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974章 火珠释疑
    974 章:火珠释疑(至元四十四年秋的中都符号试探)(至元四十四年秋?临安宋宫宗室议事厅与西暖阁)

    临安宋宫的宗室议事厅,案上摊着一幅《中都白虎殿建筑图》—— 这是元廷使者也速前日送来的,图中白虎殿屋脊中央的 “青铜虎首托红琉璃火珠” 格外醒目。赵昀(南宋残余宗室核心)指尖反复划过虎首轮廓,眉头紧锁:前番军粮危机刚过,元廷南征筹备的消息又隐约传来,这虎首火珠若按民间传言 “虎吞龙”(龙象征南宋宗室),岂不是元廷要吞并临安的信号?

    议事厅内,史宅之(主和派)、赵与芮(宗室老臣)、李锐(徐党残余,徐清叟被软禁后暂掌残余势力)分坐两侧,气氛压抑。“陛下,元廷送这图,说是‘展示中都治世气象’,实则怕是炫耀威势,” 李锐率先发难,声音带着挑拨,“您看这虎首,张口对着南方,火珠红得像血,分明是‘吞江南、夺天下’的意思!” 他想借这图煽动宗室对元廷的敌意,重拾徐党势力。

    史宅之立刻反驳:“李大人过分解读!元廷刚拨粮援,又派农官协助双法农耕,若要吞并,何必多此一举?这图怕是单纯展示建筑,无他意。” 话虽如此,史宅之的目光却也停在虎首火珠上 —— 他虽主和,却也摸不透元廷的真实意图,只盼别激化矛盾。

    赵与芮咳嗽着道:“陛下,老臣觉得,元廷的心思难猜,不如找个机会问问楚兰 —— 她是中都来的,定知道这虎首火珠的意思。” 赵昀点头,心里已有了主意:楚兰是萨仁的侍女,更是元廷安在宋宫的 “眼线”,问她既能探元廷底,又不会像直接问元廷使者那样显得刻意,若回答不妥,还能借 “侍女不懂事” 圆场,进退自如。

    散会后,赵昀让侍从去西暖阁传楚兰:“就说朕想看中都建筑图,让她来解说几句。” 他看着图上的虎首火珠,指尖在 “龙纹暗纹”(图边角隐约的汉地龙纹)上停顿 —— 若楚兰说 “虎吞龙”,便坐实元廷吞并之心;若说其他,便需细究真假,这场试探,成了宗室判断元廷治世意图的关键。

    中都白虎殿屋脊的虎首火珠,并非玄幻装饰,而是元廷双廷治世的具象化表达。其形制细节需细究:青铜虎首高约三尺,虎目嵌赤金,虎耳微垂(非凶暴之态,显护佑之意),虎首口中未衔物,而是前爪托着一颗直径一尺的红琉璃火珠,火珠表面刻着细微的 “日月纹”(汉地符号,象征天下),虎首基座则刻着 “卷草纹”(草原符号,象征生机)—— 整体是 “草原虎纹 + 汉地火珠日月” 的融合,暗合 “双法共治、护佑天下” 的理念。

    这一装饰的设计,出自耶律楚材与合丹王的共同提议。当年建白虎殿时,合丹王提出 “以虎为饰,显草原威仪”,耶律楚材则建议 “加火珠日月,示汉地天下观”,萧虎最终拍板:“虎非吞噬,乃护持;火珠非独据,乃共守 —— 让天下知元廷治世,非独擅,乃共治。” 因此,虎首火珠的真实含义是 “以草原之力(虎)护持天下(日月火珠),双廷共守,而非独吞”。

    元廷送《中都白虎殿建筑图》给南宋,本意是展示 “中都治世的规整与包容”,让宗室放心推行双法,却因南宋对 “虎”“龙” 符号的敏感(南宋以龙为宗室象征),引发猜忌。图中边角的龙纹暗纹,本是工匠为贴合汉地审美添加,却被李锐等解读为 “虎吞龙” 的佐证 —— 符号的跨文化误读,成了赵昀试探的直接诱因。

    楚兰在中都时,曾随萨仁参观白虎殿,听萧虎的亲信讲解过虎首火珠的含义。当时亲信指着火珠道:“这火珠是日月,虎是护持,咱们元廷治世,不是要吞谁,是要跟天下人一起守日月(天下)。” 楚兰当时便记在心里,没想到今日会成为赵昀试探的焦点 —— 她清楚,若如实说 “双廷共治”,会暴露元廷权力结构;若说 “单纯装饰”,又无法打消赵昀猜忌,只能将含义转化为 “共守日月”,既贴合真实,又模糊细节。

    她还注意到图中虎首的 “微垂之耳”—— 与草原常见的 “竖耳凶虎” 不同,这是特意设计的 “温和虎形”,象征元廷 “护治世而非施霸权”。这一细节后来成了她回答的重要依据:“虎首耳垂,非吞噬之态,乃护持之姿”,让赵昀无法反驳。

    赵昀的试探,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南宋残余宗室 “安危焦虑” 与 “权力存续恐惧” 的集中爆发。自元廷南征筹备的消息传来,宗室内部便人心惶惶:赵昀虽接受元廷粮援,却始终怕 “投降即失权”,怕南宋宗室最终落得 “被圈禁、无实权” 的下场,这虎首火珠的 “吞龙” 传言,恰好戳中了他的核心恐惧。

    他的动机分三层:表层是 “问符号含义”,确认元廷是否有吞并之心;中层是 “观楚兰反应”,判断元廷对南宋的真实态度 —— 若楚兰慌乱或答非所问,便证明元廷有隐瞒;深层是 “定宗室对策”,若楚兰答 “吞龙”,便需暗中联络残余势力(如李锐)做抵抗准备;若答 “共治”,便继续依附元廷保宗室,但需提防被架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昀还想借试探 “观察众人立场”。议事厅内有史宅之(主和,依赖元廷)、李锐(主战残余,盼激化矛盾)、赵与芮(中立,保宗室体面),他想看看楚兰的回答能否让众人信服,尤其是能否压下李锐的挑拨 —— 若李锐无法反驳楚兰,便说明徐党残余已无煽动之力,宗室内部能少些内耗。

    此前军粮危机时,赵昀已见识到元廷的实力,知道抵抗无用,却仍存 “侥幸”:若元廷真愿 “共治”,宗室或能保留部分权力(如管理江南局部事务),而非彻底沦为傀儡。因此,他对楚兰的回答抱有 “期待”,又充满 “怀疑”,这种矛盾心态让他在传召楚兰时,反复叮嘱侍从:“别让她看出朕是在试探,就说单纯问建筑。”

    传召楚兰前,赵昀还翻出南宋旧《舆服志》,里面记载 “龙为天子象征,虎为兵戈之兆”,更坚定了他的试探决心 —— 若元廷以虎饰殿,又托火珠(日月),若解为 “以兵戈夺天下”,宗室便无活路;若解为 “以兵戈护天下”,或还有存续之机。

    楚兰接到传召时,正在西暖阁帮萨仁整理《双廷治世录》批注。萨仁见她神色微动,便问:“是不是赵陛下找你有事?” 楚兰点头:“陛下要问中都建筑图上的虎首火珠,怕是试探。” 萨仁立刻道:“你需谨慎,既不能暴露元廷意图,又要让他们放心 —— 记住爷爷说的‘共守而非独吞’。”

    楚兰的应对并非临场发挥,而是源于白虎堂的情报训练。在中都时,萧虎曾亲自教导 “应对试探的三原则”:一是 “借符号说理念,不暴露实策”,如用 “共守日月” 代指 “双廷共治”;二是 “抓细节破猜忌”,如虎首垂耳、火珠日月纹,用具体形制反驳 “吞龙”;三是 “留余地不绝对”,不把话说死,给双方台阶。

    她快速回忆《中都建筑详解》(白虎堂发放的情报手册)中关于虎首火珠的记载:“白虎殿脊虎首,青铜质,垂耳,托红琉璃火珠,珠刻日月纹,示护持天下,非独据。” 同时预判赵昀可能的追问:“为何用虎首?”“火珠日月何意?”“图中龙纹与虎首何关?”,并准备好对应说辞 —— 既符合建筑事实,又不涉及元廷权力结构。

    楚兰还考虑到 “众人在场的影响”。议事厅内有李锐挑拨,史宅之想解围,赵与芮中立,她的回答需让史宅之能顺势帮腔,让李锐无挑拨空间。因此,她决定先描述虎首火珠的形制细节(垂耳、托珠、日月纹),再自然引出 “共守日月”,最后让史宅之有机会补充 “元廷共治之意”,形成 “楚兰解说 + 史宅之佐证” 的闭环,瞒过众人。

    出发前,楚兰特意将《中都建筑图》副本带在身上(萨仁之前留的),准备在回答时指着图中细节说,显得更真实。她对着镜子整理衣襟(粗布裙,无多余装饰),深吸一口气 —— 这场应对,不仅关乎自己的安危,更关乎元廷与南宋宗室的关系,若出错,可能激化矛盾,影响南征后的和平过渡。

    楚兰抵达宗室议事厅时,赵昀正坐在主位,案上的《中都白虎殿建筑图》已完全展开,火珠的红琉璃色在烛火下泛着柔光,虎首的青铜纹路清晰可见。史宅之、赵与芮、李锐分坐两侧,目光齐刷刷落在楚兰身上,气氛紧张得能听见烛火 “噼啪” 声。

    “楚兰,” 赵昀的声音刻意放缓,显得随意,“朕看这中都白虎殿的图,屋脊这虎首托火珠很是特别,你是中都来的,可知这装饰有何说法?” 他没有直接问 “是不是吞龙”,而是先问 “说法”,留了试探的余地,也避免显得咄咄逼人。

    楚兰躬身行礼后,走到案前,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先俯身仔细看图,指尖轻轻触到虎首轮廓,像是在回忆细节 —— 这是她故意设计的 “缓冲动作”,既显得不慌张,又能观察众人反应:李锐盯着她的手,眼神警惕;史宅之微微点头,似在鼓励;赵与芮则闭目养神,实则在听。

    “回陛下,” 楚兰抬起头,语气平稳,“这虎首火珠是中都白虎殿的标志性装饰,奴婢在中都时,曾随姑娘(萨仁)去过大殿,略知一二。” 她先点明 “随萨仁去过”,增加回答的可信度,又用 “略知一二” 降低姿态,避免显得 “早有准备”,减少赵昀的猜忌。

    李锐突然插话:“楚兰姑娘别绕圈子!这虎首张口对着南方,火珠像血,图上还有龙纹,是不是元廷要‘虎吞龙’,吞并我南宋?” 他刻意加重 “虎吞龙” 三字,想逼楚兰慌乱,没想到楚兰只是淡淡看了他一眼:“李大人别急,奴婢先说说这虎首的样子,您再判断不迟。” 一句话将话题拉回 “形制细节”,化解了李锐的挑拨。

    赵昀见状,道:“李大人先听楚兰说,朕也想知道这装饰的细节。” 他的话定了基调,让议事厅的气氛稍缓,也给了楚兰从容回答的空间 —— 试探的正式对话,自此展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