盗” 趁机 “劫掠南宋残余的粮船”,史宅之派军围剿,反被海盗 “击沉战船三艘,俘虏士兵百人”,军事处境愈发艰难。
退守泉州后,南宋残余内部 “离心离德”—— 赵与芮 “暗中转移宗室金银”,准备 “若元军来攻,便弃理宗逃往海外”;将领们 “纷纷向史宅之请辞”,理由是 “无粮无兵,不愿再战”;甚至有 “两名宗室近臣” 偷偷 “携带降书,前往元军营地”,请求 “元廷保全其家族”。史宅之在日记中写道:“退守闽地,非为恢复,实为延缓灭亡;宗室猜忌,将领离心,流民抵触,此局已无解。” 这种 “内部瓦解”,让南宋残余彻底失去 “翻盘可能”,只能在闽地 “坐等元军围剿”。
与南宋残余的困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至元四十五年冬十一月下旬的中都,正呈现 “稳定有序” 的治世景象 —— 流民得到安置,粮储充足,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种稳定,并非 “偶然”,而是元廷 “战后快速转入治世建设” 的成果:萧虎与耶律楚材从 “流民安置、吏治整顿、物资调配” 三方面入手,为 “元廷定鼎中都、统辖江南” 奠定坚实基础,也让 “中都虎都稳坐江山” 成为现实。
中都及周边的 “流民安置点” 已从 “临时帐篷” 升级为 “砖瓦房屋”—— 元廷从北境调拨 “木材万根、砖瓦十万块”,组织流民 “自建房屋”,每户分配 “两室一院”,并 “免费提供农具与种子”,鼓励流民 “开垦城外荒地”;同时,在安置点设立 “织坊、铁匠铺”,流民可 “凭劳动换取粮票”,如 “纺纱一斤换粮票两斤,打铁一件换粮票三斤”。流民楚老栓(楚兰父亲)分到房屋后,对萧虎道:“将军让咱们有房住、有活干,比在山东时好多了,咱们愿永远跟着元廷!” 截至十一月底,中都共安置流民 “五万人”,仅 “百余人因思乡返回原籍”,流民安置率达 “九成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耶律楚材牵头 “整顿中都吏治”:一是 “清查贪腐”,严惩 “克扣流民粮饷、收受贿赂” 的官员,如 “中都粮储官张全” 因 “私吞流民青稞千石”,被 “革职查办,抄没家产”,所贪粮饷 “全部返还流民”;二是 “完善考核”,制定 “官员考核标准”,从 “流民安置数量、粮储管理、治安维护” 三方面评分,优秀者 “晋升俸禄”,不合格者 “降职或罢免”;三是 “选拔贤才”,从 “南宋降吏、流民中的读书人” 中选拔 “有能力者”,如 “南宋前户部小吏周彬” 因 “擅长账目管理”,被任命为 “中都流民安置局主事”。整顿后,中都官员 “各司其职,无贪腐案件”,百姓对元廷的 “信任度大幅提升”。
中都的粮储与物资 “充足且调配有序”:北境草原部落 “进贡羊三万只、马五千匹”,江南缴获的 “粮五万石、布三万匹” 也陆续运抵中都,粮储总量 “足够中都军民食用一年”;物资调配由 “中都物资局” 统一管理,实行 “按需分配”—— 流民优先分配 “粮食、布匹、农具”,士兵优先分配 “甲胄、兵器、战马”,官员按 “品级分配俸禄”,无 “囤积居奇” 现象。物资局主事张谦对萧虎道:“现在中都物资充足,流民不缺粮,士兵不缺甲,可随时支援江南或闽地的军事行动。” 这种 “充足的物资保障”,不仅 “稳定了中都民心”,也为 “元军后续围剿闽地南宋残余” 提供了 “后勤支撑”。
中都的 “治安秩序” 由 “元军禁军与流民护家队协同维护”:禁军负责 “城内外巡逻,打击盗匪”,流民护家队负责 “安置点内部治安,调解流民纠纷”;同时,在中都 “设立‘治安亭’,每十里一座”,流民可 “随时报案”,案件 “三日之内必处理”。十一月下旬,中都仅发生 “两起盗窃案”,均 “当日破案,赃物返还失主”;无 “流民斗殴、士兵扰民” 事件。流民王氏(曾在江南随萨仁)道:“中都比江南还安稳,晚上出门也不怕,元军真是会治理!” 良好的治安,让中都成为 “元代治世的‘样板城’”,吸引 “周边地区的流民纷纷前往”。
耶律楚材还推动 “中都的文化融合”:在安置点设立 “学堂”,教授流民 “蒙古文与汉文”,教材内容 “以‘治世安流民’为主”,如 “元廷的流民政策、江南统一的意义”;在中都街头 “张贴‘治世宣传画’”,画中描绘 “流民安居乐业、士兵保护百姓” 的场景,配以 “元廷治世,天下太平” 的文字;甚至在 “中都大广场” 举办 “草原与中原文化交流会”,流民可 “欣赏草原歌舞,品尝中原美食”。这种 “文化融合”,让 “不同背景的流民” 快速 “融入元廷统治”,民心凝聚力 “显着增强”,为 “元廷大一统的巩固” 奠定 “文化基础”。
十一月二十五日,中都白虎殿的议事帐内,萧虎与耶律楚材、巴图额尔敦、李默、萨仁围坐地图,展开 “战后复盘与闽地策略” 讨论 —— 复盘聚焦 “江南统一的经验与不足”,策略则围绕 “如何围剿闽地南宋残余” 展开。萧虎深知,“南宋退守闽地” 虽 “不足为惧”,却需 “平衡‘军事围剿’与‘治世安抚’”:既需 “快速肃清残敌,避免其勾结海外势力”,又需 “保护闽地流民,避免战乱伤害”,这种平衡,正是 “权谋与治世结合” 的关键。
萧虎首先总结 “江南统一的成功经验”:一是 “情报主导”,萨仁的情报网 “精准获取南宋布防、粮储、动向”,让元军 “避实击虚,少走弯路”,如 “浅滩渡突破战”,正是依托布防图才 “快速渡江”;二是 “陆水协同”,陆军佯攻吸引注意力,水师突袭突破,后续协同推进,“无单独作战的风险”;三是 “民心为本”,始终 “保护流民、救济粮荒、不伤害百姓”,让江南流民 “主动归附”,减少抵抗。他对萨仁道:“你的情报,是江南统一的‘眼睛’;咱们的民心政策,是统一的‘根基’,两者缺一不可。”
复盘也不回避 “不足”:一是 “南宋降吏的安置” 存在 “拖延”,部分降吏 “未及时任命,闲置在家”,导致 “江南部分城镇的‘政务停滞’”;二是 “江南粮储的管理” 存在 “漏洞”,如 “平江府粮库” 因 “管理人员不足”,出现 “流民冒领粮票” 的情况;三是 “江南的治安” 仍需 “加强”,部分南宋散兵 “沦为盗匪,劫掠流民”。耶律楚材补充:“这些不足,需在‘围剿闽地’的同时改进,避免影响江南的稳定。” 萧虎随即下令:“萨仁负责‘江南降吏的选拔与安置’,张谦负责‘江南粮储的管理优化’,巴图额尔敦负责‘肃清江南散兵盗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