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7 章:墓前告慰(至元四十五年萧虎携鞍祭母事)(至元四十五年?中都近郊萧氏祖墓与白虎殿军器库)
至中都的晨雾尚未散尽,萧虎便在白虎殿书房翻阅《萧母治世录》—— 这是萧母生前记录双法理念与草原协作的手札,其中 “若得南北无争,百姓安食,吾愿足矣” 的字迹,已随岁月泛黄,却仍清晰有力。此时的萧虎,已推动和亲落地、互市重开,弘吉剌部为先锋护持江南,南北暂归安定,他知道,是时候去萧氏祖墓,向母亲告慰这桩 “偿愿” 的大事。
动因的核心是 “母愿的具象落地”。萧母早年亲历草原雪灾,曾散尽私储救济弘吉剌部等部落,那时她便对年幼的萧虎说:“草原与江南,本无隔阂,不过是百姓要吃饭、要暖衣,若能让两边的人互通有无,何至于争战?” 如今,巴图额尔敦与乌仁的和亲定局,北境铁器入江南、南宋丝绸进中都,流民织坊与农耕试点遍地,恰好实现了母亲 “南北互通、百姓安食” 的心愿 —— 萧虎摩挲着手札,喃喃道:“娘,您当年盼的,现在有了眉目。”
南北安定的实效,让祭母更具意义。互市结束后,中都南关的牧民们用丝绸制成暖毯,临安西郊的流民靠铁器深耕增产,元廷驿路传递的不再是军情警报,而是双法进展与粮储报表。耶律楚材送来的《南北治世简报》中写道:“七月初,江南流民温饱率达九成,草原牧群存活率较去年增两成。” 这样的实效,让萧虎确信 “告慰母亲” 并非空言,而是有实打实的治世成果可依。
虎纹马鞍的象征意义,是动因的关键纽带。这具授予弘吉剌部的马鞍,不仅是南征先锋的信物,更承载着萧母 “部落协作” 的理念 —— 当年萧母救济弘吉剌部时,曾以 “草原木鞍” 为礼,寓意 “共乘一车、同护治世”;如今的虎纹马鞍,正是这一理念的延续与升级。萧虎想:“带着这具马鞍去见娘,她定会明白,咱们没丢了她的协作本心。”
还有一层未宣之于口的动因,是 “治世传承的仪式感”。萧虎深知,元代的治世不仅靠武力与制度,更靠 “先祖志业” 的凝聚力 —— 向母亲告慰功绩,既是个人孝思,也是向麾下将官、草原部落传递 “萧氏治世理念延续” 的信号:双法推进、南北协作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承继先祖遗愿的长久规划。他对李默道:“去祖墓,不只是告慰娘,也是让所有人知道,咱们走的路,是对的。”
萧虎的祭母筹备,耗时五日,每一处细节都兼顾 “元代祭祀礼仪” 与 “萧母生前喜好”,既庄重合规,又饱含个人情感,避免了程式化的敷衍,彰显 “以实功告慰” 的治世态度。
祭品的遴选,兼顾草原与江南,呼应母愿。萧虎亲自敲定祭品清单:草原侧选 “陈年奶酪”(萧母当年救济部落时常用的食物,由弘吉剌部按旧法制作,奶酪上印 “禾苗纹”,象征双法)、“烤羊腿”(选用草原四月龄羔羊,肉质鲜嫩,是萧母生前宴客的常品);江南侧选 “禾苗纹织锦”(流民织坊最新织造,纹样复刻萧母手札中画的农耕图)、“青稞饼”(用互市换来的江南新麦与草原青稞混合制成,体现南北粮物互通)。负责筹备的老厨役阿古拉(中都御厨,曾侍奉萧母)特意叮嘱:“奶酪要晾足七日,去尽水分,才是老夫人喜欢的口感;织锦要叠成方形,老夫人当年最忌讳浪费布料。”
祭祀器具的准备,注重 “传承与实用”。核心器具是 “萧母生前用的楠木祭盘”(盘底刻 “治世为念” 四字,由萧虎妥善保存多年),用于盛放祭品;还有 “青铜酒爵”(元代宗室祭祀常用器,爵身刻 “萧氏” 二字),盛放中都特产的 “黍米酒”(萧母生前爱饮,酒精度低,适合祭祀)。萧虎还特意让军器库工匠将虎纹马鞍擦拭干净,在鞍桥的虎目青铜处抛光,确保在墓前能映出晨光 —— 他想让母亲 “看清” 这具承载协作的信物。
随行人员的选定,兼顾 “亲族与治世核心”。亲族方面,萧虎带了巴图额尔敦(萧承,名义上的子侄,实为心腹,代表萧氏治世的继承者);治世核心方面,带了耶律楚材(理念共鸣者,熟悉萧母双法思想)、李默(情报与实务执行者,见证南北协作全程);还带了两名当年侍奉萧母的老侍女(如今在虎都书院整理萧母手札),负责在墓前摆放祭品,还原萧母生前熟悉的仪式细节。耶律楚材对萧虎道:“将军选的人,都是能懂老夫人志业的,这样的告慰,才够诚。”
路线与时间的规划,贴合 “治世实务”。祭祀定在七月初三辰时(元代祭祀多择辰时,取 “晨光启世” 之意),路线从白虎殿出发,经中都南关、燕云驿路支线,直达萧氏祖墓 —— 这条路线恰好经过中都南关互市站与燕云农耕试点,萧虎特意安排 “缓行”,想让母亲 “看到” 沿途的治世成果。李默提前通知沿途驿站:“将军此行是祭母,无需清道,只需维持秩序,让百姓如常劳作即可 —— 将军想让老夫人看看,现在的日子是怎样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最后一步筹备,是 “祭文的撰写”。萧虎没有让文吏代笔,而是亲自在桑皮纸上书写,内容不尚华丽,只述实功与母愿:“娘,今岁春,巴图与乌仁和亲,弘吉剌部为先锋护江南;互市重开,铁器入宋、丝绸进中,流民有食、牧民有暖,您当年盼的‘南北无争’,暂得实现。儿会继续推双法,守您的治世本心,不让您失望。” 写罢,他将祭文折好,放入 “牛皮封袋”,袋口系上红色丝绦(萧母生前喜欢的颜色),郑重交给老侍女保管。
要理解萧虎祭母的深意,需回溯萧母那些奠定 “南北协作” 根基的往事 —— 她并非只懂宅第内务的贵族妇人,而是早年便以 “务实治世” 理念,为萧虎后来的南北统筹埋下伏笔,这些功绩,也是萧虎如今 “告慰” 的核心依据。
首功是 “草原雪灾的跨部落救济”。距今二十年前,中都草原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灾,弘吉剌部、兀良哈部的牧群冻死过半,牧民们流离失所,甚至出现部落间争抢存粮的冲突。当时萧父已逝,萧母以萧氏主事人的身份,打开中都粮库,取出三万石青稞,又组织萧氏工匠制作木鞍、皮衣,亲自带队前往草原赈灾。按陈那颜(当时还是弘吉剌部的年轻千户)后来回忆:“老夫人站在雪地里,冻得脸通红,却还在给牧民分青稞,说‘咱们都是要过好日子的人,别争了’—— 那时候,咱们就认萧氏这个协作的领头人。”
救济之外,萧母还推动 “草原与汉地的技艺互通”。她发现草原牧民擅长牧马却缺农耕技术,汉地农民懂耕种却缺牧马经验,便在赈灾时组织 “技艺交流队”:让萧氏庄园的农官教牧民种耐寒的青稞,让草原部落的牧马人教汉地人驯马、制作马鞍。这种互通,虽规模不大,却打破了 “草原只牧、汉地只耕” 的刻板分界,为后来的双法埋下第一颗种子。萧母当时对萧虎说:“技艺不分草原江南,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就是好技艺。”
萧母还为 “部落协作” 定下 “务实原则”。当年弘吉剌部想以 “部落图腾” 为礼,与萧氏结盟,萧母却拒绝了,她说:“结盟不用图腾,用实实在在的好处 —— 你们给萧氏送良马,咱们给你们送粮种,每年秋收后对账,互不相欠,这样的协作才能长久。” 这种 “以物易物、务实协作” 的原则,后来被萧虎继承,用到与弘吉剌部的和亲、互市中,成为元廷与草原部落协作的基础模式。
对萧虎个人而言,萧母是 “治世理念的第一导师”。萧虎少年时曾问母亲:“为什么要帮草原部落?他们以前还跟咱们争过牧场。” 萧母当时正在缝补牧民送来的皮衣,闻言放下针线道:“争牧场,是因为大家都要活;帮他们,是让大家能一起活 —— 治世不是把别人赶跑,是让所有人都有饭吃、有衣穿,这才是咱们萧氏该做的。” 这番话,后来成了萧虎推行双法、推进南北统一的核心准则。
这些功绩,并非萧虎一家之言,而是被记入《双廷治世录》的史实。耶律楚材在整理史料时,曾特意为萧母补写 “协作传”,其中写道:“萧母之贤,不在私德,而在治世之远见 —— 雪灾救济非仁善之举,实为部落协作之奠基;技艺互通非一时之兴,实为双法之滥觞。萧虎今日之治,皆承母志。” 也正因如此,萧虎带着治世成果祭母,才更具 “告慰” 的分量。
虎纹马鞍作为祭母的核心载体,其准备过程并非简单 “携带”,而是萧虎对 “母志传承” 的细致梳理 —— 他亲自参与马鞍的清洁、检查,回忆授予弘吉剌部时的场景,让这具冰冷的器物,成为连接 “母愿、协作、实效” 的温暖纽带。
第一步是 “马鞍的清洁与修复”。萧虎让中都军器库的老工匠阿古拉(打造马鞍的原工匠)负责,要求 “既要干净,又不能损了原有的痕迹”。阿古拉用 “草原羊毛布” 轻轻擦拭马鞍表面的鎏金,去除南征途中沾染的泥土;对鞍桥处因先锋使用造成的细微划痕,他用 “蜂蜡” 小心填补,既不破坏原有纹路,又让马鞍恢复庄重。萧虎在旁看着,不时提醒:“鞍尾的红色丝绦别换,那是授予帖木儿时系上的,娘当年救济弘吉剌部,也用过这样的丝绦。”
第二步是 “马鞍象征意义的梳理”。萧虎让李默将 “马鞍授予仪式” 的细节整理成简册,包括按陈那颜的表态、帖木儿的誓师、先锋清剿残余的实效,这些都要在祭母时 “说给娘听”。他还特意将马鞍上的 “虎纹” 与萧母当年的 “协作理念” 对应:“下山虎” 象征 “主动推进治世”,与萧母 “不避困难、救济部落” 的态度呼应;“双法纹”(五谷与牧群)则直接是萧母 “技艺互通” 理念的延续。萧虎抚摸着鞍桥的虎纹,对巴图额尔敦道:“你看这虎目,当年娘说‘做事要看得清、走得稳’,这马鞍,就是照着这个意思做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