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972章 鞍辩治世
    972 章:鞍辩治世(至元四十四年秋的弘吉剌部议事)(至元四十四年秋?弘吉剌部牧帐与中都白虎殿)

    弘吉剌部的冬牧场议事帐,毡毯上散落着《草原牧界图》与《元廷粮援册》,按陈那颜(部落首领)手指在图上 “燕云牧界争议区” 重重一点,对帐内千户们道:“元廷与南宋和亲三月,咱们去年提的‘燕云牧界划分’至今没下文,粮援也只到了三成 —— 萧将军眼里,到底有没有草原部落?” 帐内一片附和,激进派千户豁阿台(按陈那颜侄子)拍着案上的铜酒碗:“南宋是元廷的‘敌’,和亲就是‘认怂’!咱们献虎纹马鞍报萧母之恩,可不是让元廷拿草原利益换南宋的虚情!”

    不满的种子早有铺垫。去年弘吉剌部遭雪灾,萧虎承诺 “开春后调虎卫营护牧界、拨五千石粮援”,至今护牧界的千户只到了百人,粮援缺两千石;而元廷给南宋的粮援已达万石,还派农官协助双法农耕 —— 部落牧民私下议论:“元廷把好东西都给了江南,忘了草原的功臣。” 按陈那颜的次子帖木儿(负责牧群管理)道:“牧民的羊今年少了两成,若再没粮援,冬牧场撑不过明年。”

    更让部落不满的是 “和亲后的协作失衡”。元廷召弘吉剌部派骑兵助临安护粮,却只字不提 “护粮的粮草补给”;部落想选派子弟入虎都书院,也被右廷以 “名额优先江南士子” 为由婉拒。豁阿台道:“萧将军说‘亲如一家’,可这‘家’里,草原永远是后娘养的!” 按陈那颜虽不认同激进,却也默认 —— 部落的利益诉求,确实被元廷的 “江南治世” 暂时搁置了。

    帐外传来牧民的歌声,唱的是萧母当年救济部落的 “雪灾歌”,按陈那颜听着,心里矛盾:“萧母的恩不能忘,可部落的日子也得过。” 他让豁阿台去取去年献的虎纹马鞍副本(部落留的仿制品):“咱们不能硬反,得借‘萧母’的名义 —— 元廷尊萧母,咱们就从马鞍上做文章,让萧将军知道,草原的不满,不是忘恩,是求活路。” 这一决定,将部落的利益诉求,与 “萧母事迹” 绑定,为后续发难埋下伏笔。

    部落工匠坊的毡房内,老工匠帖木格(去年主雕虎纹马鞍的匠师)正对着马鞍副本发呆。按陈那颜给他的指令很明确:在鞍桥原刻 “萧氏抚育事迹” 的下方,加刻 “萧母汉血” 四字(蒙古文,意为 “萧母有汉地血脉”),字体要与原刻一致,不细看无法察觉 —— 这是豁阿台的主意:借 “萧母汉血” 暗指元廷 “亲宋” 是因萧母的汉地背景,质疑其决策偏袒,进而倒逼元廷重视草原利益。

    帖木格的手微微发抖。他还记得去年刻马鞍时,按陈那颜叮嘱 “要刻出萧母的恩”,现在却要加刻质疑萧母的字,心里过意不去。“阿爸,这字不能刻,” 徒弟巴图(草原年轻匠师)劝道,“萧母救过咱们部落,刻这字是忘恩!” 帖木格却道:“是部落的命令,不能违 —— 但咱们可以把字刻得浅些,若元廷察觉,就说‘工匠失误’,留条后路。”

    改刻用的仍是祖传的铁错刀,帖木格先在鞍桥下方用细笔描字,反复调整笔画,确保与原刻的蒙古文风格统一。刻第一刀时,他故意减轻力度,让刻痕比原刻浅一半;刻 “汉血” 二字时,甚至用砂纸轻轻打磨,让字迹若隐若现。“这样既遵了部落的令,又没真的亵渎萧母,” 帖木格对自己道,“若萧将军问起,我就说是老眼昏花,刻错了。”

    豁阿台来检查时,盯着鞍桥看了半晌:“字怎么这么浅?是不是不想刻?” 帖木格立刻道:“鞍桥是桦木,年久质硬,刻深了会裂 —— 这样正好,既显眼,又不伤鞍。” 豁阿台半信半疑,却也没再要求重刻 —— 他只在乎 “有字就行”,没察觉帖木格的小心思。

    改刻完成后,帖木格将马鞍挂在工匠坊的高处,对着它叹气:“萧母啊萧母,老奴也是没办法,部落要活,只能委屈您了。” 巴图看着马鞍上的 “萧母汉血”,道:“阿爸,元廷若怪罪下来,咱们怎么办?” 帖木格道:“萧将军是明事理的人,他会懂 —— 咱们要的不是反元廷,是让他记着草原的难处。”

    元廷使者孛儿只斤?也速(合丹王亲信)抵达弘吉剌部,带来萧虎的指令:“调两千骑兵赴临安,协助护粮,粮草由元廷驿路补给。” 按陈那颜在议事帐接待使者,帐内的案上,赫然摆着改刻后的马鞍副本。

    “也速使者,” 按陈那颜指着马鞍,语气平静却带着分量,“这是咱们去年献给萧将军的虎纹马鞍,您看看,鞍桥下方多了四个字。” 也速俯身查看,借着帐内的酥油灯,看清 “萧母汉血” 四字,脸色骤变:“按陈那颜,这是何意?萧母是元廷的恩人,刻这字是对她的不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豁阿台立刻上前,声音洪亮:“使者别急!咱们不是不敬萧母,是想问萧将军 —— 萧母有汉地血脉,是不是就偏着南宋?咱们草原部落献鞍报恩,元廷却把粮援、兵力都给了江南,让咱们饿着肚子调兵,这公平吗?” 帐内千户们纷纷附和:“要调兵可以,先解决牧界纠纷、补全粮援!”

    也速试图解释:“元廷给南宋粮援,是为了江南治世,减少战乱 —— 江南安了,才能给草原更多粮;护牧界的千户,因燕云防务紧张,暂时抽不开身,不是忘了部落。” 可豁阿台根本不听:“空口白话谁都会说!咱们要的是实利,不是‘将来’!” 按陈那颜适时开口:“使者回去告诉萧将军,若元廷不解决草原的难处,这兵,咱们调不了。”

    也速知道多说无益,只能带着 “马鞍发难” 的消息,连夜返回中都。临行前,他再次看了眼马鞍上的 “萧母汉血”,心里清楚:这事若处理不好,会引发其他草原部落的效仿,元廷的草原治世将动摇 —— 弘吉剌部是黄金家族的联姻部落,他们的不满,比其他部落更具影响力。

    也速回到中都,第一时间将弘吉剌部的发难禀报萧虎。白虎殿的紧急议事会上,萧虎拿着也速画的 “马鞍改刻图”,指尖抚过 “萧母汉血” 四字,脸色凝重:“按陈那颜老了,被豁阿台这些激进派撺掇了 —— 他们不是不敬萧母,是借萧母逼元廷满足利益诉求。”

    耶律楚材(右廷辽臣)道:“弘吉剌部的不满,源于‘治世资源分配失衡’—— 元廷近期重心在江南,确实忽略了草原的诉求。若不及时解决,兀良哈、札剌亦儿等部落可能会跟风,草原不稳,江南治世也难推进。” 他建议:“萧将军需亲自去弘吉剌部,既表明对萧母的尊重,又解决部落的实际难处,双管齐下,才能平息风波。”

    合丹王(左廷蒙古那颜)却有顾虑:“弘吉剌部借‘萧母汉血’发难,是对元廷权威的挑战,若将军亲自去,会显得元廷妥协,其他部落会得寸进尺。” 他提议:“派使者带粮援与护牧界千户去,先满足部分诉求,再晓以大义,若部落仍不配合,再派兵威慑。”

    萧虎却摇头:“合丹王,草原部落重‘情’也重‘实’—— 派使者去,他们会觉得元廷敷衍;我亲自去,既能显重视,又能借萧母的恩化解矛盾,比派兵威慑有效。” 他看向帐外:“萧母当年救济弘吉剌部,不是靠兵力,是靠恩义;今日解决部落的不满,也该靠恩义与实利,不是靠刀枪。”

    最终,萧虎定下方案:带三千石粮援、两百护牧界千户,亲自赴弘吉剌部;让耶律楚材留守中都,协调江南粮道;让合丹王联络兀良哈部,防止其跟风发难 —— 这一布局,既体现对弘吉剌部的重视,又兼顾了中都与其他部落的稳定,是 “治世大局优先” 的务实选择。

    萧虎赴弘吉剌部前,做了双重准备。一是 “恩义信物”:他从恩义阁取出萧母当年救济部落的 “储草木牌”(原件),还有去年弘吉剌部献的虎纹马鞍原件(中都珍藏),道:“木牌是萧母的恩,马鞍是部落的情,带着它们去,能唤醒按陈那颜的记忆。”

    二是 “实利保障”:他让工部准备两百套 “草原护牧工具”(改良的铁制马镫、羊毛防寒毯),让户部调三千石粮援(其中一千石是早熟青稞,适合草原种植),还拟定了《弘吉剌部牧界划分承诺》,明确 “燕云牧界争议区归弘吉剌部,虎卫营千户长期驻守护界”—— 这些实利,精准击中部落的核心诉求。

    出发前,萧虎召来也速:“你再去弘吉剌部一趟,告诉按陈那颜,我带了萧母的木牌和粮援,三日后到,让他别听豁阿台的激进话,咱们当面谈。” 也速领命,快马出发 —— 萧虎要先打 “恩义牌”,为后续谈判铺垫温和氛围。

    萧虎还特意换上草原风格的服饰:深青色皮袍(弘吉剌部常见色),腰间系着完整的虎符(与马鞍虎符同源),头上戴的毡帽缀着一颗小绿松石(部落常见饰物)。“这样去,按陈那颜会觉得亲切,” 萧虎对李默(亲信)道,“咱们是去解决问题,不是去摆架子。”

    临行前,耶律楚材递来《草原治世补充策》:“将军若能说服弘吉剌部,可推行‘草原与江南互济’—— 部落派骑兵护江南粮道,江南给草原送粮种与农具,双赢。” 萧虎接过策论,道:“这正是我想的 —— 治世不是江南独好,是草原与江南都好。”

    也速再次抵达弘吉剌部,带来萧虎的消息。按陈那颜拿着《牧界划分承诺》,手指在 “燕云牧界归部落” 的条款上反复摩挲,心里动摇:“萧将军真的愿意解决牧界问题?还带了萧母的木牌?” 帖木儿(按陈那颜次子)道:“阿爸,萧将军亲自来,还带了粮援,说明他没忘咱们,不如见了再说,别被豁阿台的激进误了部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