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4 章:虎炮择吉(至元四十五年夏南征备战事)(至元四十五年夏?中都军器库火器工坊与太史局观星台)
至元四十五年,中都白虎殿的议事案上,摊着两份急件:一份是萨仁从江南发来的密报,称 “史宅之加固长江岸防,增配投石机”;另一份是耶律楚材的《南征备战疏》,建议 “赶制轻型火器、择定南征吉日,为来年春汛前突破长江做准备”。萧虎沉吟片刻,提笔在疏上批下 “准行” 二字 —— 此次备战,核心目标并非即刻开战,而是通过 “军工强化”(赶制虎蹲炮)与 “时机预判”(依《虎历》算吉日),为 “来年惊蛰南征” 奠定基础,既应对南宋残余的防御升级,又隐藏战略意图,避免打草惊蛇。
萨仁的密报详细描述:史宅之在平江府、扬州段长江岸防,新增 “夯土箭楼二十座,投石机三十架”,还从流民中强征 “壮丁五千,编入水师”。萧虎对巴图额尔敦道:“南宋虽缺粮,却在加固防御,若咱们无对应火器,来年南征恐难快速突破;虎蹲炮轻便,可随军运输,既能轰毁箭楼,又能压制投石机,是破岸防的关键。” 巴图额尔敦点头:“末将曾见军器库有前代‘碗口铳’,若能改进为虎蹲炮,定能派上用场。” 这种对 “南宋防御的针对性准备”,让备战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精准施策。
萧虎深知,“南征需趁江南春汛前(惊蛰后江水未涨,便于战船航行),且需避开流民春耕”,若此时公开备战目标,南宋可能提前囤粮或破坏江南春耕,加剧流民苦难。因此,他对外宣称 “备战是为‘防御南宋北犯’”,对内则明确 “军工与历法筹备需同步,为来年惊蛰南征蓄力”。耶律楚材道:“将军此举,既让南宋放松警惕,又能从容筹备,待吉日一到,便可一举突破,实为上策。” 这种 “明防暗攻” 的战略,让备战在 “低调中推进”,减少外部阻力。
萧虎将备战分为 “军工制造” 与 “历法推算” 两大板块:军工板块由中都军器库总工匠阿古拉牵头,负责 “虎蹲炮设计与赶制”,目标在来年正月前完成 “百门虎蹲炮”;历法板块由太史局令王恂牵头,依《虎历》推算 “南征吉日”,需兼顾 “天文时机(星象、节气)、江南气候(降水、风向)、流民农事(春耕结束)” 三大要素。他对两人道:“虎蹲炮是‘利器’,吉日是‘天时’,两者结合,南征方能事半功倍;你们需通力协作,不得有误。” 明确的任务划分,让备战有了清晰的推进方向。
为保障两大任务落地,萧虎协调 “工部、户部、兵部” 三方资源:工部负责 “虎蹲炮材料调拨(铜、铁、木炭)”;户部负责 “工匠粮饷、历法推算所需物资(观测仪器、纸张)”;兵部负责 “军工工坊安全守卫、历法数据的军事验证”。材料官张谦(工部郎中)接到指令后,立刻赴云南、湖广等地,协调 “铜料运输”;太史局提举郭守敬则协助王恂,整理 “近十年江南惊蛰前后的气候数据”。这种 “跨部门协同”,避免了 “各自为战” 的混乱,确保备战高效推进。
阿古拉接到 “赶制虎蹲炮” 的指令后,并未贸然开工,而是先从 “元代火器史料、江南战场需求” 两方面入手,完成虎蹲炮的设计 —— 设计既遵循元代军工传统(参考碗口铳、盏口铳的形制),又针对江南水网多、岸防工事坚固的特点进行改进,确保虎蹲炮 “轻便易运、威力适配”,成为南征军突破长江防线的关键火器。
设计的 “历史依据:元代火器的传承与改进”。阿古拉从中都军器库的 “秘藏图谱” 中,找出元代早期的 “碗口铳”(口径三寸,重五十斤,发射碎石弹)与 “盏口铳”(口径四寸,重八十斤,发射铁弹)图纸,作为虎蹲炮的设计基础。他对工匠们道:“碗口铳轻便却威力不足,盏口铳威力够却太重,咱们的虎蹲炮要取两者之长 —— 口径三寸半,重六十斤,既能发射碎石弹压制步兵,又能发射铁弹轰毁箭楼。” 为增强稳定性,他还参考 “草原投石机的底座设计”,在炮身底部加装 “三角铁架”(可折叠,便于骑兵运输),解决 “传统火器发射时后坐力大、易倾倒” 的问题。
设计的 “战场适配:针对江南地形的改进”。阿古拉与巴图额尔敦反复沟通,根据 “江南水网多、岸防工事以夯土为主” 的特点,对虎蹲炮做了三项改进:一是 “减轻炮身重量”,将传统碗口铳的 “实心铜壁” 改为 “空心铜壁”(壁厚半寸,既保证强度,又减轻重量),六十斤的重量可由 “两匹马驮运”,适合江南泥泞道路;二是 “调整弹种适配”,设计 “碎石弹”(用于杀伤岸防步兵)与 “铁弹”(用于轰毁夯土箭楼)两种弹型,弹径均为三寸半,共用炮膛;三是 “缩短炮管长度”,将炮管从 “五尺” 缩短至 “三尺半”,便于在战船、狭窄岸防区域架设。巴图额尔敦查看设计图后,赞道:“阿古拉师傅,此炮若成,咱们突破史宅之的岸防,便多了几分把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设计的 “工艺细节:精准化与标准化”。阿古拉为确保 “百门虎蹲炮形制统一、性能一致”,制定了严格的工艺标准:炮膛内径误差需 “小于半分”(用 “铜制量规” 校准);炮身铜壁厚度需 “均匀一致”(用 “铅垂线” 检测);三角铁架的 “夹角需为 60 度”(用 “木制量角器” 固定)。他还在炮身上刻 “中都军器库”“至元四十五年造” 及 “炮号”(从 001 至 100),便于 “质量追溯与战时管理”。年轻工匠李三(阿古拉的徒弟)不解:“师傅,何必如此精细?能打响就行。” 阿古拉严肃道:“火器关乎将士性命,差半分可能炸膛,或打不准,怎可马虎?” 这种 “精准化、标准化” 的设计,体现了元代军工的实务精神。
设计的 “火药配比:适配江南气候”。阿古拉深知,江南 “湿度大”,传统火药(硝石、硫磺、木炭比例为 7:1:2)易受潮,威力下降。他通过 “多次试验”,调整火药配比为 “硝石 75: 硫磺 08: 木炭 17”,并在火药中加入 “干燥的草木灰”(吸收潮气),确保虎蹲炮在江南潮湿环境下 “发射顺畅、威力不减”。他还设计 “防潮药罐”(铜制,带密封盖),用于储存火药,避免运输途中受潮。火药匠赵五(有三十年火药制作经验)道:“阿古拉师傅,此配比与药罐,能解江南火药受潮之困,老奴佩服!”
设计方案的 “审核与确认”。六月初十,阿古拉将虎蹲炮设计图、工艺标准、火药配比方案,一并提交给萧虎与耶律楚材审核。萧虎重点关注 “炮型是否适配江南运输”,耶律楚材则关注 “制造成本与效率”(需在半年内完成百门,成本需可控)。阿古拉一一解答:“六十斤的重量,两马可运;每门炮需铜三十斤、铁十斤,成本约五十两银,百门共五千两,户部可承担;工匠日夜赶工,半年内可完成。” 萧虎最终批准方案:“就按此设计,尽快开工,需确保每门炮都能达标。”
设计方案确定后,“材料筹备” 成为虎蹲炮赶制的首要任务 —— 虎蹲炮所需的 “铜、铁、木炭、硝石” 等原料,需从云南、湖广、陕西等地调拨,运输距离远、耗时久,且面临 “质量参差不齐、地方拖延” 等困境。材料官张谦牵头,协调工部、户部及地方官府,逐一解决难题,确保材料按时、按质到位,为虎蹲炮赶制奠定基础。
虎蹲炮炮身需 “高纯度青铜”(含铜 85、锡 15),这种铜料以云南产的 “云铜” 最佳。张谦六月十二日赴云南,与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协商,敲定 “调拨青铜三万斤”,分三批运输:第一批一万斤六月底抵中都,第二批一万斤七月中旬,第三批一万斤八月初。运输采用 “水陆联运”:从云南铜矿经滇池、金沙江至长江,再经运河至中都,全程约两千里,需二十日。然而,第一批铜料抵中都后,阿古拉发现 “部分铜料含杂质过多”(含硫量超标,易导致炮身脆裂),张谦立刻返回云南,要求 “铜矿严格筛选,剔除杂质”,并派 “中都军器库的铜匠” 赴云南,现场监督铜料提纯。赛典赤?赡思丁道:“张郎中放心,云南定为南征备战提供最优铜料,绝不含糊。”
虎蹲炮的三角铁架、炮栓需 “低碳钢”(韧性好,不易断裂),由湖广行省的 “汉阳铁厂” 供应。张谦七月初赴湖广,与汉阳铁厂监工李铁匠约定 “调拨低碳钢一万斤”,七月底前抵中都。然而,李铁匠面露难色:“张郎中,近期江南流民涌入湖广,铁厂工匠流失过半,恐难按时交货。” 张谦当即协调 “湖广行省”,从流民中招募 “有打铁经验的工匠”,并承诺 “工匠粮饷翻倍、战后优先安排工坊职位”,解决了工匠短缺问题。七月底,一万斤低碳钢按时抵中都,阿古拉检测后道:“此铁韧性十足,可造三角铁架。”
木炭的 “筛选:陕西木炭的适用性测试”。虎蹲炮铸造需 “高热值木炭”(燃烧温度需达 1200c以上,确保铜料充分熔化),陕西秦岭的 “硬木木炭”(松、柏木烧制)符合要求。张谦六月中旬赴陕西,调拨 “木炭五万斤”,分两批运输。第一批木炭抵中都后,阿古拉进行 “燃烧测试”:取十斤木炭,在铸造炉中燃烧,测量温度仅达 1000c,未达要求。他立刻找到张谦:“张郎中,此木炭木质过软,燃烧温度不足,需换‘柏木硬炭’。” 张谦再次赴陕西,要求 “烧炭户仅用柏木烧制,且燃烧时间需达七日,确保木炭密度高、热值足”。八月中旬,第二批柏木硬炭抵中都,燃烧测试温度达 1250c,符合铸造要求。
硝石与硫磺的 “筹备:山西与西域的协同”。虎蹲炮火药所需的 “硝石”(山西产)与 “硫磺”(西域进口),由户部协调调拨:山西行省调拨硝石一万斤,八月底抵中都;西域商人阿合马(与元廷有长期贸易往来)供应硫磺两千斤,九月初抵中都。然而,山西硝石抵中都后,火药匠赵五发现 “硝石纯度不足”(含泥土杂质,易导致火药威力下降),张谦协调 “中都药坊”,组织工匠 “用水浸法提纯硝石”(将硝石溶于水,过滤杂质,再蒸发结晶),确保硝石纯度达 95 以上。阿合马的硫磺则按时抵中都,纯度达标,无需额外处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